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人瞧不起《靜夜思》《詠鵝》這類詩?

時間 2021-05-05 13:59:37

1樓:zerover

瞧不起是因為沒好好讀。

只說靜夜思。有的回答在文學方面已經說的很多了,本人不是文科出身,試著從另乙個方面聊下。

1.先見光還是先見霜?

如果李白起夜,一定是先見霜;如果是李白失眠,肯定是先知道光。

姑且按起夜來看,本文也認為這種情況更符合實際。

2.疑是地上霜

這也是起夜可能性更大的乙個點。

如果失眠,肯定不會有「疑」。但起夜時,半醒半睡,見床下皆白,才會在恍惚間以為是白霜。

而且這裡有個接近聯想:視覺上的接近聯想是從白色地面而來,感覺上的接近聯想則由夜半寒意而來。疑是地上霜,既有霜之白,也有霜之寒。

但第一句是月光,第二句是秋霜,難道李白在「看」到霜的時候沒有看到月光嗎?其實李白肯定是同時看到二者的,只是現實中的月光與恍惚間的秋霜交疊,更是難以分辨。

據考,李白於秋夜成詩,在視覺、冷覺、時間認知的共同欺騙下,「疑是地上霜」可謂實實在在。

3.舉頭望明月

人在恍惚之中,下意識地會看向光源。

受到月光的刺激,李白逐漸清醒,夜深人靜,立刻就想到了故鄉。

然後就不再盯著月亮了。

4.低頭思故鄉

那李白是在想到了家鄉之後低頭,還是在低頭的時候想到故鄉呢?

回過神來,孤身、月夜、涼風、萬籟俱寂,這時候心情不太好,想到了家人。

於是轉移視線。

孤身漂泊的人都有共性:開心的時候,只顧開心;遇到挫折打擊,心情不好,就想找爸媽傾訴,因為只有他們是無限包容的——二老所在,便是故鄉。

低頭到底是描寫的動作還是樣子呢?

如果是樣子,那是低著頭;如果是動作,那就是將抬高的視線放平。

總之,李白這時候沒有再去看月亮了,但被月光照得清醒的夜晚,思鄉之情是揮之不去了。

詩到這裡就結束了,但蒼涼的月光也從李白的秋夜照在了讀者的眼前。不管你看到是剪影,還是想到了過程,最後的「思」都可以被清晰地感覺到。

全詩詩眼是思,但提到思,只草草帶過,卻一點也不覺得單薄,反而相當樸素厚重,而且回味無窮。因為對夜的描寫只有頭沒有尾,讀者一路讀完,只覺得長夜漫漫,秋宵無盡。那白霜不是浪漫想象,而是錯覺,其中的寒意不是捏造而來,它會和月光糾纏在一起,將讀者所見的月光定義為詩中的溫度。

若讀者恰好是我這樣的漂泊者,便會被這不是寒霜勝似寒霜的孤寂捕獲,在思想的集體無意識中難以掙脫。

害,要是我穿越到寫這首詩之前的李白身上,只能搞出這樣的東西:

床前脹膀胱,一路奔茅房。舉頭望明月,挺身注大江。

最後詩題都沒法取

2樓:小lingfeng

第一次瀏覽這個問題時是「為什麼很多老師瞧不起………」

當時在這個問題下看到了很多讓我耳目一新的回答,印象深刻。

今天想重溫一下,就搜了搜「為什麼我的老師瞧不起李白和駱賓王……」。。。。。。

經過半小時的奮鬥。。。老子才找著。

呵,「為什麼會有人…」。。。

有句mmp不知當講不當講。

3樓:徐峰

時光清清淺淺,生活起起伏伏,在這場人生的旅途中,不過是你路過我,我路過你,然後各自向前,各自修行。

在這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會嚐遍酸甜苦辣,體味喜怒哀樂,最後才留下這百味人生。

