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之學中的刑名怎樣理解?

時間 2021-05-30 20:46:08

1樓:一蓑風雨任平生

韓非把名辯學與法治緊密地結合起來,並使名辯學成為他建立和論證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的工具。我們把韓非的名辯學思想稱為刑名學說、韓非的刑名學說主要包括他的「綜核名實」的刑名思想和矛盾學說等。

形、名是中國名辯學的基本概念。名一般指名稱,也可以指語詞或概念;形一般指事實,古代形和刑通用,也就是與名對應的實。值得提出的是,韓非的刑名思想中的「名」有時指自然事物的名稱,更多的是指社會政治領域中的名分、法律條文中的名稱等。

與此相應,韓非用「刑」代替實,有時指自然事物,更多的是指社會政治領域中的實際官位、法律事件等。

「綜合名實」

首先,在一般名實關係的問題上,韓非提出「名正物定,名倚物徙」(《揚權》)、這說明他主張實為第一性,名為第二性,名的正或倚取決於物的定或徙。

其次,韓非認為制定正確的名是治國的首要之事。「聖人之所以為治道者三:一日利,二日威,三日名。

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可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同道也、非此三者,雖有不急也。」(《詭使》)「用一之道,名為首」(《揚權》)。再次,韓非提出了參驗原則:

「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奸劫弒臣》)這裡,韓非明確指出,應當根據名和實是否一致,來判定乙個人的言論是非;需要通過比較和驗證,來判定乙個人的言論是否正確。

最後,韓非對有名無實、不合參驗、不當名等「名不稱實」的現象進行了深刻的剖析,並提出了避免或糾正「名不稱實」現象的辦法和途徑。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韓非的矛盾學說在先秦名辯學中非常獨特,「……楚人有鬻楯與矛者,譽之日:『吾楯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日:

『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日:『以子之矛,攻子之楯何如?

』其人弗能應也。」(難一)這是說楚國有位賣矛與盾的商人,一面吹噓自己的盾之堅實是任何東西都不能戳穿的,一面又吹噓自己的矛之鋒利是沒有東西不能戳穿的。有人問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結果會怎麼樣呢?

這位楚中國人無言以對了。韓非在中國歷史上最先提出「矛盾」一詞,並提出了矛盾之說。韓非的矛盾學說,在中國思想史上有重大意義,也是中國名辯學上的乙個重大成就。

韓非認為,物莫能陷之盾與物無不陷之矛是相反並互相衝突的。進而認為,物莫能陷之盾與物無不陷之矛作為相反而又互相衝突的論斷來說,是不能同時都能成立的。這裡,韓非明確地認識到,這兩種衝突的情況不能並存,這兩個衝突的命題不能同時是真的。

這說明韓非準確地揭示了相當於傳統邏輯的矛盾律的內容。傳統邏輯矛盾律的基本內容是說: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反對或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時都是真的。

社會功能

韓非的刑名思想產生於戰國末期這一特定的歷史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韓非的刑名學說具有獨特的社會功能,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韓非刑名思想的法治功能

韓非刑名學說的功能主要是從法治意義上明貴賤、定職分。韓非在談到其刑名學說的社會功能時提出,「用一之道,以名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揚權》)這說明,韓非認為,他的刑名邏輯思想中的正名是多種治國方略中最重要的一種,因為,只要有了正確的名(名稱、法令),事情就確定了;而如果名有了偏差,事情也就會走樣。

在此基礎上,韓非提出的「循名而責實」、「刑名參同」的刑名思想要求事、功與名、言完全相符,這直接服務於統治者的統治術,不僅言大功小要受罰,而且言小功大也要受罰。例如,韓昭侯喝醉了酒睡覺,「典冠」怕他受涼,替他蓋上衣服、韓昭侯睡醒後知道是「典冠」給他蓋上的衣服,就既處罰了「典衣」—因為他失職,又處罰了「典冠」—因為他越職、不難看出,韓非「循名責實」的刑名之術,體現了他的刑名邏輯和法治思想的緊密結合。他的刑名思想同時也是他推行法治的工具,這典型地體現了他的刑名學說為社會服務的社會功能。

二、韓非矛盾學說的論證功能

韓非矛盾學說的意義不僅在於他提出了兩個反對關係的命題不能同真,而且,他還利用這個思想豐富了中國名辯學的類推內容,具體表現為利用矛盾學說來設譬。韓非利用矛盾學說所設的都是同譬,即用與所論物件相類的事物設譬並進行推論、前文所引的「楚人有鬻楯與矛者」就是韓非在利用他的矛盾之說論證「堯舜不可兩譽」。韓非在《難勢》篇中也談到:

「……人有誓矛與楯者,譽其楯之堅,『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譽其矛日:『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日:『以子之矛,陷子之循何如?

