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道德經中的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亦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十亦有三?

時間 2021-05-14 10:12:23

1樓:tschaos

道德經第五十章講了四種人:一種是生之徒,第二種是死之徒,第三種是生生之厚之徒,第四種是善攝生之徒。守本保真,審時度勢,可得全生。

2樓:邊卒

十有三,十個人裡有三個人,這個理解不太靠譜。在這個理解裡,必然要匯出十有一不生不死的存在。老子作為當時國家檔案資訊管理者,不可能不明白,不死不滅只是傳說,無所查證,自己又怎會在自己的著書中這麼說呢!

當時能讀書的人,多是能夠吃飽之人,這群人則必然是在當時的少數人。王公貴族,富商豪族,至少自己不用力耕,則也有吃食。

文章說與王侯將相,勸其善,別瞎折騰。別瞎折騰自己,也別瞎折騰別人。

古文多指的不是概率問題,若是這個等於廢話,在全文指導意義很輕。以表象看,同樣為人,為何有不同的處境才是思索的重點。

出生入死,誰都會面對,為何結果不同?

十有三,如果是的說四肢九竅,七情六慾。指的是身體,智商,情商,都差不多的人,起碼表象看來無太大差異,為什麼就不同呢?

即同為人,為什麼有人只是活著,為什麼有的人能好好的活著。在原文中,「生生」只是活著,「善攝生者」善於趨利避害地活著。

文章訴說的重點是你要思考如何成為「善攝生者」

不作死,是簡單的正解,那如何才能做到不作死呢?本文,僅說了表象,多數還需要讀者結合其他章節才能尋找答案。

老子的要義,無非守柔,為善,不為天下先。

純屬瞎編亂造,勿噴!

3樓:Xiao Lin

直白點解釋就是,有目標,所言所做的,符合他之目標的有三分之一;有目標,所言所做的,與他之目標的風馬牛不相及有三分之一;沒有目標,混吃等死的也佔了三分之一。

所以這個話是說,你的當下做的事,究竟是否符合你的預訂目標?還是說,言實分離,打心裡想活著,卻成天做作死的事。

4樓:金樽對月

出生入死。從出生到入死。人的生存軌跡。

生之徒和死之徒都是路徑的意思。意思是順順利利的。

十有三是概率,天命所歸。有些是因為遺傳或者出生底色,或者出生地域,或者出生年代造成的長壽或者短命。

人把生的路走成死地也有一定的概率。當然現實生活不是唯性命去衡量價值。為了生活人們可能會追求高風險工作,為了刺激可能去綁緊跳攀涯。

老子比較講究養生,所以有以上的論述。

5樓:墨子連山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

以其無死地。

從生到死,總結成一句話,不作死就不會死。

長壽的有三分之一,短壽的有三分之一,這就是概率問題,沒什麼好說的。但是,本來可以長壽,可自己偏要作死,最後真的作死了的,也有三分之一。

這就奇怪了,為什麼會有人作死呢?

他們作死,並不是不怕死,恰恰相反,是他們太怕死了,以至於求生欲放縱過度,貪得無厭,最後反而作死了。

為什麼善於求生的人出門遇不上老虎犀牛這些要命的猛獸?因為人家根本就不會去到犀牛猛虎出沒的地方。言外之意是什麼?

是有些人為了賺錢連命都不要了,去荒山野嶺獵殺老虎、犀牛,就是為了把老虎皮、犀牛角這些珍惜的東西賣了謀利。可賺錢為了什麼呢?為了衣食無憂,活得長久。

問題是,他們能活著享受到衣食無憂嗎?

為什麼善於求生的君主入軍不會有血光之災?老子可不是宣揚什麼神功護體、刀槍不入,結合前面講過的用兵之法,人家還是在告訴君主們「上兵伐謀」的道理。為什麼「兵無所容其刃」?

因為人家就不跟你打,你怎麼對人家動刀子呢?這就叫沒有「死地」,用現代話說,就叫不作死。

有人可能又不以為然了,說老子說的這兩件事跟我有什麼關係呢?我又不會打獵,又不會打仗,說這些不是多餘嗎?

這種表達方式叫做隱喻,是需要我們結合上下文讀懂言外之意的。你確實沒法打獵、也發動不了戰爭,但是你能保證自己沒作死嗎?

上學有沒有為了自己能得第一名,就希望別的同學都考不好?甚至人家有問題問你,你都不給人家講明白?

工作中有沒有為了自己可以公升職加薪,就希望別的同事業績做不好?甚至暗中使絆子、背後拆台?

平時聊天、喝酒、唱歌、打球,是不是總想自己出風頭,壓別人一頭?

你是不是處心積慮、明著暗著在搶別人的利益?這跟與虎謀皮、與兕謀角有什麼區別嗎?這與發動一場戰爭的目的不是一樣嗎?那些是作死,你這就不是作死了嗎?

