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時期的吳語是怎麼樣的?有哪些特點?

時間 2021-05-30 12:13:24

1樓:萱叔寶

昔之京語,今之浙音。《廣韻》、《玉篇》,不能詳載,。以外路或未之知,粗用切音,為古今語脈。

殊不知反成鄉談蠻字,貽笑於人。因循久遠,訛舛無辯。至於言詞賡唱,不協律調,皆由是也。

今將教坊樂府呼吸字指,重疊異用,平側通稱,並附於此,以俟識者賞音。

切韻先須辯四聲,五音六律並兼行。

難呼語氣皆名濁,易紐言詞盡屬清。

唇上碧班邠豺剝,舌頭當滴帝都丁。

撮唇呼虎烏塢汙,捲舌伊幽乙噎纓。

開唇披頗播鋪拍,齊齒之時實始成。

正齒止甄徵志只,穿牙查摘茶爭笙。

引喉勾狗鷗鴉厄,隨鼻蒿毫好赫亨。

上鄂囂妖矯矯轎,平牙臻櫛乍詵生。

縱唇休朽求鳩九,送氣查拏奼宅棖。

合口甘含鹹合甲,口開何可我歌羹。

以前總述都三六,疊韻又聲次第迎。

大抵宮商角徵羽,應須紐弄最為精。

世間禮義皆知此,自是人間不解明

——《事林廣記》「正字清濁」條

2樓:

算是@sri li 的乙個補充,麻韻高化還不普遍宋末《六書故》戴侗

溫州現在稱父親的嫂子為阿[mu]=馬。懷疑其正字為「母」,保留母馬同音的演變層次。但使用頻率更高的的「母親」仍做[ma]

戴侗《六書故》所見宋代溫州方音三例

3樓:

比如江攝介音脫落,麻韻主母音高化。

南宋《嘉泰吳興志》:「(安吉縣)邸閣山,今俗書為邸角,字隨音轉爾。」莊綽《雞肋編》:

「(握發殿)吳人語訛,乃云惡發殿。」「角握」是覺韻字,「閣惡」是鐸韻字。宋代南方宕、江相混已經很常見。

較早的是「扛」字,南朝就有讀入宕攝的,還造了乙個「掆」字去表示它。

宋代《梁溪漫志》:「吳中……以九月霜降而雲謂之護霜。」護霜就是下霜,唐代就有了,不過吳語的麻韻高化當時應該還不夠普遍。

吳語日母文讀為濁擦音。已見於南宋戴侗《六書故》,比如「壽,人久切」,以日母的「人」作為禪母的「壽」的反切上字。再早陸游《老學庵筆記》提到「廟諱同音,署字常恕反,樹字如遇反」,以日母的「如」作為禪母的「樹」的反切上字(這一條有的版本作殊遇切)。

魚韻讀開口。陸游《老學庵筆記》:「吳人訛魚字,則一韻皆開口。」

某些見母字讀零聲母。莊綽《雞肋編》提到狼衣草以及浙東艱食,鄭張尚芳認為「衣」來自居之切的「萁」,當時已讀為零聲母。

《宋人軼事彙編》引《西湖志餘》,至元丙子,北兵入杭,有金姓伶官以「鐘神」諧音「忠臣」諷刺范文虎。船禪相混也是很早的現象了。

4樓:

拋磚引玉~

南宋周密《癸辛雜識》

「黃王不辨」

浙之東言語黃王不辨,自昔而然。王克仁居越,榮邸近屬也,所居嘗獨毀於火,於是鄉人呼為王火燒。同時有黃瑰者,亦越人,嘗為評事,忽遭臺評,雲:

「其積惡以遭天譴,至於獨焚其家。」鄉人有黃火燒之號。蓋誤以王為黃耳。

邸報既行,而評事之鄰有李應麟者,為維揚幕,一見大驚,知有被火之事,亟告假而歸。制使李應山憐之,饋以官楮二萬。及歸,見家無患,乃知為誤耳。

蓋黃無辜而受王之禍,而李無望而得二萬之獲,殊可笑。

5樓:林懷谷

南宋吳語「讀書音」(杭州音)保留在日本的「宋音」裡面,用來拼讀部分禪宗詞彙

從發音來看,南宋吳語讀書音有以下特點:

1、山攝、鹹攝還未鼻化

2、微母已經跟明母不一樣

3、知組已經是塞擦音,而不是舌上音

4、有一些現在沒有的文讀,比如外=ui,可能來自 /ngue/,跟北吳語白讀/nga/完全不同

5、匣母已經脫落,胡=u,現=en。同時環=uan,似乎是個現在沒有的文讀,跟北吳語白讀/gue/不同

6、全濁完整

7、歌韻=/o/,已經高化

總的來說,南宋的吳語跟現在的吳語,聽感應該非常不像,

16世紀的《聲韻會通》,北吳語已經大規模單元音化,但去鼻音化還比較零散。

北吳語開始往「語言終點(日語化)」狂奔——單元音化、去鼻音化、高低調化,基本上是明代之後的事。

與此伴隨的是雙音節詞大量產生,在公尺、面分不清楚之後,公尺=dumi,面=midio,出現了雙音節化

宋高宗是個怎麼樣的皇帝?

不懂女人的豬哥哥 那個,宋史 裡的評語很明顯是為尊者諱啊,裡面的 春秋筆法 就差沒指著趙構的鼻子罵 昏君 了。實際上,南宋後持正面態度評價趙構的史書,還真沒有。 不要用今人的眼光來看古人,更不要用常人的感受來想皇帝。只說兩點 第一,如果宋高宗把宋徽宗和宋欽宗接回來,那麼其結果必然是奪門之變提前四百年...

高中時期的愛情是怎麼樣的?

我們。連話都不說。但是確實是在真心相愛。我也不知道40天後會怎樣,我只知道對於我而言,高中時期的愛情就是在我狂打噴嚏之後他從後面輕輕關上教室門,約我去看復聯四被我拒絕因為還有乙個月就高考了,和分手幾十天後他憋不住說想我。大概就是這樣輕描淡寫又刻骨銘心的愛情吧,真的挺奇怪的。 我的喜歡算是一種暗戀吧。...

兩宋時期的軍事懦弱是否存在必然性?是否是個死局?

已登出 是死局。宋明都是如此,連清朝也一樣。這是乙個央地關係的問題或者說叫強幹弱枝的問題。但是宋朝尤其是北宋的滅亡是乙個偶然事件,如果不是皇帝太弱智,固守開封是沒問題的。 真無 秦朝因為嚴刑酷法而失國,於是就有了劉邦的約法三章!西漢因為外戚專權而失國,於是就有了劉秀的門閥士族!晉隋因為門閥士族而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