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指背關節敲額頭,用你的家鄉話怎麼說?

時間 2021-05-06 04:40:39

1樓:KwingiemChan

額…不淸楚粵語四邑話會中小片江門市區舊城話(水南):

這個動作並沒有乙個特定的稱謂

讓我來描述的話我會說khk(敲)

或者鑿tsk

額頭一般就叫額頭akhu

叫頭殼hu hk也行

2樓:平田湯之介

池語(淮語-淮西片-蕪湖小片&吳語-宣州片-銅涇小片克里奧爾語)毃/ko/ 陰入

敲/k/ 陰平

這個手勢一般叫做瓜栗子/kua lie ts/我池一句常用語「一瓜栗子把爾毃死去」

3樓:

江素檀陽

大栗 dou lih或者毛栗子mau lih tsy被打就叫吃大栗/毛栗子。

有趣的是丹陽的子尾已經促化塞化野上加野變成了teh,但在這裡不變。

4樓:沈慈生

動詞:潮汕話,khiak陽入,pa/ba陽去,bau陰上漳州話,khiat陽入,pau陽去,tsoh陽入名詞:潮汕話,

ngou king koi陽平(五斤x),五色khiak陽入漳州話,

橄欖核(kan-na2-hut8)

5樓:

閩南語-漳州話

搩 khiat(最常用)

敲 khà毃 khok/khok

@Eric.k 兄提及的tiak,確切來說是用手指彈,而非用手指背關節敲擊。

「頭」或者「腦袋」,閩語和粵語均存在「頭殼」的說法。閩南語讀thu-khak。

漳州一些地方則常用「頭碗」(thu-uánn),其本義原指頭蓋骨,屬於詞義擴大。

「額頭」,閩南語相對於普通話一般倒置成「頭額」(thu-hiah)。

(本節尤其是以下部分屬於閒話,可以忽略)

規律性總結(不保證準確):高頻詞在語流中往往有更大概率音變,如果在人們的語感中沒有明確的本字加以匡正(當然直覺也可能矯枉過正),難免產生一筆筆糊塗賬。

以龍海-廈門-台南的入聲調型大致走勢來看(下述調值均大致示意,不深究細節與地方差異):

陰入的本變調調值為(根據入聲韻尾分化)

陽入的本變調調值為

呈現的格局是:本調「陰低陽高」,變調「陰高陽低」。

對於入聲字來說,客觀存在語音混淆的基礎。

如果其本字較為明確,更可能受到本地土文人的語音匡正;而對於許多本字不明、頻率又不低的字詞(尤如鼻化喉塞韻-nnh之類的擬聲詞),往往可能按照自己方言腔調中入聲的調值高低(而非調類)加以選擇。

(以上均屬虛構環節,以下為本字考證正文)

甲、khiat

漳州話的khiat,除了「敲腦袋」的意思,還引申為「批評、頂撞」等意義。另外表示「堅固」,如tīng-khiat-khiat。還有表示「道路崎嶇不平」的kham-khiat(泉州話是khám-khiat;對岸推薦的「坎坷」當然不是本字)。

字詞(意義)

《閩南方言大詞典》

《閩南話漳腔辭典》

《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khiat(敲擊、批評、頂撞)搩硈

搩(kiat,用力丟擲、打架等)

khiat(堅固)

N/A硈

N/Akham/khám-khiat

坎碣嵁硈

坎坷就本字而論,「」屬《廣韻》入聲薛韻渠列切,意思為「強暴」,用於「敲打」意思的khiat尚屬合適。

」屬《廣韻》入聲黠韻恪八切,注釋為「石狀。《說文》堅也。一曰突也」,意義合於「堅固」,聲調略有瑕疵(推導的聲調是陰入)。

至於kham/khám-khiat前字用「坎」或「嵁」都是合適的。

乙、khà

閩南語「敲」的陰去讀音,符合《廣韻》去聲效韻苦教切。普通話讀陰平,則是遵從平聲餚韻的反切。本字明顯,毋庸置疑。

丙、khok/khok

在漳州話中,陰入khok和陽入khok均有「敲擊」的意思。khok-á可以指木梆、木魚等類的敲擊物。又如,khà-khok(或khà-khok)指敲擊木魚、木梆等,而khà-khok(或phah-khok)又大概由和尚整日敲木魚念經,引申為「無所事事與人閒聊」。

另外,tīng-khok-khok(或tīng-khok-khok)也表示「堅硬」的意思。

如果理清思路,表示「敲擊」義,應該是對應於《廣韻》入聲覺韻苦角切,注釋為「敲打頭」的「」;表示「堅硬」義,應該是對應於《廣韻》覺韻苦角切,注釋為「固也」的「」。以上二字推導的聲調均是陰入

關於khok/khok的本字,另外可以參考 @月鏡星橋 兄的答案:https://www.