』其人弗能應也。夫以為不可陷之循與無不陷之矛,為名不可兩立也。夫賢之為勢不可禁,而勢之為道也無不禁,以不可禁之勢與無不禁之道,此矛循之說也、夫賢勢之不相容亦明矣。

」在此,韓非利用他的矛盾之說論證了「賢勢不相容」的論題、由此,推而廣之,以後人們認識到任意兩個不能並立的思想都可以歸於「自相矛盾」、這體現了韓非矛盾學說的論證功能。

2樓:

一、見仁見智是自然而然、勢所必然、理所當然。

相對主觀有客觀,

相對唯心有唯物,

相對微觀有巨集觀,

相對已知有未知,

相對相對有絕對,

相對太極有無極;

相對有不斷創造,絕對有不斷侷限;

相對問題會不斷化解,絕對問題會不斷產生。

二、心跳呼吸、冷熱苦甜、吃喝拉撒、恐喜悲怒、思想行為、生死病康、胖瘦美醜、男女老少、壽夭殘健、愚智拙巧、成敗禍福、公私正偏、是非順逆、明暗虛實、親疏利害、治亂分合、連斷彼此、強弱滅生、增減有無、新舊來去等。

三、無極太極解說宇宙自然

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陰陽:相互消長,此起彼伏;

動靜:陰陽動靜,緩速顯隱。

四、宇宙自然是道

道宇宙自然合和無極太極:

1.一化二:陰、陽,

2.二化三:陰、太中陰陽和合、陽;

3.陰化二:陰中陽、陰中陰,

4.陰化三:陰中陽、陰中陰陽和合、陰中陰;

5.陽化二:陽中陰、陽中陽,

6.陽化三:陽中陰、陽中陰陽和合、陽中陽;

7.合和為一。

人知行自然合和太極無極:

陰中陰陽和合,合情合理:慈、靜、行、退、柔、舍、文、信、曲等;

太中陰陽和合,合理就好;

陽中陰陽和合,合法合理:嚴、動、止、進、剛、取、武、疑、直等。

五、太極道無極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局內常迷局外清,只因心在此局中;

化去所有及身心,一無所有身山明;

太極有無無極無,易行無有有無通。

六、無極道太極

道是宇宙自然;

一切文化、學術、宗教等,為人體悟道而解說道;

無極零,無無有;太極一,有無有;

無極通同道合和太極。

七、道若有其他的一切世界,都必然符合太極無極;

無極合和道同通太極;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八、宇宙自然自存在

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陰陽:模擬物事,矛盾統一;

動靜:善惡吉凶,緩速顯隱。

宇宙自存在,空間存在的過程是時間;

自然自存在,陰陽存在的過程是動靜;

自然宇宙矛盾統一。

九、道自存在

相生是相生亦會相剋,

相剋是相剋亦會相生;

道不會僵化,自有變化,

變不會失序,自有規律;

無終無始,生生不息。

十、八卦易經1.先後天八卦南是幹離,互相重疊是同人大有,同人綜大有,錯師比。

2.北互相重疊是師比,師綜比,錯同人大有。

3.東互相重疊是噬嗑豐,噬嗑豐綜賁旅,錯井渙,井渙綜困節。

4.各排列得出:

先天: 後天:

北:師、比北:比、師

南:同人、大有南:大有、同人

西:節、渙、旅、豐西:困、井、賁、噬嗑

東:噬嗑、賁、井、困東:豐、旅、渙、節

東北:小過、中孚東北:頤、大過

東南:大過、頤東南:中孚、小過

西南:觀、臨、大壯、遁西南:公升、萃、無妄、大蓄西北:大蓄、無妄、萃、公升西北:遁、大壯、臨、觀5.南北不變,東西、東北東南、西南西北互換。

6.按上面方法將乙個八卦轉180度同另乙個排列,得出另外24卦,餘十六卦如圖。

黃老之學在歷史上的漢 唐 宋時期都曾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什麼後面逐漸被儒家或者說理學所代替?

何欣顏 不請自來。很多人也許還不知道,流傳數千年的道教思想,初期並不叫 道家 而是被稱為 黃老之學 黃老之學 顧名思義,就是黃帝和老子思想學說的合體版,是道教思想的雛形,或稱前身。據 史記.樂毅列傳贊 記載,道家學說的早期傳播人,比老子李耳早很多,他們是河上丈人和安期生 師徒關係 均被後世道家子弟列...

怎樣理解佛教中的空?

茂陽昜 佛家的空和道家的無極其實是一回事。無極出自道德經中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黑白就是陰陽,陰陽就是收斂與發散。由收斂自然而然彰顯出發散的模式就是無極。單純的白色,代表黑色遵守其收斂的本性而完全收斂不顯現了。凡事都有兩面性,當一面完全消失了,另一面也就不復存在了...

怎樣理解Verilog中的assign?

longway 按照我淺薄的知識理解,就是把等號兩邊的拿導線相連線,就跟你在現實中拿導線把兩個埠連線起來沒有區別。也因此,這樣的連線跟時序無關,只要電壓的值改變了另一端的值也會同時改變。 young cc assign相當於一條連線,將表示式右邊的電路直接通過wire 線 連線到左邊,左邊訊號必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