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與佛教的聯絡與區別是什麼

時間 2021-05-12 05:56:02

1樓:素琳球

補充一點(文字搬遠工),關於菩提樹,在奧義書中,畢缽樹(即菩提樹)象徵宇宙形象,象徵梵,如《伽陀奧義書》(2.3.1)中說,"這棵永恆的菩提樹,樹根向上,枝條向下,它是純潔者,是梵,被稱為不死的永恆者,不可超越,一切世界依靠他。

",又如《彌勒奧義書》(6.3)中說,"這三足之梵,根部向上,枝條是空、風、火、水和地等等,名為菩提樹,它的光是太陽,也就是唵這個音節。"而《薄伽梵歌》(15.

1~15.4)則說,"人們說永恆的畢缽樹,樹根在上,樹枝在下,葉子是頌詩,知道他,他便是通曉吠陀者。/它的樹枝受到三性滋育,上下伸展,樹芽是感官物件,它的樹根受到行動束縛,向下在人世間延伸擴充套件。

/它無始無終無基礎,世上無人知道它的形象,而用鋒利的無執著之斧。砍斷這堅固的畢缽樹。/人們就能找到一條路徑,通向再也不返回的地方。

,說道,我到達原初的原人,以往的一切活動源自這裡。"此處對畢缽樹的描寫也可以參考《摩訶婆羅多》的《馬祭篇》,"以未顯者為種以智慧型為樹幹,以我慢為枝幹,以感官為嫩芽,以五大元素為枝條,以感官物件為小枝條,永遠長著樹葉開著花,結出甜果和苦果,這就是維繫一切眾生的永恆的梵樹,用至高的知識之劍砍倒它,劈開它,拋棄它,擺脫生死達到不朽,摒棄自私,摒棄我慢,毫無疑問,這樣的人獲得解脫。"

(佛教方面略去。。。。。。

最後補充一首Vidyakara所集《妙語寶庫》(Subhasitaratnakosa)中的詩,算是對此問題的個人看法,

愛慾和憤怒兩者有違自製,

而濕婆何必發怒毀滅愛神?

太陽族至上牟尼教導你們,

應當內心安忍,平息愛慾。

2樓:丁耀庭

據我所知,現有印度教,然後釋迦摩尼是王子,因為反對印度教,建立了無神論的佛教。。佛祖本人是無神論的,他也反對別人稱他為神

3樓:

印度教的前身是婆羅門教,因為不滿婆羅門教,種族制度很強,但有很多不願意認命的人,或者一些低等,無助的人需求,就有了佛教於是誕生了佛教。

佛教的基本價值觀都是對婆羅門教的否定

1)婆羅門主張人有高低貴賤之分,按照種族姓氏排名,佛教主張認為眾生平等

2)婆羅門主張祭祀非常重要,一次活動就要殺上千隻羊,佛教認為祭祀無用,是無畏的殺生。

3)婆羅門認為教義《吠陀經》來自於神,佛經認為教義來自於人

因此佛教在當時的印度獲得了不少的信徒,對婆羅門教產生了衝擊,婆羅門教對此的回應是 ——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只是婆羅門教主的乙個化身,實際上佛教的源頭仍然是婆羅門教」

印度教(婆羅門教)之所以能這樣說,是因為它底層是多神論,每個神都有某種功能,教徒在現實中有特定的需求,都可以找特定的神去祈禱。所以印度教有很強的吸納性,目前印度有80%的人相信印度教,而佛教在印度只有0.2%的信徒

4樓:加佳

建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下,〈至道學宮〉的白雲先生寫的關於佛教的文章。寫的不錯。

另外: 不建議看他(白雲先生) 寫的其他文章,因為大多數人對其他文章的評價就是yy爽文。

5樓:張經剛

兩次去印一次尼泊爾關於印度教與佛教的基本歷史是:當你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兩家發生了戰爭 ---最後佛教臣服,印度教裡的第九個神位就封給了釋迦牟尼 ---佛教大學的教材上很多事情是真實發生的但是很遺憾沒有,很多歷史真相要到源頭去才會找到答案!