丁、(補充)tiak

《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用字作「」。細究其反切音義(《廣韻》入聲覺韻測角切,注釋為「司馬彪注:《莊子》雲擉鼈,刺鼈。

又音踔」,推導閩南語讀音tshak),均稍遜於「」(《廣韻》覺韻竹角切,注釋為「擊也,推也」,推導閩南語讀音tak)。

戊、題外話

表示「堅硬」義的tīng或者硬(ngēe)的ABB生動形,與上述相近的還有乙個tīng/ngēe-khiauh-khiauh,可能與之密切相關。

6樓:月鏡星橋

潮州話(閩南語-潮汕片)-榕江小片-揭陽市區音骲/包攴 pā /pa/陽去

毃 khok /kok/陰入

敲 khà /ka/陰去

敲(《廣韻》苦教切)本字明確,意義與普通話基本相同,下文中不另行攷證(包攴)

表示義的「骲」最早出現在「玉篇」類字書中:

《廣韻》中的「骲」同時有和兩個義項:

韻典網中「骲」的檢索結果

而在《集韻》中,「骲」被專用以表示,另外分化出只有義的新形聲字「包攴」:

語言學家李新魁先生的攷證:

《潮州方言詞考源》李新魁

《說文》中的「毃」與「敲」是兩個字,各有分工,「毃」專表義:

在《切韻》基礎上增補的《廣韻》仍然「分二義二音」:

李新魁先生同樣攷證了這個字,不過聲調標為陽入,與反切上字溪母(結果為陰調)不合( :

《潮州方言詞考源》李新魁

(最後一點題外話)「毃」與「敲」相混,應當是在明代中期以後:

北宋張有編撰的《復古編》辨析了「敲毃歊」,然而明末的《正字通》已經認為毃與敲「不必分為二」了

7樓:Eric.k

更新:原本問題中提到彈一字,現在則沒有。這個題意我倒偏題了。可以參見 @Thothit 的回答

知乎使用者:用手指背關節敲額頭,用你的家鄉話怎麼說?

khà, khok 都是台灣會聽到的說法。

還有乙個有趣的,敲的聲響除了khà 這種比較清脆的以外還有比較悶音的 khòm,例如用手掌拍門或是大力將門甩合起來、悶雷那種感覺。

以下原答。

台灣閩南話通行腔:擉頭殼、擉頭額 /tiak tau kak/ /tiak tau hia/

不過實際上彈出去打到的是指甲啦。

另外在台灣彈耳朵更常見,tiak-hī-á。

8樓:曹潔萍

吳語浙江諸暨話

栗子敲/lie8-ts0-kh1/、煨栗子/ue1-lie8-ts0/

敲人常說「敲/kh1/栗子敲」(輕)、「掘/gie8/栗子敲」(重);被敲常說「吃/thie7/煨栗子、栗子敲」。

9樓:樸益順安

不知道題主描述的動作和我地所說「敲螺絲」、「啄慄眼兒」是否相同。

敲螺絲:kǒlósi

啄慄眼兒:zōdǐ』ngannae(一般不這麼說,而是說:「您信不信我啄您兩個慄眼兒!」(﹏))

10樓:然後

我処客家話稱五指角厥鑿[ ti kt tsk]。小孩子淘氣時可以五指內屈作敲擊狀竝道「一角厥鑿……」以示警告,當然不聽教大概率會真·鑿向頟角,挺痛的,別問我為甚麼知道(

《中華大字典》

《漢語大字典》

「角厥」,《廣韻》其月切,客家話古全濁聲母淸化送氣,我処無合口介音,月韻今讀-εt,陽入。《段注》謂獸以角有所觸發。「角厥鑿」乃由手指內屈使關節呈角狀配合肘關節腕關節發力擊打。

想想都痛……

11樓:陶豫

江淮官話-洪巢片-鎮江話

毛栗子 [mo35 lje5 ts5]