詩人亦是如此。

路過每乙個漆黑的長夜,聞過每一縷凋零的花香,他們把寂寞揉進詩句,把深情賦予時光,因此,也成就了這十首詩中之最。

靜靜品讀,竟也溫柔了半生的時光。

最寂寞的時光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獨酌》

一時興起,邀友飲酒,卻發現身邊只有自己的影子。月下獨酌,月影酒影,也算是三人共飲了。

李白一生豪放,卻也會在這樣的夜,乙個人獨酌,乙個人落寞。

人生就是這樣,沒有人可以一直陪著誰走完全程。乙個人的時候,回憶著那些相識的日子,歡笑的時光,寂寞的心靈也總會得到一些撫慰吧。

最長久的恨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白居易《長恨歌》

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千古流傳,悲劇的結局,讓無數人為之神傷。

要問恨有多長,直到天地的盡頭,這種恨還是綿綿不絕。

自古帝王多薄情,身居高位,權力無上,現實本就不允許他們一生一世一雙人。

是喜是悲,箇中滋味怕只有本人才能體會了。

最苦的酒

酒入愁腸,化為相思淚。

——范仲淹《蘇幕遮》

世間最苦是相思,世人愛用酒來解相思愁,可相思落到心裡,卻化作了相思淚。

世間愁緒千萬種,種種都使人斷腸。高興的時候喝酒,喝的是一種心情,煩悶的時候喝酒,喝的反而是一種宣洩。

可抽刀斷水水更流,醉了的人反而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箇中滋味。有緣,日後終會相見;無緣,也只能釋懷了吧。

最痛苦的離別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佚名《荊軻歌》

世上最痛苦的離別是如荊軻一般,一去就再也不能回來了;世上最悲壯的也是荊軻的離別,知道是死路,依然慷慨赴之。

家國興亡,匹夫有責,為了國家大義,犧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辭。

千百年來,和平是用無數的生命積澱而來的,為了守護這來之不易的和平,我們唯有更努力的生活,才不辜負他們的英勇付出!

最深情的誓言

山無陵,江水為竭,

冬雷陣陣,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漢樂府上邪》

這是最悲壯的誓言,也是最熱烈的愛情。

詩中女子為了表達她對情人忠貞不渝的感情。她指天發誓,指地為證,要永遠和情人相親相愛。

自古愛情就是美好的,卓文君說,「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秦觀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人的一生中,會有無數次擦肩而過,遇到那個肯停下來與自己共度一生的人,記得要珍惜他啊!

最多的愁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虞美人》

怎麼形容愁緒,就如同那流不盡的春水,悠長深遠,奔騰而去。

書中說「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生活在紛紛擾擾的世間,我們難免會被一些瑣事困擾,很難做到「無有閒事掛心頭」。

世上沒有不彎的路,人間沒有不謝的花。有一顆灑脫的心,你會更快樂,有一顆修行的心,你會更智慧型。

靜品歲月風雨,淡讀時光蒼茫。心如蓮花香,一路才芬芳...

最濃的思念

曉看天色暮看雲,

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唐伯虎《一剪梅》

世上最甜蜜的是相思,最痛苦的,也是相思。

最美好的場景,就是我一直在想你,看著天上雲彩想你,看到落花想你。

思念是一種美麗的憂傷和甜蜜的惆悵。思念是一種糾纏內心的病,除了你,無藥可醫。

最得來不易的詩句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賈島《題詩後》

要寫好一首詩,真真是非常不容易。賈島形容自己,琢磨了兩三年才寫出這兩句詩,一讀起來禁不住兩行熱淚流出來。

有人問:讀書是為了什麼?

有人說:讀書是為了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越了解它的陰暗,越會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光明,就越熱愛這個世界。

書中的每乙個詞彙,每乙個句子,觸動到心靈,都讓人忍不住熱淚盈眶,不知你也曾有過這樣的時刻嗎?

最貴的書信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杜甫《春望》

在戰爭的年月,最貴的不是財富,而是那越過戰火的家書。在顛沛流離之後,最重要的是親人的安危。

木心說:從前慢,車馬慢,一生只夠愛一人。在那個資訊只靠書信傳播的年代,我更理解了什麼是心急如焚,什麼是迫不及待。

人生短短幾十年的光陰,可等待卻顯得尤其漫長,惟願我們以後所念皆有應,所思皆平安,多喜樂,長安寧!

最無奈的拒絕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張籍《節婦吟》

世上最痛苦的事情是在錯的時間碰到對的人,明明那麼合適的兩個人,卻不能在一起,人間極致的悲傷,莫過於此。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

「我們的一生會遇到過8263563人,會打招呼的是39778人,會和3619人熟悉,會和275人親近,但最終,都會失散在人海。」

生命是一場盛大的相逢,生命也是一場盛大的別離。多少人匆匆同行過一程風雨,天晴後,便要各自轉身。

更多的時候,我們走在人群中,走在街道上,與乙個又乙個人擦肩而過,來不及交集,就已成陌路。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我們唯一能做的,便是珍惜眼前人,眼前事,眼前景。

在這繁複的人世間,孤單而燦爛地度過屬於自己的一生,好好保重、善自珍惜!

