《內經》與《金匱要略》在酸的認識上有矛盾,如何理解?

時間 2021-05-06 05:52:54

1樓:松年-魚菜共生踐行者

肝需要散的時候,助散的藥為補藥,收斂的藥就是瀉藥。

肝需要斂的時候酸就是補藥,辛散則為瀉藥。

《金匱要略》說的肝病是發散太過導致的陰虛病,所以要酸斂不要辛散。

補也分個補陽和補陰嘛

2樓:豆曉雷

其實並不矛盾。體用不同而已。

《內經》雲: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此言可仔細揣摩。

陰者,形也,陽之體也。陽者,動也,陰之用也。

體用本互為陰陽。

《內經》雲: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

肝用辛散,酸性收斂,自然是瀉,辛味發散,自然是補。此處補瀉謂其用也。

又雲: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此處亦謂其用。同上。

《金匱要略》雲: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調之。

肝用辛散,其用太過,其體必虛,故以酸斂之,斂肝即補肝。其助用焦苦者,焦苦堅陰,陰者,體也。甘者,緩也,緩其散也。甘之味,脾土之味也。欲治肝病,當先補脾,此知肝傳脾也。

其用發散不及時,辛即補,桂枝、生薑為其用也。

其用發散太過時,酸即補,山萸、五味為其製也。

知其太過與不及之狀,細究其理,補瀉之法畢矣。

體用之喻,如柴與火。火者,動也,陽也;柴者,形也,陰也。火太旺,則柴亦耗;火太弱,則柴無用;火勢適中,既能將水燒開,又可使柴久用不殆,此陰陽平衡之奧義也。

個人淺見,謬誤之處,敬請斧正。以上。

3樓:貓眼

以下為個人觀點:

肝以辛為補,以酸為瀉說的是肝氣。內經說的是什麼意思呢?說的是,肝氣要散了,疏瀉功能快沒了,趕快用辛藥和酸藥幫助他疏瀉。

金匱講的是什麼呢?講的是肝本身的問題,肝是體陰用陽的剛髒,肝陰特別容易出問題,那怎麼辦?按金匱講的辦唄,金匱講的這個其實不僅僅是肝的,其實是肝脾腎一起照顧的方法。

所以總結一下,我認為,內經講的是肝氣,金匱講的是肝本身。

4樓:yysn328

酸和辛,乙個是體,乙個是用。體用就是乙個物體的兩面,互相矛盾克制從而達到平衡。補肝之體,用酸,補肝之用,用辛。

肝氣外越肝血不足,那麼用酸收斂一下。肝氣不足肝血瘀滯,人比較抑鬱,那麼用辛散藥生髮一下。

5樓:gzy學派

肝欲散,用辛補的意思是肝陽下陷,水寒木枯,風木上衝,風動嚴重。如奔豚,臉紅熱煩躁,感覺氣衝等等。這些現象一般的中醫不明白,用鎮肝熄風之類的基本沒用。

不明白水寒木枯的原理,風衝為標,水寒為本。肝陽下陷,肝風上衝。只要公升起肝陽則風木不衝。古人說肝得桂則平即是此理。傷寒論,太陽壞入少陰就是此種病。

肝虛用酸補,肝陽弱,春夏乏力,喝點烏梅白糖湯大補木氣陽氣,小便增多,精神倍增即是此理。

看了些回答都是些什麼玩意。看本人的長知識吧。

6樓:王旭競

1、沒矛盾。經云:陰為體,陽為用。所以每乙個臟器都是陰陽結合的。要從陽(氣)、陰(體)兩方面去考慮。看到底是治陽還是治陰,這個是相反(因陰陽相對)的處理。

2、上一段,內經說的是肝氣,就是陽的方面,即指的是它的陽用,也就是功能。

3、下一段,金匱要略說的是陰體。而且這一段說的是補肝當先實脾,很明顯是補脾陰(實脾),補肝陰(實肝),說如此肝氣盛這個問題可以達到不治而治的效果。

原文如下,以做參照: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

故實脾,則肝自癒。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餘藏準此。

7樓:

這算是古今思路一大難點了。

內經:肝氣欲散,急食辛以散肝欲散之氣,用辛補肝氣欲散不得散之狀態,如肝氣之散太過猛烈不止,則以酸瀉肝氣狂散(過度)之狀態。(內經這句話裡的「之」指的是「肝欲散」,而不是肝。)

金匱:肝體虛之病,補肝之本體用酸,肝體陰也,助陰必以苦,所以助用焦苦,甘味調和酸苦。(金匱這段指的是肝體,不是肝氣,也不是肝欲散)

酸補肝體很好理解。辛散也很好理解,肝鬱辛散公升發肝氣。

若肝氣散發猛烈,比如狂怒中的人,此時可用酸苦,瀉(止)其猛烈噴發的肝氣。此時,對猛烈散發的肝氣而言,酸瀉之。(這個之不是肝氣,而是猛烈散發的肝氣)

有沒有發現,其實這就是金匱治肝體虛的辦法,二者其實是一回事。

寫作方面:乙個針對肝陽的散發,乙個針對肝體的陰虛。

實際作用方面,你可以看出來,他們是一樣的思路。只不過乙個是辛酸,乙個是酸苦。

我還是把現代中醫的用詞去掉吧……

肝鬱:辛散。

肝辛散過多:酸瀉之,這裡的之指的是肝散的太猛,需要少散點。

肝體虛:酸補,助用焦苦。

至於現在喜歡用的石決明鉤藤等藥物,不做評價,個人用過療效不行。

8樓:迷之自信

1是指肝鬱:五味的作用對應的是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肝屬木,味屬酸;肺屬金,辛味;木剋金,辛味制約酸味。

肝鬱,肝氣郁在一起,太過。太過是瀉有餘,那就有兩個方面,少吃酸,用克酸的制約,也就是補辛味。用在現實上的例子,酒是辛散之物,所以像那些懷才不遇,抑鬱心情不好的人為啥那麼喜歡喝酒?

2是指肝虛,肝藏血,肝病則不藏,不藏血就會走,都說生氣是肝火旺,但實際上是肝虛的表現,所以越生氣就越虛,可以觀察周圍那些瘦瘦愛生氣的女性,是不是大部分喜歡吃酸性東西~還有乙個栗子:一些懷孕的女性,喜歡吃酸的,為啥,因為得提供血給小孩,自己血虛了,吃酸的助肝藏血。

所以,肝喜酸,酸當然是補的

9樓:psasura

肝木的用法和理解可以看張錫純的書。

內經的說法,理解厥陰傷寒烏梅丸的組方,用烏梅的酸治肝氣的上逆陽明,用肉桂的辛來補。

虛則酸斂,實則辛洩。理解山萸肉和金鈴子的用法。

業餘中醫愛好者只看《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能學會中醫嗎?

顯然不能。以現今中國傳統醫學本科學生為標準,參考他們的課程表,至少還要學習,人體解剖學 內科學 外科學 免疫學 生物化學 生理學 馬哲毛概,大學英語 中國醫學史 衛生法 醫學心理學 基本上可以了,黃帝內經 基本上把理論知識補齊了 傷寒雜病論 金匱要略 把臨床補齊了,剩下的就可以了,中醫並不是特別高深...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裡面的病症和藥方就那麼多,如果有的病它們沒有記載,那麼還能用經方治病嗎?

這幾年讀了一些醫書,已不似當初的懵懂無知,結合我的體會談一下吧。傷寒論 和 金匱要略 裡面的方子的確不多,但確實足以治萬病了。如果患者的症狀與書中記載相符,按方治之即可,但臨床中患者很少會按書本得病,實際上經常是合病 並病,或者主症之外夾雜數個兼症,那麼就得辨證施治,二個方子或三個方子合用,或者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