敲毛栗子 [k42 mo35 lje5 ts5]把你兩個毛栗子吃吃 [pa21 ni21 liα21 k mo35 lje5 ts5 tie5 tie5]

注:「把」做動詞表示「給」,比如菜市場上說「把錢!」「把多少錢?」「把你多少錢?」

「個」類似輕聲,入聲韻尾有沒有都可,發成 [k] 的也有。

12樓:長宜語

長興西川:燒栗子 sau44 leh4 tsy44

慄這個字我們讀 leh,附近的長興、宜興這個字一般都讀lih。

長興其他地區有說成「毛栗子、kuah栗子」的。

13樓:再言

吳語太湖片臨紹小片慈溪話

篤栗子頭 toq. leq. tsy. dèu [to le ts d],如:儂顧著栗子頭作我篤煞死嗷!(你當心被我用「栗子頭」打死)

對於被打的,叫吃栗子頭 chioq. leq. tsy. dèu [thio le ts d],例如:儂人栗子頭要吃伐?!(你想要被(我)用「栗子頭」打麼)

14樓:竹萑

江淮官話-洪巢片-海州小片-海州話

目前止想起來 「敲腦殼子」khau-nau-kheh-cheh / k l k /

還有一種 lau-theu-kheh-cheh,__頭殼子。

15樓:遙遠的重逢

吉林(市),想了想應該是沒有甚麼特殊的表達,我們「彈腦瓜兒崩兒」是用手指蓋兒(指甲)部位彈,常常用嘴哈一下氣兒。

另外《水滸傳》王婆打鄆哥「鑿慄暴」

16樓:

西南官話成渝片巴中話,敲[裂][包][拽],kāo liê-bāo-zhuái,/ka(). lie pa tua()./

17樓:UntPhesoca

海河平原:

彈腦門兒 tán nǎoménr

彈錛兒 tán bēnr

彈腦錛兒 tán nǎobēnr

彈腦瓜錛兒 tán nǎoguābēnr

「錛兒」發音 [p],意思就是腦門。「錛」只是同音替代字,本字不明(有人認為來自「梆」)。在「彈(腦瓜)錛兒」這個短語裡,「錛兒」的意思有轉變成「對腦門進行彈這一動作」的趨勢,因為一次彈腦門會說「彈/個錛兒」而不是「彈下/錛兒」,相比而言「彈下/腦門」不太能說「彈/個腦門」

補述:bēnr 也說 bēngr [p],這樣看來,它應該和「錛鏤頭」(即腦門)無關,而是動詞「崩/繃」的兒化(就是「用彈弓 bēng」裡的 bēng)。這樣的話,「彈乙個崩兒」就好理解了

18樓:暾明

粵語-勾漏片-玉林話

「敲只 lumu子」 /hu tek lu mu di/。

也可以講「 kk只lumu子」。

「kk」是「敲擊、磕」的意思。比如打蛋時要先把蛋磕破,就可以說「~雞蛋 /~ ki tn/」。

為什麼用手指敲桌子時,以從小指到食指的順序敲很自然,而反過來卻感覺很吃力?

June 手指長度不同,小指最先接觸到桌面,心理上會有一種適應和安全感,接下來的每根手指離桌面長度幾乎一致,但反過來,小指最後落下會導致其他手指接觸桌面時候,小指離桌面距離很長,導致不適應 KuiKinoko 僅一點並不專業的個人看法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敲桌子的一般姿勢 三角骨貼桌面,拇指固定不動 ...

求指導,如何使用手指的力量按弦?

小銘 兩個方面 固定法,整體姿勢。不止靠手指 手掌的握力去按壓弦,這是很對的。但真做起來,沒那麼簡單。利用整個手臂,甚至整個半身的重力去按壓弦,這就要求手指的部分要有一定的固定角度,想象你的手指是乙個鉤子,鉤子的一頭壓在弦上 也就是你的指尖 另一頭掛著一大塊帶骨頭的肉 就是你的手臂 這塊帶骨的蹄膀的...

印度人上廁所真的如網上所說只用手指不用手紙嗎?

Bruce 當我了解到了這種方法後,發現真的是又方便又衛生,比用衛生紙好多了,現在已經放棄用衛生紙了,在家就用水沖洗,在外面就直接買一瓶礦泉水解決。洗手的時候只要認真洗,沒有事的。況且手機才是真的有很多細菌 卟離開好不好 至少我認識的印度人不是這個樣子,我工作在郵輪上。算是乙個小社會的樣子,來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