4樓:

詠鵝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靜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詠鵝煉字水平極高從煉字來看不太可能是作者小時候寫的可能是種誤傳但是詠鵝沒有靜夜思好

認為詠鵝一般那是無知

連詠鵝都看不懂更不要說靜夜思了

5樓:安東尼家的小太陽

就像「燈下黑」一樣,越是常見的詩詞,大家就越容易對其產生「審美疲勞」和「認知疲勞」,既認識不到美,也錯過了很多知識。

這裡摘一下謝琰在《課本裡的古詩詞》裡關於《詠鵝》和《靜夜思》的解讀。

詠鵝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首詩也許是每個人剛識字的時候就要背的一首,而且是字數最少的一首。整首詩只有十八個字。嚴格來說,這不是一首很規範的古典詩歌,因為它第一句只有三個字。

通常這樣的五言絕句,第一句應該是五個字,比如《靜夜思》。

這首詩相傳是駱賓王這樣乙個天才詩人小時候寫的。想象一下,如果你寫一篇小作文,去描寫「鵝」,你能寫得比駱賓王更好嗎?能像駱賓王那樣抓住鵝的特點嗎?

接下來,我們就從這個角度切入,談談這首詩為什麼寫得好。

第一句,「鵝,鵝,鵝」,反覆強調:大家聽好了啊,我詠的是鵝。

第二句,「曲項向天歌」。詠的是不是鵝?能不能換成別的動物呢?

不能。詩人抓住了「鵝」的獨特特徵。鵝的脖子長,叫起來才是「曲項」。

麻雀、黃鸝脖子都短,只能直著喉嚨喳喳叫。還有,隨時都能「向天歌」,也是鵝的特點。大家想一想,還有什麼動物喜歡向天而歌呢?

李賀有一句詩,叫「雄雞一聲天下白」。大公雞早晨的時候就喜歡向天歌。但鵝不管什麼時間,隨時可能叫,所以很多農村裡的人家,會養鵝來看家護院。

它們對待陌生人,有時比狗還兇。

第三句,「白毛浮綠水」,又把鵝跟很多水鳥區分開來。比如有一種水鳥,大家在很多散文裡經常看到,叫鸕鶿,它甚至會潛水。鵝可不會潛水,鵝一般是浮在水面上的。

同時鸕鶿一般是黑色的,它不是「白毛浮綠水」這樣一種情態。

第四句,「紅掌撥清波」。「紅掌撥」三個字也抓住了鵝的特徵。咱們來比較一下。

雞有掌嗎?沒有,雞的掌是爪子,所以雞爪跟鵝掌不一樣。鴨倒是有掌,你看鴨和鵝,它們的掌都有蹼,張開來就很寬大,便於划水。

可是鴨掌一般沒有鵝掌那麼紅,除非你們家燒鴨子辣椒油放多了,出現乙個紅掌。

以上幾個因素放在一起,「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紅掌撥」,這樣一些顏色、動作、聲音、情態結合在一起,你會發現它就是鵝,不是鴨,不是雞,不是捕魚的水鳥。

這首詩雖然是小駱賓王寫的,但是這位小朋友之所以後來能夠成為一位大詩人,就是因為他非常善於觀察生活,觀察得敏銳、仔細,能夠捕捉到這種動物與別的動物之間不同的地方。

我們再來講講小蘇軾寫詩的故事。

蘇軾小時候,曾跟著一位叫劉微之的老師學習。一天老師吟詠乙個動物。什麼動物呢?

就是鷺鷥,一種水鳥。這種水鳥潔白如雪,飛起來像天鵝一樣,特別好看。老師形容它說,「漁人忽驚起,雪片逐風斜」。

打魚的人突然把鷺鷥給驚起來了,這麼白的鳥,飛起來那麼好看,就像一片一片的雪花,隨風在那傾斜飄揚,寫得非常美。

蘇東坡確實與眾不同,出手不凡。他說,老師我覺得你這首詩還得改一改,應該改成「漁人忽驚起,雪片落蒹葭」。《詩經》裡有句「蒹葭蒼蒼」,寫的是類似於蘆葦的那種植物,生長在水邊。

小蘇軾為什麼堅持這麼改呢?

