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的 篩酒 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5-30 03:26:24

1樓:舟舟

哪有那麼複雜,篩酒就是倒酒的意思,如武松催要酒時就直接說,「小二,怎麼還不來篩酒」。南方,以前我們小時候的大人,特別是老人,從來不說什麼倒酒,倒茶的,就是說篩酒,篩茶。小時候還仔細觀察過,茶壺和酒壺的壺體和壺嘴交接處,內部有很多小網眼,就像篩子一樣,以便倒酒倒茶時篩去雜質和渣滓。

2樓:

哈,這個可以補充一點。

我老家至今有自釀酒的,分別以高粱,小麥,大公尺,小公尺等為原料,這酒估計和以前的酒差不多。我們那邊還有「篩酒」一詞,我爸說「今天篩點酒」就指的喝自釀酒而不是白酒,「篩酒」的古意不知道,在我們那裡就是加熱的意思,我記得是把酒放在乙個小酒壺裡,然後擱乙個燒開水的鍋裡,過一會兒酒壺也熱了,就是「篩酒」。

我想現代和古代差不太多。

3樓:

就是倒酒。

但上文的理解是對的,確實是過濾的意思,只是宋代以來由於釀酒技術的改進,釀造酒澄清水準變高了(其實就是加雞蛋清)。另一方面是元代蒸餾酒開始普及,其實水滸傳的寫作年代,這種酒已經開始在底層人那裡流行開了。所以這個詞成了一種歷史殘留。

水滸傳其實並不反映宋代的口語,而是元代以後的。

4樓:李三多

我們那的方言,倒酒的意思。另外我們那方言「喝」與「活」同音,每當有人勸酒,「你還活不活?再活點吧!」都會答,「活,哪懣不活咧,來,篩酒!」

5樓:流光了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水滸傳》中的「篩酒」和「斟酒」不是完全同義的,如果是完全同義的話,不會在同一段文字中同時使用「篩」和「斟」,尤其「酒保斟酒,連篩了五七遍」和「大碗篩來。只斟三碗」,在短短的語句中同時使用二者,說明在說話者的語境裡,「篩」和「斟」是存在一定區別的,只是這個區別現在不容易搞清楚。

但是也確實如現在第一名的答案來說,這裡的描寫顯然不大可能有「過濾」這一行為出現。

以我的拙見,這裡大概牽涉到詞義流變的問題。

首先大家可能存在的誤會是:《水滸傳》雖然寫的是宋朝的事,但成書時期是元末明初。所以裡頭所用的語言和所涉習俗,應該更接近於明而非是宋。

再來說「篩酒」最初的意思,的確是起因於早期的壓榨酒從酒缸裡倒出要蒙布過濾的情況,但即使是時過境遷,雖然從酒缸裡打酒出來不需要過濾了(或者早已預過濾),人們也很可能出於習慣,把從酒缸裡直接倒出來的行為稱之為「篩酒」,只是雖然叫「篩酒」,卻和「篩」的原意沒有關係了。

至於「斟」,斟的原意是用勺子舀,但這個詞起源非常早(先秦),到《水滸傳》的年代習慣上只有「把酒倒在杯盞」的意思,而無關乎「用勺子」了。

所以個人認為,《水滸傳》裡「篩酒」和「斟酒」的差別在於:「篩酒」是指從酒罈、酒缸裡把酒舀出來或者倒出來的(可能同時伴隨著加溫),而「斟酒」則是指把酒倒進直接吃的杯或碗裡,在某些情況下二者可以混用(比如直接從酒罈倒進杯盞裡),但意思上仍有細微的差別。

至於後來「篩酒」和「斟酒」在口語上的意義徹底等同,很可能是語言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因為這種細微區分已經沒有實際的意義。

6樓:蟈蟈

篩酒即斟酒,窮人家中所飲用的酒中有酒糟,故要煮酒過篩才可飲用,書中有提斟酒,是指富人、有權、有錢人家中吃的多是無酒糟的清酒,故不用過篩即可飲用。

7樓:楊小平

我的觀點是倒酒。我來自乙個叫江西玉山的小城,這裡曾經是古代吳國的疆域。正所謂:

醉裡吳音相媚好--這裡的吳音說的就是我們的方言。篩酒是我們日常用語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就是倒酒的意思。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我們的方言,比如我們把勺子都稱為調羹

8樓:陸沉

施耐庵,祖籍是泰州海陵縣或蘇州吳縣閶門,一說錢塘人。

《漢語方言常用字典》:「篩茶,吳方言,往杯子裡倒茶」

所以篩酒就是倒酒……

9樓:小胖子

蒸餾酒在中國出現的比較晚,當時的酒裡面有很多雜質,所以喝之前要用細細的篩子篩一遍,記得那些個英雄喝酒應該是這樣說的「大碗篩來」

10樓:

本人客家人,家鄉這邊也用「篩酒」一詞,就是倒酒之意。客家話多有古音,舉個例子,「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我們話作「xia」(第二聲)。大致如此。

11樓:

宋朝民間釀酒多是公尺酒,比較渾,喝時需要過濾,篩酒是過濾的意思。發展到今天,酒不用篩了,但這個詞在一些地區還保留下來,只作倒酒的意思。

12樓:許子曦

湖南長沙方言裡面,篩茶篩酒,就是代表倒茶倒酒的意思。最近在看金瓶梅,裡面也出現過此種用法。

與石濤提到的客家話的情況是一樣的。

13樓:

其實應該是「釃酒」。「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宋· 蘇軾《前赤壁賦》

釃酒 shāi jiǔ

(1).濾酒。《詩·小雅·伐木》:

「伐木許許,釃酒有藇。」 毛傳:「以筐曰釃。

」《後漢書·馬援傳》:「 援乃擊牛釃酒,勞饗軍士。」 李賢注:

「釃,猶濾也。」 清 王灼 《祭海峰先生文》:「凡厥歲時,招呼僚友,廣座高陳,炰羔釃酒,後生魁俊,接引維勤。

」(2).斟酒。《晉書·周處傳》:

「及吳平, 王渾登建鄴宮釃酒,既酣,謂吳人曰:『諸君亡國之餘,得無戚乎?』」 清 曹寅 《聞孫冷齋有<琴來閣看雪詩>率和代柬兼念子猷》:

「望風艱謦欬,釃酒祝亭皋。」 章炳麟 《艾如張》詩:「釃酒思共和,共和在海東。」

14樓:

而且,「篩」應該也不包括「加溫」的程式,既因為上面說的~沒有那個時間,也因為有的場景額外提到了「加溫」或「燙酒」的步驟。如果「篩酒」包括加溫,那還何必多此一句呢?如:

武大直顧上下篩酒燙酒,那裡來管別事,那婦人笑容可掬,滿口兒道:「叔叔,怎地魚和肉也不吃一塊兒?」揀好的遞將過來。

婦人自笑道:「這個賊配軍正是該死!倒要熱吃!這藥卻是發作得快!那廝便是我手裡行貨!」燙得熱了,把將過來篩作三碗,笑道:「客官,試嚐這酒。」

兩個公人道:「大哥,熱一碗也好。」那人道:「你們要熱,我便將去燙來。」那人燙熱了,將來篩做三碗。

所以,我以為,篩酒就是斟酒,沒有那些複雜的含義。但是,無意間又看到,文章裡有「斟」字呀,一查,有33個「斟」字,這又怎麼解釋呢?

施恩邀武松到裡面坐下,僕人已先安下淆饌,將酒來篩。武松道:「不要小盞兒吃。大碗篩來。只斟三碗。」僕人排下大碗,將酒便斟。

酒保斟酒,連篩了五七遍。宋江因見了這兩人,心中歡喜,了幾杯,忽然心裡想要魚辣湯,便問戴宗道:「這裡有好鮮魚麼?」

這些地方都是篩、斟混著用,端的是混亂啊。。

我的觀點是,篩酒和斟酒意思差不多,沒有過濾、加熱的含義在裡面。一定要有所區分的話,可能「篩」字更「俗」、更口語化一點,類似「倒酒」和「斟酒」的區別。

15樓:

宋朝的酒以釀造酒居多,而這種酒的酒糟和酒液是混在一起的,待要吃的時候須用網眼篩子墊布過濾去除其他雜物,並隨即加溫。范仲淹「濁酒一杯家萬里」中的「濁酒」便是這種酒。

分割線PS:在下年紀尚小,不必稱」先生

《水滸傳》究竟講的是什麼意思?

範九疇 水滸傳 絕對不像有些書說的那麼簡單,什麼農民起義 梁山根本沒乙個真正農民 啦,什麼行俠仗義劫富濟貧 的確劫富了,但絕對沒有濟貧 啦,什麼逼上梁山 被逼的也不多 都不是。梁山也沒幾真正好漢,梁山人很複雜,上山的原因也多種多樣,要想弄清 水滸傳 的主題思想,應該先研究一下宋江的人生目標和所做所為...

水滸是什麼意思?

鑽石鼻子 也許可以從五行之說中尋找答案,顧名思義,水滸的字面意思很簡單,就是水邊,那水邊是什麼,水邊就是岸,岸即為土,所以水滸就是五行中的兩個元素,水和土。那麼,在五行之說裡,有相生相剋的規律,水滸意為水邊,就是說在水和土之間,如果是上岸,就是離水得土,如果是離岸,即為離土得水。先說上岸,即離水得土...

水滸傳中梁山起義失敗的主因是什麼?

子川 108人帶著一幫小弟造反,還沒有具體的政策方針,沒有立法,沒有改革,折騰屁啊 有點兒像新選組,一幫想當公務員的草根兒,只會打架,是附庸的附庸。而對面兒維新志士打算建立新世界秩序,萬民平等,都不在乙個層次上。 無知 水滸梁山跟起義無關。王倫,沒說他有什麼舉動,晁蓋,滅何濤五百,滅黃安一千,官府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