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佛教 道教想修煉到最高境界需要學習什麼知識 書籍?要怎樣修煉?

時間 2021-05-30 01:05:19

1樓:復陽道人

佛教金剛經,壇經。道教老莊列文。

吃透就足夠了,其他書不用多看。

怎樣修煉?

無外是工作學習用加法,修煉大道用減法,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人能常清淨,天地俱悉歸,大概就這樣吧?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2樓:揭假求真

不要把一些病態的表現誤當作是修成仙修成佛了…

在網上搜尋「人格解體與佛教」,你會驚訝的發現,佛教修行徵悟的各種現象,與醫學上「人格解體」的許多病症竟然是一致的…

有分析說,當你主動的接受一些如否定自我、不淨觀、世間皆苦等學說之後,這些學說會讓你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能讓你發生人格解體的毛病,如感覺不到自我、對於痛苦和快樂都缺少感覺,有情緒麻木、虛空無真實感等,這便是因人格解體而產生「感觀失控」的病理反應,這並不是所謂的「開悟」、「徵悟」…

禪宗的翻種子會使人很煩燥,其實是人在抵抗人格解體的正常生理反應,並不是什麼業障造成的…

把人格解體下感觀失控的幻覺東西當作是世界真相,並賦予開悟、解脫等宗教意義,都是古人的無知吧…

3樓:力牧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佛道的修行應該都差不多,我覺得。

再奉上《金剛經》中的兩句話: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然後,六祖慧能的《壇經》可以看看。

4樓:兜了一圈

說句悲觀的話,那些經典到現在千年已久,單純從文字或者別人注釋上去修習已經很難了。但我們又沒有其他路子可得,就像一些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樣,你要懂一句便夠。

5樓:賊帥

宗教(信仰)的意義是慰籍心靈,而佛教尤其是道教的目的卻是生存,世俗、功利而幾乎沒有宗教意義。早期的五斗公尺道士們實際上就是些社會閒散人員,他們給人治病、煉丹製藥和幹手藝(木工)活,高階些的術士為人驅魔和勘與(看風水——設計並規劃陰宅——墳墓)。但是道士們在這些生計中卻不小心幹出了偉大事業,誕生了中醫和冶煉技術……這就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佛教啥也不是,充其量在封建社會中對社會管理有過一點作用。早期的佛教寺廟負責收留社會閒散人員,同時關押罪犯。和尚頭上的戒疤的作用就是區分寺廟中和尚、犯人與流氓地痞的方法(和尚頭上沒有戒疤)。

所以我們的佛教不許上街化緣,朝廷或鄉紳給寺廟分配土地,讓他們自給自足。

因此現在,不管你信佛還是道都是不務正業,快去上班幹活或讀書吧!

6樓:硯冰齋主人

對於宗教以及修行,首先,建議並不是一上手就看經書,而是看崆峒問答或者佛教常識答問這樣的各自宗教的掃盲科普讀物,這樣才能在開始修行前避開最明顯的那些誤區,不交少交智商稅,不因邪師耽誤光陰。

其次,道教可以看道德,南華,清靜,陰符,佛教可以看阿含經。道教的道藏和佛教的大藏經,裡面並不是所有的書籍都是真經,也不是都值得習誦,在看完科普進行掃盲之後,看了以上的經書打了基礎,根據流派法門的不同,會有所取捨和傾向。這時候就各不相同了。

