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薛侃與王陽明關於除草的談話?

時間 2021-05-30 07:13:56

1樓:

薛侃要除草是因為累心於花,但這並不是陽明所推崇的,無善無惡是本心,本心不累於萬物才是陽明所推崇的,但既然因為種種原因薛侃已經累心於花,那麼薛侃的良知自然會把所有對花有害的都列為惡,所有對花有利的都列為善,陽明之所以說何方除之,以我的見解,是因為既然已經累心於花,就要聽從自己的良知把草除掉,如果明明已經累心於花,還違背良知不除草,豈不是錯上加錯?與其逆天而行,還不如順應自然吧,所以言何防除之。

2樓:行知坐學

同一事物在不同環境下,作用是不相同的。任何絕對的固定判斷都不可取的,就像孫子兵法「戰無常式」,懂得整體全面的看待問題,切勿教條。

3樓:佛弟子

何妨汝去?就是說,是什麼妨礙了你去(除草)?很明顯,是你的思想,你的意識,你對物生出的善惡的概念。這些東西妨礙了你去。

好吧,解釋完了。

4樓:課堂留守

所謂不宜者何?這即是所謂何妨。

薛之論,在模糊,無揀選,看似在理,其實內心毫無真知覺。

何理遮心!

譬如果農剪除枝葉,枝葉非惡,何故當剪。如薛,即無人矣,今人如薛。

5樓:千里大魔王

王陽明在啟發乙個問題:不要「自私而用智」。

草該除就除,不該除就不除,該不該除良知自然明白。草礙你的事了為何不除?花草本身豈有善惡可言?良知是宇宙的價值根源,事物的意義與價值是良知投射到事事物物之上的。

人與草互動,草便是一事,這一事的善惡良知自然會知,說草不是惡不該除,這是認為善惡在草,是孟子批評的「義外」,執著於「草不是惡」這樣的概念判斷中,這是「自私用智」,這樣的私意都是影響良知的自然髮用的。

良知即是天理,它「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像一面光潔的鏡子,沒有任何的內容,但是來什麼就映出什麼。它自然會讓人知是知非,只要心沒有私慾、私意的遮蔽,它便能自然的感通與髮用。

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

天地之心,包容萬物而沒有私心。聖人之情,順應萬物而沒有私情,物之當喜則喜,物之當悲則悲。心體的髮用就如天理的流行,自然而然,無滯無礙,物來順應,哪有半點私意?

周敦頤看到窗前的雜草茂盛的生長,讚嘆天地生機,這是心的自然感通。但如果草礙事,自然而然要除去它,無累於心。草該除卻不除,已有乙個對為善的執著在了,「有意為善便是惡」,孟子講「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要對本心長存不放(勿忘),但不能過分把持(勿助),一切執著的背後都是自私自利之心,已不是那不執著於善、不執著於惡的與物同體之仁了。

6樓:十年一夢兜兜爸

一心隻循天理,非惡之草何妨去之,非善之草何妨留之。

如果不理解,舉個例子,如果為救幾百人,需要犧牲幾個無辜的人,你殺還是不殺?如果惡人在你面前奄奄一息,你救還是不救?致良知即可。

7樓:太虛

這個要先解決事物有沒有善惡之分的問題。

其實天地生意本是無善無惡的,所謂善惡之意是在"物件"之中產生的。

比如一株草,本身是沒有善惡可言的,但當這株草長在花田裡,那這株草"相對"於花而言就是惡的。

但要注意,這個所謂的惡,僅僅是對和花相對的"物件草"來說的,你不能說天地間所有的草都是惡的。

所以當薛侃說:「天地間何善難培,惡難去?」

陽明才說:「未培未去耳。」少間又曰,「此等看善惡,皆從軀殼起念,便會錯。」

因為薛侃是站在花的立場,與草對立起來了,這時他看草就是惡的,而他又把這個惡的"物件草"擴充套件到了天下所有的草,直說草是惡的了。

但若是有人需要用草,那這人就會站在草這邊,把花對立起,認為花是惡的了

總而言之就是他們因站在花或草的立場,賦予了對方惡的屬性,

對於這種情況,陽明說這都是"從軀殼上起念",因為這是把草與花物件化,執定了,這就是動於氣,意思是心有所執著,有所粘連。

而從良知起念與從軀殼起念是不一樣的,良知是不偏不倚的,良知即理,它始終立在中間,不落在任何一邊,它是在花與草兩者之中的。

它的乙個重要特點就是"與物無對",不與事物對立起來,它是"化入事物"之中,"投入境域"之間的。

良知投入花與草這境域之中,自然而然的便會判斷需要護誰,需要鋤誰,並不需你再立個心,再加乙份意思去說這草這花是善是惡。

如同天道,天道何曾加一分私意?何曾分別善惡?