6樓:呂豪

印度教和佛教是對立的。

雅利安人侵占印度後,古印度文明先有印度教,創造了種姓制度,但由於階級壓迫太嚴重,下層人民開始反抗,而佛教就是支援下層人民的。

後來反抗勝利了,佛教得勢,這時候印度建立了佛教為主的盛大王朝-孔雀王朝。

再後來,佛教不思進取,不斷僵化,而印度教不斷改革,適應時代變化,最終又打敗了佛教,並且基本上消滅了佛教。

後來印度北方殘存的佛教勢力又被伊斯蘭教消滅了一波。

就這樣一直延續到現在,現在印度信佛教的非常少了,不足1%。

7樓:

印度教是有神論,佛教是無神論。其實就這麼一點區別,佛教的教義基本被印度教吸收,成了其中一部分。但是隨著印度教的發展,當初吸收的佛教教義,在後來的印度教裡遭到了不少攻擊,主要還是消化不了。

佛教在骨子裡反對種姓制度反對神,其教義處處透著無神和平等,只要吸收了一部分,最後必通往無神和平等,所以印度教最終還是吸收不了,印度教內部宗派由此而起不少爭鬥。

8樓:照片修復師

管他什麼教。每到乙個地方都會本地化,不然就發展不起來。佛教你高逼格搞無神論,什麼無我有我都賺不到香火錢。

還是得弄個法身大日如來給群眾乙個膜拜物件。末法時代如是我聞。那麼從這個角度看,兩教就沒多大區別了。

9樓:「已登出」

上面的說法很多。我也來說說吧。

1.印度教的神很多,是有神論。很多這個概念,大概據說能有好幾億。

2.印度教的神是泛神論,而且有人格和神力。

3.印度教的體系是完整的,無論是印度教的「三位一體」,創造,維持,毀滅

或者說,印度教滿足宗教的基本特點——創世+生死1.佛教在我看來,是印度教的旁系分支。

乙個沒有創世論的宗教,總的來說是很奇怪的。

在佛教體系裡,創世的部分和很多佛陀修行過程是有印度教的梵天參與的。

創世是乙個宗教的起點,生死是乙個宗教的終點而之間的一切都是宗教維持均衡的體現。

因此總的來說,印度教大概是無法超越的部分。

佛學與佛教的區別與聯絡是什麼?

彩虹生命覺醒 佛法是覺法,不只是在佛教裡存在。佛教是宗教,和覺法沒有必然的關係。宗教曾經是人類幼稚期的特定法船,但同時也容易被利用成為人群控制。 類似,學校與科學知識的關係。學校作為乙個組織,傳授給學生知識。佛教傳承佛法,教授僧人和居士學習和實踐佛法。所以,佛教,佛學,佛法,是密不可分的關係 張晨 ...

印度教 婆羅門教與耆那教的關係?

知者知 其實你們看印度阿三這些印度教 婆羅門教與耆那教,就像我們現在的正統思想一樣,什麼主義,什麼思想一樣,這些都是我們官方的思想,很多的政策都是根據這些主義上面定下來的,如果你需要更詳細的,最好到阿三這些地方體驗一下,就更能明白這些教的關係了。 千曲知聲 印度教根據其歷史程序可以分為三不同的階段 ...

哲學與科學的區別與聯絡是什麼?

參考 http www.哲學和科學研究的問題實截然不同的。這是由它們的研究手段決定的。哲學幾乎不會求助於經驗,但是科學幾乎不可能不求助於經驗和證實。這是最大的區別。聯絡的話,在任何乙個新興的領域中,都少不了哲學家,因為哲學家會告訴你們,有哪些東西是這門學科可以研究的,換而言之,這門學科,如果作出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