7樓:沉變

佛言。大王。眾生不住顛倒見者。即是佛也。

大王。所言佛者。或名真如。或名實際。或名法界。但依俗諦推求詮表。非勝義諦作是說也。

大王。一切諸法本無生滅。此名阿字陀羅尼門。

無自性。無造作。無相貌。

無因緣。無去來。無眾生。

無壽者。無養者。無補特伽羅。

無戲論。無形狀。無邊際。

無染汙。無餘習。無使者。

無斷者。無縛無解。無進無退。

無勝無劣。無散亂無妄失。無知無不知。

非見非無見。非戒非無戒。非悔非離悔。

非喜非無喜。非愛非無愛。非安非無安。

非定非無定。非靜非無靜。非貪非離貪。

非脫非離脫。非智非無智。非作非無作。

非報非無報。

大王。若能入解此阿字門。則能入解一切諸法。

大王。色離自性。非已有非現有非當有。受想行識離彼自性。三世不有。亦復如是。

大王。譬如谷響非已有非現有非當有。色乃至識。三世不有。亦復如是。

大王。譬如陽焰非已有非現有非當有。色乃至識。三世不有。亦復如是。

大王。譬如聚沫非已有非現有非當有。色乃至識。三世不有。亦復如是。

大王。譬如石女夢已生子。非已有非現有非當有。色乃至識。三世不有。亦復如是。

大王。虛空無依。色乃至識亦無所依。

大王。色無有生。乃至識亦無生。

大王。色無有滅。乃至識亦無滅。

大王。涅槃界無生滅。色乃至識亦無生滅。

大王。法界無生滅。色乃至識亦無生滅。

大王。此法乃是如來所行。不可思議微妙境界。非取非舍。非得非失。非諸聲聞及闢支佛凡夫異生之所能及。何以故。

大王。一切諸法本無自性。若取若捨皆不可得。王於此法好自安意。正念觀察。勿隨他教。

8樓:赤然

想學道學佛這是好事。

但是,很難,也很容易。

《道德經》、《南華經》是必須要讀的,但是光讀書還是不行的,要放棄你已經學的那些科學知識、科學道理。

《道德經》和《南華經》並不是那些哲學教授所解釋的那樣,而且翻譯或者注釋的書籍也很多,基本上都是強說強通。

盡可能不要看那些翻譯和註解的《道德經》和《南華經》。

其次是陳摶、張三丰的《玄機直講》等。還有很多其他的。

對於佛教的書籍不是很清楚。

9樓:大知X鷹Y研X聖社2

需要去苦讀釋迦牟尼、老子、佛覺音長老、張道陵祖天師、菩提達摩祖師、董凝陽祖師、僧一行禪師、王重陽祖師、蓮花生大士、馬鈺真人、帝洛巴尊者、譚處端真人、卓彌譯師、劉處玄真人、宗喀巴大師、丘處機真人等的全部所有著作,最好是都能夠全文流利背誦。

10樓:亞巴羊

道藏:《周易》

《老子》

《莊子》

《抱朴子》

《無能子》

《奇門遁甲》

《悟真篇》

《周易參同契》

道教書籍:

程樂松《身體、不死與神秘主義》

三浦國雄《不老不死的欲求》

佛藏:《法華經》

《華嚴經》

《楞嚴經》

《楞伽經》

《維摩詰經》

《解深密經》

《梵網經》

《大乘密嚴經》

《大般涅槃經》

《思益梵天經》

《大日經》

《金剛頂經》

《蘇悉地經》

《仁王經》

《文殊般若經》

《金剛三昧經》

《大雲無想經》

《瓔珞經》

《長阿含經》

《首楞嚴三昧經》

《觀無量壽經》

《占察經》

《恆河大手印》

《那洛六法》

《菩提道燈論》

《瑜伽師地論》

《俱舍論》

《現觀莊嚴論》

《大乘莊嚴經論》

《唯識二十論》

《成唯識論》

《成唯識寶生論》

《因明入正理門論》

《觀所緣緣論》

《大乘成業論》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攝大乘論》

《佛地經論》

《十地經論》

《十住毗婆沙論》

《中觀論》

《十二門論》

《百論》

《大智度論》

《龍樹親友書》

《四諦論》

《成實論》

《入菩薩行論》

《大日經疏》

《華嚴經疏》

《華嚴法界玄鏡》

《肇論》

《法華玄義》

《即身成佛義》

佛教書籍:

林國良《解深密經直解》、《成唯識論直解》

持松《密教通關》

能海《般若波羅蜜多教授現觀莊嚴論名句頌解》

劉銳之《大手印諸家比較研究》

波卡仁波切《死亡的藝術》

印順《中觀今論》、《唯識學探源》、《如來藏之研究》

呂澄《因明綱要》

方東美《華嚴宗哲學》

楊仁山《等不等觀雜錄》

高楠順次郎《印度哲學宗教史》

權田雷斧《密教綱要》

高崎直道《如來藏思想》、《唯識思想》、《華嚴思想》

美國佛教諸學者《佛教解釋學》

就知識和修煉而言,佛教自學首推唯識,有一整套體系。如果已入門,不斷重新整理認知是必須的。切勿先入為主地想象出最高境界,然後接下來都停留在這想象的框架中。

特別推薦密教,如果撇開成佛根器的爭論,密教是最完備的指導,而且真正的最高境界幾乎都是密教,或者說是密。我對道教知之甚少,只知道現在的道教開放了,外面的也什麼都學。修行最好走出唯一真理觀。

11樓:berryhan

佛教、道教有些基本的道理是通的

比如,對於乙個入門者,或者未入門者來說,老師或者朋友是關鍵,就是引路人

多接觸善友,多做善事,多做有利於別人修行的事,自己的修行之路會變的通順

南傳佛教在雲南有禪林,去那裡能得到你想要的至於知識,有時間就了解。那些知識你自己都可以通過修煉自己徵得還以修煉為主

光有知識,而沒有實際修煉,就流於空想

12樓:秦皇

物理學好,一切都是物理問題,當然,要成為物理大師,難,因為物理學還在進步,沒有乙個人說終結了物理一切知識,所以,最高境界目前還沒人可以達到,入門的倒是不少。

13樓:尚和遊雲

境界高下是因比較而生分別,真假善惡亦因比較而顯正邪。

《道德經》有云: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這談的就是「分別心」,所以莊子提倡「不為物累」,也就是說不要總是與外物做比較,一比較就有分別,你高他低,你胖他瘦,你醜他美,你貧他富,你白他黑……這就是痛苦的根源。

