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玉器銘文《行氣銘》所言何事?

時間 2021-05-05 15:03:27

1樓:高哪去

首先這件玉器應該是佩戴之物,而非禮器,參照同時期出土的玉器來看,無論是玉圭還是玉琮,都要比這件器物大得多,而且上面還有穿孔,很大可能是佩戴之物。

圖中的這件玉器是不是很像?圖中的器物上的是漢代的「嚴卯」,漢代嚴卯均作小方柱形,上下穿孔貫通,四面有銘,一般每面8字,共32字,也有第一面10字,餘面共8字的。嚴卯文為「疾日嚴卯,帝令夔化,慎爾周伏,化茲靈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剛癉,莫我敢當

」文字的意思是乞求神靈保佑,辟除不祥。刻有行氣銘這這件玉佩大小與嚴卯大致相同,則用途應該大致一樣。

再說到上面所刻的銘文: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

順則生,逆則死。首先,「行氣」二字已經說明了問題,行氣是先秦時期產生的導引術中的乙個術語,顧名思義,執行真氣,全部翻譯過來就是:下吞吸氣,使氣積聚,氣聚則延伸,延伸則下行,下行則穩定,穩定則牢固,牢固則萌發,萌發則生長,生長則返行,返行則通天,天的根在上,地的根在下,順此行氣則生,逆此行氣則死。

深則蓄」,本句提綱挈領,由此逐步推延出後續步驟,真氣導引的足夠深入方可積蓄,這在後世的靈寶畢法中有所體現,靈寶畢法第一節「匹配陰陽」就是要做到行氣深入,多吸少呼,方可留存真氣,積氣生液,積液生氣,補益五臟,固本培元,這就解釋了全文內容。人的正常呼吸是呼氣多吸氣少,呼吸較淺,氣機浮於表面,而修行之法則是逆過來,多吸少呼,不僅如此,道教修煉的周天執行也和中醫中的經脈執行方向相反,乙個「逆」字貫穿始終,張三丰真人也曾說過「順則凡,逆則仙」可見道家養生修煉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2樓:豆子

銘文轉寫一下是這樣的:

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所有複字右下角都跟個「二」,表示多出同樣乙個字)

以前的學者該做的解釋都做了,沒啥多餘的好解釋的。郭沫若對此條的解釋,大略意思為:行氣,深呼吸,蓄積且使之往下延伸,往下延伸則感受到穩定、牢固,然後呼出,如草木萌生,往上,和深入時的路徑相反,退至絕頂。

這樣天機便在上動,地機便在下動,順此則行之則生,逆此行之則死。

實際上這就是個類同《黃帝內經》的比喻:「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這就是先秦醫書中常見的養生條目裡的內容了,《行氣銘》就是在寫呼吸行氣的技巧,正確的行氣技巧能使清陽公升,濁氣降,天地各歸其位,其思想根基與上古天地人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人體最忌清陽不公升,濁陰不降。

清陽不公升則會出現耳聾耳鳴眩冒頭痛等等情況,濁陰不降則會出現便溏浮腫困重苔黃等等情況,此證多責之中州脾土。更細節的內容,不做多餘解釋,明白的自然明白,不明白的我解釋了也多餘。這些內容在古醫書中都是基礎,沒必要做過多擴充套件和無謂的猜測。

書法中什麼是行氣?

吾狐也 首先,行氣通常是指行書 草書在運筆時的一種脈絡關係。當然,就現在的觀點,帛書其實也是有的。特別是 行氣通常指的不是乙個字,而是一行字。好的行氣,意味著書家充分在其中灌注了充份的表現力,一方面,跟展現技巧有關,二方面,跟創作時的心理波動有關。所以,既有美感方面的,也有知性方面的。 晉唐筆法 書...

朱子講二氣五行可以化生為人,陰陽二氣是不是也化生而來呢?

哲學考研UP君 是的。周敦頤 太極圖說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生靜 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就是說太極在動中生出陽,然後根據物極必反的道理,動到極點就會產生靜,靜就會產生陰氣。陰陽力量的相互增長消磨產生五行,即 陽變陰合,而生水 火 木 金 土。到朱子這裡 太極只是...

為何孔孟之道無法行於春秋戰國,自漢以下而成國家官學?

另類 孔孟之道的主要政治思想 1仁政 2克己復禮 3為政以德 仁政和為政以德是好的,但它跟春秋戰國諸侯的政治訴求並不相同,諸侯爭霸追求的是擴張領土,法家的富國強兵更適應當時的情況。孔子追求 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 孔子並不追求暴力,而是和平演變。這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乙個缺點,但它在大一統時期卻成為安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