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畏果,聖人畏因。怎麼來理解能結合身邊的例子不?

時間 2021-05-31 16:37:04

1樓:

情景:已婚男,有美女主動示好。

聖人版:

哦?有美女主動向我示好?貌似有婚外情的機會?

搞了婚外情,早晚會被老婆知道……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老婆知道後會傷心,一傷心就不愛我了……

可能還會報復我,估計會離婚……

離婚後我淨身出戶……

家庭不完整,孩子就慘了……

雙方父母和親戚也會指責我的……

對老婆造成的傷害最後連本帶利都得回到自己頭上……畢竟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苦了老婆,苦了孩子,也苦了自己,何苦呢……既然如此,還是拒絕了吧……

凡夫版:

哦?有美女主動向我示好?貌似有婚外情的機會?

約起來再說啊!!!

2樓:

一切賢聖之所以為賢聖者,其要在於明因識果。明者了知義,識者明白義。

凡夫畏果,菩薩畏因。

凡夫只怕惡果,不知惡果起源於惡因,平常任意胡為,以圖一時快樂,不知樂是苦因。

菩薩則不然,平日一舉一動,謹身護持,戒慎於初,既無惡因,何來惡果?縱有惡果,都是久遠前因,既屬前因種下,則後果難逃,故感果之時,安然順受,毫無畏懼,這就叫明因識果。

汝可明白否?

3樓:自在之路

感恩題主開題!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的真正原因在於覺觀能力的差別

了解因緣果報且有覺觀能力的人因為能覺觀到某些因的展現會導致某些惡果所以會在因地就不落入邪途

沒有覺觀能力的人是很難"做到"畏因的因為覺觀不到如此細所以都是在果發生後才覺察到

任何人一天的生活中都是例子 (應對聊天工作都是)

只是這例子是在這兩類人的覺觀能力差別 (表象上並無法統合說)

所以對沒覺觀能力的人很難描述清楚 (能力到了不用描述也知能力不到再如何描述都可能是雞同鴨講說方說的聽方聽不懂)

佛陀所教導的四念處及四聖諦就是達到此種在生活中覺觀能力的工具

有興趣的師兄可參考末學在三月五日之前其他題的回答大半都有提到次第及方法

感恩!祝福!

4樓:

特別簡單。

題主你不會去隨便橫穿馬路,翻越護欄,對吧?

可偏偏有人就這麼幹,根本覺得沒事。只有piaji一下撞了他了,他才知道後悔。

這就是凡夫畏果,只有血淋淋的後果擺在面前了,才知道悔恨害怕。

而明白道理的人知道,那麼幹太危險了,即便這次撞不到,老這麼幹總有一天得挨撞,所以根本不去觸犯這條交通法規,不去做那些危險的事情。

擴大到生死因果上也就一樣。聖人畏懼那些可能造成惡果的惡因,自動地就離著遠遠的。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也可以這麼理解。

5樓:正性離生

舉個栗子。犯五逆罪(因),下地獄(果)。

普通人害怕下地獄,但是因為貪嗔痴,會犯五逆罪,因為他們不懂得因果。

聖人也害怕下地獄,但是他們知道是因導致的果,所以他們怕犯五逆罪,因為他們懂得因果。

從生活角度怎麼理解「菩薩畏因,凡夫畏果」?這句話

反磁場飛行器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屁股決定腦袋 住在地下室看不到頂樓的風景 菩薩也不知道地下室的皮鞋被老鼠咬了 未雨綢繆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不是誰都有 菩薩的事兒有菩薩操心 我明天能早點起床吃頓早飯就進步了 已登出 我 一種事情來錢多,比如你這多3 的利益,這利益是怎麼來...

如何理解「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可以達到菩薩畏因的高度嗎?

wood 轉個夢參老和尚的比方 菩薩是畏因,咱們眾生是畏果。菩薩不敢造一點壞事,一起念馬上就止住,覺知前念起,只須後念不起,不讓它相續。眾生不然,眾生就是相續,眾生他是非得發這身口七支,他在貪裡頭,他說 我沒做啊,我心裡想啊,我不敢去做啊。不敢去造業那也是止了,這是世間的因果。夢參老和尚 為什麼做事...

覺得自己唯唯諾諾,畏手畏腳,又羨慕別人的改變,該怎麼辦?

鹽選成長計畫 改變自己需要的不是勇氣,也不是下定決心,而是經歷,以及經歷後的反思和行動。我自己就是乙個改變了許多的例子,從中學時代的自卑狹隘 汲汲名利到大學時的心如死灰 感傷頹廢,再到工作後的積極進取 自律克制,直到如今的沉穩隱忍 謀定後動。這些年我的性格 為人處世 思維方法 都發生了幾乎翻天覆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