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乘中,「無生法忍」與「無生忍」是否是乙個概念?如果不是,那麼與之相對應的又分別是幾地菩薩所證?

時間 2021-05-31 23:14:43

1樓:普波居士

「無生法忍」與「無生忍」是乙個概念。「無生法忍」又稱無生忍、無生。是說離一切生滅心,於一切法安忍不動。這是證到不動地的菩薩,就是八以上地菩薩,不為一切粗相所迷惑,不退轉了。

大家念佛求生淨土,到了極樂淨土,人人都是八地菩薩,阿惟越致,得不退轉,直了成佛。

2樓:tom

無生法忍的解釋太多,我只提醒各位道友,這種解釋回答錯了就是斷人善根。一定是依照經典原文~那種東拼西湊自己寫的,自己三大阿僧祇劫去吧

3樓:齊天大聖

是乙個意思,無生忍就是無生法忍的簡稱。初地菩薩證得無生法忍,八地菩薩成就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分上中下品,八地是下品無生忍,九,十地是中品,佛地是上品無生忍。

忍有三種,生忍,法忍,無生法忍,這個稱呼是中觀宗的叫法,但在小乘佛教經量部,也有相同意思但是不同名稱的稱謂,即耐受怨忍,安受苦忍和諦觀察忍,這個稱謂在俱舍論(新說說一切有部)以及唯識宗都一直沿用。生忍即耐受怨忍,法忍即安受苦忍,無生法忍就是諦觀察忍。生忍和法忍都是凡夫的堪忍,生忍是心靈層面的忍,法忍是肉體層面的,這兩種忍都是以對佛法的信心而產生的,所以本質上是信心所,可是無生法忍雖然也可以承受苦楚,可是卻以慧心所為本質,因為無生法忍是對佛法的證悟以及通達而產生的智慧型,這種智慧型當用來面對痛苦的時候,就稱為無生法忍,這時候的忍實際上是樹立正見的意思,即忍為「創見」,正見樹立之後,是可以斷除煩惱的,而生忍和法忍只能抑制煩惱,而無法真的斷除,因為煩惱一定是靠慧來斷,而生忍和法忍都是以信為本質,因此只有無生法忍可以產生智慧型斷除煩惱。

無生法忍實際上就是小乘經量部的諦觀察忍,諦觀察忍的證得是從初果開始,而成就諦觀察忍是四果阿羅漢,大乘佛教因為想貶低所有部派佛教,所以將阿羅漢的智慧型等同於八地菩薩(有的大乘支派甚至更低,認為阿羅漢連初地都不如),因此大乘佛教中到了八地菩薩才算真正的成就了無生法忍或者諦觀察忍,也就是說,三界中毫無煩惱,原本這已經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了,可是大乘又把無生法忍分成了上中下品,八地菩薩只成就了下品無生忍,而九十地菩薩的無生忍是中品,佛的無生忍是上品。有人就會問了,上中下三品什麼區別?既然八地菩薩的下品無生忍就已經斷了三界一切煩惱,那中品和上品高在什麼地方?

其實這個時候的無生忍就不是體現在斷煩惱了,而是體現在世間學問的通達,大乘佛教認為,佛的智慧型不僅僅是斷除了煩惱,而且還對世間一切事物無所不知,因此上品無生忍是指煩惱已盡而且無所不知的意思,中品無生忍介於兩者之間。

4樓:護法居士

菩薩學七住。舍二十事。何謂二十。

一不計身。

二不計人。

三不計壽。

四不計命。

五不計斷。

六不計常。

七不望想。

八不計報應見。

九不見名與色。

十不猗於五陰。

十一不貪於四大。

十二不依於衰入。

十三不著於三界。

十四而惡不親近。

十五永安無所著。

十六於無界無所作。

十七尚不著佛乃至究竟。

十八未曾順從六十二見。

十九悉解諸法不誹謗空。

二十悉知無本不希望道。

以行此法具二十事。何謂二十。

曉了空行。

明於無想。

分別無願。

淨修三場。

常懷愍哀。

慈於眾生。

不計眾生。

等觀諸法。

明解止門。

無從生法忍

無起聖慧。

宣一品義。

蠲除眾念。

去諸妄想。

舍諸邪見。

滅塵勞穢。

寂然觀地。

其心調和。

志不懷害。

不染結著。

是為二十。

無生法忍是不是對應心所法裡的無痴?

無瘦者相 個人對於佛法的觀點,是反對把佛法搞成神秘兮兮的樣子。神秘兮兮的,就為對於佛法的迷信開闢了空間。神秘兮兮的原因之一,佛法不好理解。貌似明白了,可是又沒有懂。佛法不好理解的原因之一,對於佛法的表述,需要用到很多的概念,而對某個佛法概念的解讀又需要引用另外一些佛法概念來輔助。另外,同乙個詞,在不...

無中如何生有?

司洪亮 自我設定自我,自我設定非我,自我通過非我設定絕對自我,我思顧我在。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西了哲學說中國沒有哲學。兩個主體,誰是主詞?不帶這麼玩的,黑格爾說他不答應! 已登出 起源必然有乙個起源 或許吧,也不盡然。因為我們世界的起源和我們不在乙個思維層面上。人類的世...

道家最高的果位是「大羅金仙」嗎?是否成就無生法忍?

道家不講這些。老莊是神仙的起點,而非終點。道教的成果,必然並且必須推導出全能,否則道教夢想實現不了。所以,怎麼回答呢?沒法回答。 有沒有自行比對。無生法忍是三種法忍之一,是指不再取著諸相,不再認為 我 是實有 我所 是實有 乃至諸法是實有,及一切法有生滅相。悟知一切法如幻假有 言語道斷不可思議。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