小時候的大詩人,都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和一顆敏感的心。

老師的原句是「雪片逐風斜」,說明水鳥飛起來以後那麼輕盈,又那麼潔白,這個形態是抓住了。但是有乙個問題,這可能不是鷺鷥獨有的特點,因為很多白色的鳥飛起來可能都像雪片飄飛。小蘇軾說,改成「落蒹葭」,意思是它飛起來還得落下來,它不像天鵝就這麼遠走高飛了。

它是水鳥,最重要的特徵是要棲息在蒹葭叢中、蘆葦蕩裡。「落蒹葭」一寫出來,我們就知道,一定是鷺鷥這種水鳥,它像雪一樣飄起,又像雪一樣落下。最終落在哪呢?

落在它經常棲息的那片蘆葦叢中。

以上兩個例子,乙個是小駱賓王寫詩,乙個是小蘇軾改詩,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乙個偉大的詩人一定要具備一種素質,就是懂得觀察生活,能夠敏銳地抓住事物的特點。

同學們,我們以後寫作文一定要注意這一點。不停地想一想,寫一樣事物,要不要和別的東西比較一下呢?你說這個葉子又大又圓又綠,不妨想一想,別的花花草草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特點呢?

如果很多花草的葉子,都有大、圓、綠的特點,那麼你要寫的這棵植物,是否有與眾不同的姿態?不斷對比,不斷分析,你最終就能抓住事物的獨特之處。古人學寫詩都是從詠物詩開始學起,從小就詠鵝、詠花、詠雨、詠池塘,這是符合寫作規律的。

靜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寫月亮,寫思鄉。它太著名了,就容易被人改著玩兒。比如相聲演員郭德綱把它改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我叫郭德綱」。不過,這首詩被人改,還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更有意思的是,大家都覺得自己認認真真背了它,但其實你們背的不是原詩,而是被人改後的詩。

我們先把這首詩的常見版本,細細重讀一遍。這裡面有玄機,有奧秘。

首先,「床」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在唐朝,「床」可以指一種凳子,供人坐,也可以指晚上睡覺的那個家具。總之它在臥室裡。

李白在臥室裡看到了明月光,這時候他產生了乙個想象,「疑是地上霜」,懷疑霜是不是下到我屋裡來了?

稍微有點兒常識就會知道,如果你早上起來發現床底下有霜,我估計你就醒不過來了,早凍成冰棍了。外面再冷,霜下得再大,它在屋頂上,它在院子裡,它怎麼會下到床前來呢?所以後世就有人懷疑,這個「床」字是不是有問題?

一首最簡單的小詩,你背錯了它,也沒真正讀懂它。

事實上,「床」還有另外乙個解釋,就是井欄,水井旁邊那一圈圍欄。這樣一解釋就合理了。李白不是在臥室、房間裡,而是在外邊的院子裡,看到水井旁邊有一圈月光,就好像撒上一層霜一樣。

這個解釋好像很合理。但是諸位,你們摸著良心說一說,到底有沒有去翻一翻李白的全集,看一看李白的原作到底是怎麼寫的?

這首詩我們通常是從語文課本裡看到的,從各種各樣的《唐詩選》裡讀到的。如果我們看《李太白全集》就會發現,怎麼跟我們讀到的不一樣呢?

李白原來是這麼寫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這就沒問題了。李白說我在床前看月光,並沒有說床前就有明月光。

我站在床前,也許就站在窗戶邊上,看著外面庭院裡鋪滿了月光,於是「疑是地上霜」,沒有任何問題。這是第乙個地方不一樣。

第二個不一樣是什麼呢?李白寫的是「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此處是「山月」,不是「明月」。

那麼,是誰把這首詩改成「床前明月光」,改成「舉頭望明月」的呢?明代有個人叫李攀龍,也算是明代詩人裡面很有名的一位了,他很擅長評點別人的作品。他編過一本影響很大的書,叫《唐詩選》,其中選了李白這首詩,然後他就順手改成「床前明月光」,改成「舉頭望明月」了。

後來很多人就跟著錯。他們選唐詩,沒耐心,懶得去查,直接就從李攀龍《唐詩選》裡抄出來,沒去直接查詢李白原作的那個版本。這麼一錯就錯到了今天。

所以,這首詩的原貌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下面咱們面對這個原汁原味的版本,再好好讀一遍。

第一句「床前看月光」,他要強調自己是在床前看,剛剛離開床,站在了床邊。為什麼要有這麼乙個動作呢?一定是睡不著覺,或者是半夜醒來了。

為什麼會醒來?題目裡其實告訴我們了,「靜夜思」。思什麼呢?

