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綱五常是不是自相矛盾的,如果你父親要造皇帝的反,你同時身為人子和人臣,你該幫誰

時間 2021-05-11 21:19:56

1樓:

三綱為: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父為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子為父望,子不正,大義滅親.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妻為夫助,妻不賢,夫則休之.

不要斷章取義, 要看完整的句子. 上面那段話有一句:「父為子綱, 父不慈,子奔他鄉」, 既然你父親選擇造反, 那便是「父不慈」, 你應該選擇「子奔他鄉」.

如果你父親造反很有道理, 獲得天下人的響應, 那一定是「君不正」 了, 既然君不正, 臣自然要選擇投奔他國, 也就是追隨造反的人.

不矛盾, 總的來說就是, 如果天下都按三綱五常正常執行, 天下不會大亂,也不會有人造反. 如果天下大亂, 那麼一定是三綱無法正常執行, 要麼是「君不正」、要麼是「父不慈」.

這個時候當然選擇幫理不幫親啊, 如果是父背叛三綱, 那就幫君, 如果是君背叛三綱,那就幫父.

2樓:

幫助仁義的一方啊。

如果這麼說你覺得抽象,那就換一種說法,幫看起來能獲勝的一方。

因為勝者可以定義什麼才是仁義,可以論述自己為什麼是仁義的一方。

3樓:徐曉軼

天地有正氣。

政者,正也。

也就是說,誰正自然支援誰。

如果是昏君: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如果是亂父:鄭成功堅拒其父招降也。

這也是我反覆說的,在夫子那,儒學的價值觀是相對的,即裁決我該如何的義是具有相對性的,是要經過,正義、大義、個人私義的綜合的,當然,應以正義為先。

忠孝的絕對性,即從要遵從仁義的判斷後的相對價值上公升為絕對價值,是董仲舒以天人合一來修正夫子的天道遠、人道邇,將這些本應以仁義判斷後的相對價值和天相結合而為承載了儒學價值觀的天道所加持的絕對價值,也就是原本應以仁義進行判斷後的價值變為不容質疑的絕對價值。

而今日中國的天,不過是氣象的天,自然沒有了加持儒學價值觀的能力,所以儒學的價值觀自然應回歸夫子的相對價值:

根據仁義來判斷,誰正支援誰。

4樓:哈哈哈hhh

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其中父為子綱是基礎,君為臣綱是其首。

這樣說來,應該是先君為臣綱吧ヽ(≧Д≦)ノ

5樓:左丞相

不矛盾的。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外國。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父為子綱,父不正子奔他鄉。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不要只注意前半句

6樓:

中國禮制的核心是親親尊尊,親親維護的是家長權,尊尊維護的是君權,同時並存但是更為重要的一條是移孝於忠,所以古代強調的是君權為大。

7樓:「已登出」

呵呵,一群不懂的人胡說八道。

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主要因為各種情況和條件不同,需要具體來分析。

我這裡簡單說一下。儒家認為,孝和忠發生矛盾時,優先選擇孝。因為一方面,百善孝為先,孝是中國文化最基礎的價值觀,其它的很多觀念是由孝衍生而來,當發生衝突時當然首先尊重基本的價值觀,反之,如果孝都做不到,忠就更談不上了。

另方面,多數情況下,人感情天然更親近自己父母一方,利益也更一致。

我們縱觀中國歷史,發生叛亂時,只有極少數的情況,兒子不會站在自己父親這一方。對兒子來說,他符合儒家文化塑造的人格,當然,父親失敗後,他也要承擔連帶的責任。

8樓:荒野光陰

第乙個回答很有道理,但從另乙個方面說,儒家從來都是唯親的,儒家的老大是尚周的,而周代是以宗法為根基的,即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所以在那個時候還有種說法「附庸的附庸不是附庸」,即在那個封邦建國的時代,你只需要向你直屬的上級效忠就行,也就是跟你血緣關係最近的那一級,哪管什麼天子。另外,不同於墨家的兼愛,儒家是講差等愛的,「親親」在前,再才是「仁民、愛物」,又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能說明儒家思想的唯親性。進一步延伸就有「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這種觀念,所以在儒家看來幫親不幫理也是可以理解的。

9樓:王正奇

三綱五常在其本身的邏輯上並不矛盾,因為有優先順序,先君臣,後父子,次夫婦。所以在題主所設想的情況下應該是要果斷拒絕父親,大義滅親。順便說句題外話,程朱理學的創始人之一朱熹,可謂是三綱五常的模範,他曾向皇帝坦誠自己扒灰的事情,正可謂君其君,子其子,順便搞了子媳婦

10樓:

特殊情況幫君,大多數情況幫父。

所謂三綱,其實是董仲舒弄出來的玩意,孔孟沒強調過這東西。古代社會沒有現在那麼複雜,人和人的關係基本上就是君臣、父子、夫妻,把這三種關係搞定了,也就天下太平了。至於三綱的本義,檀之寒的解釋我也聽過很多次,應該是靠譜的。

所謂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我想這個在任何時代也挑不出毛病,而且跟這個問題關係不大。

跑題了。為什麼我說幫父親不幫君主呢?這是從封建時代的邏輯以及儒家本義來出發。

封建時代,附庸的附庸不是附庸,天子管諸侯,諸侯管大夫,一層一層,直到爹管兒子,這是不能越級的。春秋戰國諸子百家,都是效忠諸侯,沒有乙個人效忠周天子。那種從天子直接統治到底層,是從秦始皇才開始的。

但即便是秦以後,封建性還是廣泛存在的。你看岳家軍、楊家將、湘軍這些,都是效忠於老大而不是皇帝,甚至可能成為朝廷大患。

另外,父子關係是血緣關係,是不可分割的,君臣關係不是天然注定的,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不能以禮相待,臣就難以忠。孔子還說: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父子做了壞事都要互相幫著隱瞞。儒家本來就是強調情感的,所謂的「禮」只不過是內在的「仁」的外在表達,如果沒有「仁」這種內在的情感,一切都是白扯。在儒家看來,父子情感是天然的、正當的、高尚的,哪怕父子相隱也是「直」。

11樓:zhangfan

君父君父,君在前而父在後,皇帝作為三綱五常的宣揚階級,我理解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忠君是大義,從父為小義,何況父要造反,這本身違背了忠君這乙個大前提,所謂「大義滅親」一詞,或者很能說明問題。

三綱五常錯在哪?

榊寧寧 比如 父為子綱,父不慈,改投他鄉。道聽途說或斷章取義下,就只剩下 父為子綱 了。一群不讀書的人開始斷章取義引用先賢說的話,這問題就來了。 莉莉 哭死了三綱是這麼一段話嘛!如果三綱真的像這段話寫的那麼好,那麼中國古代真是個自由社會呀!這段話是從 封神演義 裡面抄過來的,寄託著作者對三綱的美好願...

為何那麼多人認為三綱五常是反人性的東西?

賈賈賈 屁股決定腦袋,三綱五常好不好得看站在誰的立場上。三綱五常的核心在於,基於弱者服從強者的邏輯,整理出一套自上而下的制約關係。其根本目的是通過教化配合必要的power,建立乙個超級穩定的社會秩序 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角度來講,這種穩定的關係可以實現最小的治理成本和最大的生產效率,肯定是好的。站在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