很多人處心積慮的想發財,絞盡腦汁也想不出辦法,所以見人就問,怎麼才能發財?下乙個風口是什麼?做什麼可以年入百萬?

其實,他們想得還是把別人口袋裡的錢放進自己的口袋裡,只不過不好意思明目張膽的說出口而已。儘管嘴上不說,可心裡在想。只要心裡想了,就會表現在言行舉止上。

每個人都不傻,你盯著人家錢包,人家會沒有反應?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別人盯著你的錢包,你會什麼反應?那如果有人進一步動你的錢包呢?

你會跟他玩命吧?可你盯著人家的錢包,動人家的錢包,人家又何嘗不會跟你玩命呢?乙個人跟你玩命,恐怕你已經受不了了,更何況你盯著那麼多人,那麼多人要跟你玩命呢?

這不叫作死什麼才叫作死呢?

怎麼才能發財?怎麼才能成為人上人?

第一步,就是忘了發財這回事,徹底打消人上人的念頭。找一件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沉下心來、埋頭苦幹。等這件事做好了,有了價值,對社會有了貢獻,經濟規律會回饋給你財富,社會規律會回饋給你地位。

但是,這些只能是你創造價值的副產品。

想在樹蔭下乘涼,你要種樹,而不是研究樹蔭。

三十年來《道德經》實踐總結

6樓:阿彌陀佛萬世回眸

人從投胎到出生到長大,能活下來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大部分都夭折了

所以,請珍愛生命,別做,別浪,別馳騁五欲,像爛泥裡的王八一樣活著吧,長生久視之道也

7樓:文蒼

出生謂情慾出於五內,

魂定魄靜故生也入死謂情慾入於胸臆,

精散神惑故死也,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言生死之類各十有三,

謂九竅四關也。

其生也,目不妄視,耳不妄聽,鼻不妄嗅,口不妄言,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

其死也,反是,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人欲求生,動作反之,十三之死地也。

夫何故?以其求生之厚所以動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太厚也。

遠道反天,妄行失紀。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焉以其不犯上十三之死地也。

1.出生入死。

2.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3.夫何故?以其生之厚。

4.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5.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四)離火(火中取栗)

尋烈士,覓賢才,同安爐鼎化凡胎。

若是慳財並惜寶,千萬神仙不肯來。

修真士,不妄說,妄說一句天公折。

萬劫塵沙道不成,七竅眼睛皆迸血。

貧窮子,發誓切,待把凡流盡提接。

同越蓬萊仙會中,凡景煎熬無了歇。

塵世短,更思量,洞裡乾坤日月長。

堅志苦心三二載,百千萬劫壽彌疆。

達聖道,顯真常,虎兕刀兵更不傷。

水火蛟龍無損害,拍手天宮笑一場。

這些功,真奇妙,分付與人誰肯要。

愚徒死戀色和財,所以神仙不肯召。

真至道,不擇人,豈論高低富與貧。

且饒帝子共王孫,須去繁華銼銳分。

嗔不除,憨不改,墮入輪迴生死海。

堆金積玉滿山川,神仙冷笑應不採。

名非貴,道極尊,聖聖賢賢顯子孫。

腰間跨玉騎驕馬,瞥見如同隙裡塵。

隙裡塵,石中火,何在留心為久計。

苦苦煎熬喚不回,奪利爭名如鼎沸。

如鼎沸,永沈淪,失道迷真業所根。

有人平卻心頭棘,便把天機說與君。

命要傳,性要悟,入聖超凡由汝做。

三清路上少人行,畜類門前爭入去。

報賢良,休慕顧,性命機關須守護。

若還缺一不芳菲,執著波查應失路。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

達命宗,迷祖性,恰似鑑容無寶鏡。

壽同天地一愚夫,權物家財無主柄。

性命雙修玄又玄,海底洪波駕法船。

生擒活捉蛟龍首,始知匠手不虛傳。

8樓: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

以其生生。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避犀虎,入軍不被兵革。犀無所揣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之所以有杯子,是因為杯子的邊界劃定了乙個空間,所以有了杯子。之所以有我,是因為生死兩邊界劃定了乙個我,所以有了我。人生都是如此,謂之出生入死。

但是有生之徒,其求全於生,因為知道死後無我。有死之徒,其求全於死,因為知道死前無我。也有普通人,年少時知生不知死,年老時知死不知生。

為什麼有這三種人呢?因為心中有我,有生死兩界劃定的那個東西,叫作人生。所以求全於生、求全於死、求全於生又求全於死,都源於對人生的珍惜。

那十中餘一的人,旅行不避猛獸,打仗不穿盔甲,他並非為了求全於死,那為什麼這麼做呢?實話講,我不理解。

9樓:不言之教

道德經第五十章,是德經的乙個組成部分,德經主要論述國家治理的「德」,就是「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善於成就人民的生活,善於給予人民。