最後一句告訴我們了,「思故鄉」。因為思念故鄉,所以睡不著覺。或者還有一種可能性,睡是睡著了,夢裡夢回家鄉,於是醒來了。

醒來了心裡難受,就睡不著了,起來轉悠,就看到了庭院裡的月光。

第三句「舉頭望山月」,「山月」和「明月」有什麼區別呢?「明月」處處都有,但是「山月」可未必處處都有。「山月」對於李白而言尤其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什麼這麼說呢?

李白年輕的時候,準備從四川老家出來,寫過一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寫的是峨眉山的月亮。這是要告別故鄉的山川、故鄉的明月。

等到兩鬢蒼白,距離去世不遠的時候,李白又寫了一首《峨眉山月歌》送給一位四川的僧人。這首詩的題目叫《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頭四句說「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最後四句又說「我似浮雲滯吳越,君逢聖主遊丹闕。

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

大家看,李白在他人生的青年階段和最後階段,都念念不忘他在故鄉的峨眉山上看到的那輪月亮。

所以,「舉頭望山月」與「低頭思故鄉」之間,「山月」與「故鄉」之間,呼應得更為自然,更能體現李白的特點。試想,在江南長大的人可能就不說「山月」了,要說「江月」了。所以,「山月」恰恰代表了李白的故鄉。

也許李白寫《靜夜思》的時候,窗戶外面也有山。他看到山尖上掛著的那一輪明月,就想到了峨眉山的山尖上掛著的明月了。於是順其自然「低頭思故鄉」了。

說完這首詩的原貌,我還得和大家強調一點:大家回頭別跟老師吵架去,說老師你錯了,你們全都被騙了,李白的《靜夜思》不是你們背的那個樣子!不要跟老師抬槓。為什麼呢?

我要告訴大家乙個正確的態度。唐詩流傳到今天,畢竟過去一千多年了。在這一千多年裡,很多唐詩在傳抄的過程中都會發生一些錯誤,有時候是不小心抄錯的,有時候是故意把它改錯的。

我們也不能說改後一定是錯的,也許和原作相比,二者各有特點,各有千秋。我們一方面要知道詩的原貌,另一方面也不能否定它在流傳過程中的種種「變體」的意義與價值。

我們現在大部分人所背誦的《靜夜思》版本,恰恰是改後的「變體」。它已經深入人心了,成為祖國文化的一部分了,成為約定俗成的一首詩了。

正確的態度應該是什麼呢?既要尊重歷史原貌,還要尊重約定俗成,在此基礎上,對詩歌意境和詩人情感有更細緻、更親切的體會,才是正確的求知態度。知道了真相,就立刻出去跟人吹牛、跟人抬槓,那不是我們讀這首詩的真正目的。

如果你讀懂了「舉頭」「低頭」之際的那一絲情緒的顫動,那麼是「山月」還是「明月」,就不重要了。

為什麼會有人瞧不起別人??

期待 我非常贊同一位老師說的,經常瞧不起別人的人有執念,總是想讓他們自己變得更好,卻又在能力 天賦 勤奮等方面與強者有差異 這裡的強者指擁有那些人極其羨慕,渴望獲得的優勢 因此形成了一種心理現象 想更強卻受限,而比別人差,同時對不如他們的人產生嫌棄,甚至瞧不起。在那些人心裡將人分成三六九等,總有一種...

為什麼有人瞧不起賓士 E 級車?

糰子秒車 有錢他也買!2020年11月27日答,賓士E級 這款車,目前糰子秒車秒殺價如下E 260 L 運動型 390800 E 260 L 四驅 運動 412800 E 300 L 時尚型 運動 427800E 300 L 豪華 459800 E 300 L 尊貴型 運動 495800 NIrva...

為什麼有人瞧不起去泰國留學的人?

這裡是中中國人的知乎?這種狂妄自大的態度我以為只會在美中國人身上看到。有人說去不如自己國家的地方留學就應該被看不起?那到中國來留學的留學生是不是也要被嘲笑?不愧是知乎,人均985,211,也許是人均哈佛劍橋,看不起泰國也正常。知識越豐富的人越謙卑,只有臭蟲才會不停的跳腳。 Liixxi 本人泰國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