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是如何從選言判斷中引出上帝的理念的

時間 2021-05-12 06:55:58

1樓:alert

(對原回答作了一些修改和補充)

選言三段論的形式是

p或q非p

所以q康德在先驗理想中分析的「選言三段論」是為了解釋神的概念是如何從傳統的理性推論中錯誤的推導出來的:

傳統的推論:從可能經驗的總體(可能性)實在經驗的總體(實在性)再到獨一的理想(實體化)

(可能經驗的總體,相當於包含了p和q的「大全」)

而第二個環節就是去掉一切可能因素中的制約條件(比如相互矛盾的謂詞/因素),由此得到乙個具有實在性的整體。(相當於非p)

而最後的實體化,即把這個實在性整體視為乙個作為堅實基礎的存在物(即實體),也即將這個實在性整體人格化為最高的存在者(上帝)。(得出q)

關於這個推論的說明,可以參考《純粹理性批判》A576-577(或B604-B605)的解釋。

另外,關於選言判斷的解釋,可參見《純粹理性批判》A73-A75(或B98-B100)的說明。選言判斷的各個判斷領域合起來的整體,就是知識領域的全體,也即可能經驗(或一切可能的謂詞)的總體。

2樓:慕雪

選言的形式在於,如果你知道乙個系統的所有要素,那麼根據現有的要素,就能確定其他的要素。比如性別有男女,如果確定不是男的自然就知道女的。

反過來,為了理解某個事物的原因,那麼我們就要窮盡整個宇宙的所有內容,也就是一切實在性的總和。

實在性總和涉及宇宙整體,這是達不到的,這裡有個迴圈,為了理解任意乙個,需要理解所有,而理解所有意味著每乙個都被把握了。

康德的十二範疇是如何「從判斷的機能中產生」的?或者說,如何確保十二範疇的正確性及完整性?

楊光 康德從亞里斯多德的形式邏輯那裡出發,對判斷的型別進行了分類 1 量的判斷 全稱判斷,特稱判斷,單稱判斷 2 質的判斷 肯定判斷,否定判斷,無限判斷 3 關係的判斷 定言判斷,假言判斷,顯言判斷 4 模態判斷 或然判斷,實然判斷,必然判斷量的判斷當中,主要考察主詞的外延 質的判斷當中,主要考察謂...

你是如何從細節上判斷別人的?

四分衛777 隨筆不歸類 1 眼神一直飄忽游離的人,大概率要謹慎交往。2 什麼事情都隨口答應的人,答應的事基本就不要當真了。3 吹噓自己萬事不求人的那種霸道Quattroporte,不要信,社會有分工,而且愈加精細,這就意味著無論誰都必須有求於人。4 女生跟男生說,你不成熟。男生往往是真的不成熟,而...

《銀翼殺手2049》中,從哪判斷出德卡的孩子是誰的?

包Sir是個大音痴 賊簡單,前期的基因缺陷和小木馬,僅能證明天選之子的存在。而真正揭示天選之子身份的,是反叛軍首領,上圖 男主此時還天真的以為自己是天選之子,首領表年輕人太嫩了,這只是 大計畫 的一部分 到這就很好理解了 我們都希望那孩子是自己 也就是說成千上萬的反叛軍,其實都擁有同男主一樣 自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