如何實現國家之「德」呢?修身、治國、愛民。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到第五十二章主要說「修身」的原則。第五十章主要意思是說,如何辯證地對待生活。

第五十章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中心的思想是:辨證地對待生活,不追求優厚的生活,不入死地。

該章常用來表達養生的道理。但是,道德經主要目的是治理國家,該章還要從以道治國方面來理解。治理國家不入死地,不追求優厚的生活。

(1)辨證地對待生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

人本性自私,為追求優厚的生活,為了財富、地位、名譽,口腹之慾、耳目之樂、志向得逞,很多人鋌而走險、違法犯罪,付出自由、生命的代價。

從出生到死亡,十分之三的人能夠盡其天年、自然死亡。十分之三,因為天災人禍不幸早死。另外十分之三,本來可以盡其天年,卻不幸陷入死地,因為他們太過追求生活的優厚了,因為追求財富、地位、榮譽等生活待遇,死於爭鬥或者操勞過度、過於放縱。

(2)不入死地

生活也是辨證的,優厚的生活,是生活的「死地」。國家治理者如果追求優厚的生活,就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道德經第七章「外其身而身存」。

道德經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道德經第七十五章「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說明國家治理是乙個嚴肅、危險的事業,需要考慮「存身」和「大患若身」的問題。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下,物質貧乏,人民生活困苦,如果統治階層追求生活優厚,浪費物質財富,就會加深人民的痛苦,導致社會不穩定,國破家亡。老子時代,中國已經經歷數千年的歷史,夏桀、商紂、周幽王等帝王因為驕奢淫逸而國破身死,大量諸侯失國,常見的原因是驕奢淫逸、追求優厚的生活。

驕奢淫逸,追求優厚的生活是治國者的「死地」。

從事國家治理的人,要掌握天道,掌握辨證法,無私、無身,以民為本,不追求優厚的生活,不入死地。

熱愛生命的人,「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因為他們不入死地,自己沒有被攻擊的缺點。

(3)養生

西方人沉迷於宗教、中中國人沉迷於養生。

西方人沉迷於宗教,主要的動力可能是宗教承諾人們在死後復活、進入永生的天國。

中中國人是智慧型的,早就認識到人死不能復生,西方人的死後永生,簡直是荒謬。中中國人乾脆就來個長生不老,道教反映了中中國人長生不老的幻想。即使不能長生不老,也要延年益壽。

秦始皇、唐玄宗,中國古代的偉大帝王,是中中國人養生的代表。中中國人總在搜尋奇異的花草、動物、石頭,來實現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願望,高山的奇花異草、深海的小動物、林海雪原的草根、熱帶洞穴中燕子的嘔吐物,越是難得、稀少、奇異的東西,越能滿足中中國人延長生命的幻想,就像越是違背自然越能證明耶和華的存在一樣。

科技進步使得物質極大豐富,人類終於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優厚生活:食物過剩、體力活動不足、娛樂活動多種多樣。

人類也出現了富貴病,如高血壓、高血脂,以及因為睡眠不足、焦慮所引起的各種疾病,手機、電腦所引起的頸椎病、失眠症。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使得人們之間的差別更加明顯,追求財富的空間永無止境。

追求生命的優厚,財富、地位、榮譽,甚至是追求養生,可能更是早死的原因。更需要人們辨證地對待生活。

最好的養生,就是明白道德的意義,辨證、無私地對待生活。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不爭和無為?

武城山 我的知乎回答 孔子,莊子,墨子,老子韓非子等這些子都有哪些大招?老子的大招 無為無不為具體方案 我無為而民自化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 https www.zhihu.com question 22487117 answer 147223833建立於 2017 04 03...

怎麼理解道德經裡的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和「有,是萬物之所始,無,是萬物之所母,有生於無」?

知音 無名者無也,無者無名也。有名者有也,有萬物母也。無和有,實乃一。無和有,其二狀。有無形之有,有有形之有。而大生於微,故有生於無。 雲物長樂 無名天地之始 天地之先原有此道,混淪未判孰得而名 T1 有名萬物之母 混淪既判,天地人物從此而生,聖人見是,萬物之母而無形,故強字 T2 之曰道,強為之名...

道德經裡的 無為 不爭 該怎麼理解?

newstar 無為 之 無 乃 無生有 之 無 即 道 無為 的真意乃 依道 客觀規律 而為 不是 無所作為 故有 無為而無不為 不爭 是因為 利萬物 而 不用爭 因為萬物要獲其所利,都必須為之提供相應的通道和資源。道德經 實為 唯物辯證法總綱 推崇尊重並服從客觀存在及客觀規律 唯物 並善於利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