佛家叫: 「參禪切忌從他覓」。

所以無論學佛還是修道,隨緣尋乙個法門即可,自修自證,對自己來說,每乙個境界都是最高境界,別人境界再高也是別人的境界,這事兒和你一丁點關係都沒有。

眾生的根器和緣法都不一樣,稟受因果業力各不相同,世上沒有一本書可以契合眾生的各種緣法,所以才有佛經百部,道藏千種。

這萬千法門其實都只是引你入道的敲門磚,你入得廳堂需自理,修行沒人能幫你。

推薦兩塊「磚」給你吧,一本是《道德經》,一本是《金剛經》,你砸一砸試試,看看哪塊磚比較趁手就用哪塊,若是都不趁手就自己再低頭找找……。

若砸開了門就別再緊攥著磚頭不放手了,那玩意挺沉的還耽誤事兒,該扔了的就扔了,能放下的就放下,道家叫「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佛家叫「諸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總之自身淨土是道場,

自性彌陀是法王,

自來自去自三昧,

自修自證自金剛。

我不是和尚,我祝你吉祥。

14樓:心是蓮花開

仁清法師:平常聽聞經法、思維和實修非常重要

所以說我們平常聽聞經法、思維和實修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在關鍵的時候就是這個東西起作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後那邊能看到什麼,在荷花是多長時間開,是不一樣的。

根據這個品位的不一樣,花開的時間不一樣。我們到那邊就是蓮花化生,蓮花為父母,我們是從蓮花裡出來的,蓮花開敷,我們就出來了,顯現出來了,就這個意思。

多長時間花開,相當於說你在那裡多長時間成熟。這也是根據你功德和業力的不同、品位不同、顯現的時間長度不同。開了以後見到誰,那可不一樣。

一開,見到了阿彌陀佛,然後你證得什麼果,修的什麼法。差別很大。有的花開了以後見的是阿彌陀佛,一聽聞那邊的樹,一演音妙法,風吹樹,樹一響,那個聲音是妙法之聲,一聽到妙法之聲,馬上證得不退轉菩薩,就相當於我們說的八地菩薩,這個品位是非常高的。

風一吹樹,樹一演音妙法,一聽聞馬上證得八地菩薩,這是上品上生的。一會兒咱們展開講。

修什麼法,證什麼果,百法名門,這個一會兒咱們講。還有的呢去了以後十二大劫,蓮花不開,在那個荷花裡包著,當然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一種依報莊嚴,他是正報和依報,依報莊嚴。還有一種是正報,正報就是說的我們這個身,男的、高矮、胖瘦,這屬於正報,正報也很莊嚴。

這個依報呢是不同的。這是底下這種十二大劫都在荷花裡包著,但是那個荷花也是非常莊嚴的,就像皇宮裡一樣,什麼都不缺,也非常的殊勝,在裡邊十二大劫花才開。花開了以後,才能見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給他講的是滅罪法,沒有講到證果的事,沒有講到開悟的事,這個是下品了。所以這個統統不一樣。

假如說你從現在注意你的修持、注意你的發心、注意你的言行舉止,在念佛的過程當中盡量往上邊這果地上對應,那麼在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而且是一剎那間花就開,而且是去了就是八地菩薩,這是一種比較高的一種修持,也是比較高的一種品位。

如果我們什麼也不管、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顧,在念佛過程當中還在行一些惡的業,如果能有幸往生的話,品位可能會低,低到什麼程度呢?打乙個比方,下品下生的會十二大劫,這個是下品下生。下品下生,他會十二大劫花才開,十二大劫花開了,看到的是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還見不到阿彌陀佛。

十二大劫是多長時間呢?一百六十一億萬年,這是根據經典上推測的時間。

——摘自仁清法師《念佛你登幾品蓮》

更多請搜「仁清法師」

道教的修煉和佛教的正念,與催眠有什麼關係?

洪權 道家 致虛極,守靜篤。歸根曰靜。是靜坐放鬆,進入恍惚。佛學 靜坐,經過九住心階段。正念,只是乙個如是觀察的觀修,不是靜坐,而是日常中的修行方法。催眠 是古埃及用做手術麻醉的。與修行無關。 大衛艾爾曼 當大部分人被催眠的時候,需要心靜 注意力集中,將注意力集中在催眠師的話語上,並接受那些催眠暗示...

道教修煉提出有乙個恍惚的階段,佛教的方法必須保持清明,既然是以無為法有差別,它們為什麼有這麼大差異?

佛教緣起論世界觀的核心就是否認世界有乙個源頭一切互為因果重重相生始終迴避第一因的問題 而道教的核心是道道即萬物本源 合道無為斯為先天 對應的方法上貫徹始終的是恍惚以脫萬慮觀照凝神漸澄漸靜 人心能虛道自來居 說白了就是人能靜下來自然能體會天公地道萬世不易的那個這是最根本的方法有為的法子重要性都在其後 ...

請問佛道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反佛教,但對道教卻沒那麼多問題?

再見神邏輯 佛道相爭的事情已經延續了兩千年了,但其實,二者早就握手言和了,從漢末三國起,三教合一就開始在爭執中佔據主導地位了。如今的爭執,多是一些外圍人士吵吵鬧鬧,根本不是主流。而近年來,佛教似乎比道教更招黑,可能有以下原因吧 1.佛教原屬印度。這在相當一部分存有狹隘國族觀的人眼裡,是一種原罪,定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