然而花木蟲魚,狼羊草兔,永珍萬物之間的吃與被吃,敵對與不敵對,善與惡卻自已顯示出來了,這就是自然之條理。

這正是夫子所感嘆的: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無為而成的天德氣象。

循著人打狼,狼吃羊,羊吃草這個自然條理便是善了,你偏偏認定狼都是惡的,羊都是善的,所以天下的狼都該死,那便執定了,動氣了。

依良知或是鋤草,或是打狼,並不是因為良知厭惡草或狼這個生物本身。

良知所惡的,僅僅是在當下這個"花與草"的境域之中"防礙"花的物件之草。和"狼與羊"這個境域中防礙羊的物件之狼。

出了彼此的物件境域就沒有善惡可言。

與其說良知在鋤草,打狼,不如說它鋤的是"障礙",這障礙是草還是其他,其實並不重要,只要成為良知流行的障礙,那便鋤去。

因為只有鋤去障礙,良知才會生生不息,周流六虛,萬事萬物才能在其中一化而過,如同浮雲飄風之於蒼天,日月星辰之於太虛,太虛之中又有何物做得它的障礙?

周茂叔為什麼不除窗前草?

因為這草並沒有成為茂叔的障礙,不鋤也不累於心,不鋤良知也安,那便無需鋤。

8樓:大痴的雜貨鋪

王陽明是的心學是吸收佛教思想發展來的,核心與禪宗很接近。《六祖壇經》裡說:不思善、不思惡,哪個是座下本來面目?

這裡涉及中國傳統的文化觀,「實相」「本來面目」「道」「真宰」等都是指萬物本一,從本體的觀念看不生不滅,一氣呵成,其中無善、無惡。有善惡就有分別,就是陷入虛幻的表象,迷失了來處。莊子說「萬物磅礴以為一」,叔本華說「萬物皆意志的客觀化,草木與人是一體的」。

除草與不除草是表象上的事,在「道」或「意志」的境界中,沒有分別心,沒有善與惡,沒有那是草這是我的界限,也沒生滅。但除草與不除草這一行為二選一是確實發生的,但不是基於分別心,只是應機行事,隨緣變化

王陽明那段關於「岩中花樹」的對話該怎麼理解?

寒武紀陽光 友人如此問,顯然並不認可王陽明的 心即理 以上諸多解釋,其實也沒透徹明白 心即理 才會覺得這位友人問的刁鑽,王陽明答的模糊。其實真正搞懂 心即理 就會明白友人這個問題很小白。王陽明的回答也很直白。心即理,字面的意思是 心就是天理 但這也正是讓大家迷惑的地方,沒有足夠的感悟和研究,是無法理...

關於菸民與電子煙,你怎麼看?

雲麾 電子煙並不能戒菸,身邊的人包括我自己沒有用電子煙戒菸成功過的。拋開電子煙的毒性不談,我們談如何戒菸。戒菸非常好戒,只不過菸癮是心癮,不是嘴癮。電子煙只不過替代了捲菸,心癮卻越來越大。從某種意義而言,電子煙只是在搶捲菸的市場,搶國防經費。戒菸首先戒心癮,過心理關,早上起來來一根,三餐飯後來一根,...

關於大平台與小平台,你怎麼看?

Stacy 工作也有幾年了,最近在給自己的工作做乙個覆盤,關於大平台 小平台有了一些自己的見解,前輩們都會說小公司鍛鍊人,但是真的進了小公司,確實會感受到如同健身撕拉肌肉的感覺,也許是成長了,但那同時也有失去的,各有取捨,用自己的秤去秤,你就有答案了。大平台小平台 資源好資源多 幾乎都是沒肉的骨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