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古籍為什麼流傳於世的很少

時間 2021-05-05 20:49:18

1樓:21g趙

宋《崇寧藏》《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七上》標本壹折賞析

【基本資訊】

宋染潢黃麻紙,簾紋兩指寬,墨色黝亮,刻工江靖,開本28.2*11.2厘公尺,蟲蛀破損。

該摺頁吉金片羽,珍如拱璧,世上僅見兩三份,國內早無,確認的「日本皇室總署」宮內藏乙份,東寺可能也有一套。此張比《宮內廳書陵部圖書寮文庫藏》的品相差,但更初印。本折左葉中二個「別」字,乙個「味」字筆畫完整犀利,「宮內廳」3字有缺損。

【崇寧大藏】

刊雕於福州東禪寺等覺禪院的《崇寧萬壽大藏》在漢文佛教大藏經史上地位殊勝,是中國首部私刻大藏經,是大藏經南方系統祖本。元豐三年(2023年)到崇寧二年(2023年)基本竣工。南宋建炎、紹興年間補刻,乾道、淳熙年間增刻,至南宋淳熙三年(2023年)完成,歷時近百年。

全藏595函,1440部,6870卷,按千字文編次由「千」字起至「虢」字,增刻至「頗」字止。

【存世希少】

《崇寧藏》距今九百多年,中土久佚,世無完帙,除《開寶藏》外存世最少的宋版大藏,國內國圖及北大、太原崇善寺和泉州開元寺等公藏不足百卷。美國存20餘卷。日本京都東寺(教王護國寺)藏有壹部近於完整的《崇寧藏》,日本宮內省圖書寮、京都的南禪寺、醍醐寺、知恩院,高野山勸學院、橫濱金澤文庫等有殘卷。

【版式首創】

《崇寧藏》首次採用折裝式裝幀。首先採用每版6個半葉(或5個半葉),每版刻經文36行(個別30行),半葉6行,行17字行款。其經卷行款、版式、開本,裝幀為此後《毗盧藏》、《圓覺藏》、《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洪武南藏》、《永樂南藏》大藏經遵循。

經板四周單線邊,長約68公分,寬約25公分。每版第6~7行,間有小字,標明此版函號,卷次,紙次及刻工名。李富華和何梅的《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標註補刻例外:

時字函《注大乘入楞伽經》每頁8行,每行22字,更至虢函《天台宗章疏》每行19字。

【殘簡釋讀】

眾生如佛如。壹如無二如。唯是壹因壹果。

即無差別差別無差別。如來亦能知。差即無差無差即差。

如來亦能知。從眾生住於種種之地。是約壹法如來能知。

七方便住於七位。故言種種之地。此即差別。

如來用如實佛眼見之。如眾流入海失於本味。則無差別。

隨他意語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則如來能知差別。其所說法皆悉到於壹切智地。

則如來能知無差別 (云云)。從如彼卉木下。第三舉譬。

帖合眾生不知也。從如來知是下。第四牒前總結能知也。

壹相壹味等。如前釋。壹相壹味解脫離滅等。

為緣分別。即是壹中無量。究竟涅槃終歸於空。

即是無量中壹。此是牒前重釋無差別也。何者。

壹相壹味解脫(離滅) 錄自《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七上釋藥草喻品》 (魏字函第壹百三十號),除末兩字外,幾乎完整。

【經文意義】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素有「經中之王」之譽,壹直流傳不衰,是闡述「三乘方便,壹乘真實」的經典,為天台宗立說主要依據。唐道宣在《法華弘傳序》中說:「自漢至唐六百餘載,雖歷群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

」《妙法蓮華經文句》十卷,是智者於陳後主禎明元年(587)在金陵光宅寺開講《法華經》的逐句注釋,由門人灌頂筆錄。灌頂(561-632)原籍宜興,祖世移居臨海章安(台州椒江區),世稱章安大師。智者的講經文疏由他編纂成為天台宗重要經典。

灌頂記錄《妙法蓮華經文句》時27歲。後歷戰亂奔波,到69歲時定居天台山,正式成書。《妙法蓮華經文句》略稱法華經文句、文句、妙句,是《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摩訶止觀》這天臺法華三大部之一,經學界公認的天台宗重要文獻。

【刻印時間】

政和二年(1112)後57年的乾道五年(1169)、七年、八年,《崇寧藏》重又開版。乾道五年孝宗諭「福州東禪刊天台宗教部,同大藏經流通」的特旨刊板入藏。據沈乃文的《宋雕「崇寧藏」「毗盧藏」殘卷考》,2023年僅刻了壹種,六年空缺,刻經主要在1171、1172兩年,《釋氏稽古略》謂刻至淳熙三年(1176),共增刻了十一種,十六函,壹百四十三卷。

至此全藏累計收經至壹千四百四十種,刻成五百八十函,編號至「虢」字。本頁就是1169-2023年中增刻的魏字函天台宗教部之一。

【鑑定依據】

相同版刻僅存於「日本宮內庁書陵部」収藏的漢籍集覧 http://

db.sido.keio.ac.jp/kans

eki/T_bib_search.php#shosai

「宮內廳書陵部圖書寮文庫藏」檢索是:1438妙法蓮華經文句10卷第6037帖16頁面。京都東寺可能有但公開資料中沒查到。

刻工「江靖」國內所有文獻都沒收錄,原因是國內未見乾道、淳熙19字增刻版。野沢佳美的《宋版大藏經與刻工--附宋版三大藏經刻工壹覽 》中,《崇寧藏》補刻刻工名錄上有。

古籍圈受眾面小,關聯專業知識精深,根本無法高仿,故一直是藏圈內開門見山、贗品較少的類別。

【流轉傳承】

此經折,首見於2023年6月13日18:00北京榮寶在富力萬麗酒店的《春季藝術品拍賣會—壹念蓮花開·敦煌寫經及佛教藝術專場》:序號0789《北宋崇寧藏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七上》共26折,不含佣金成交價9.

2萬,這是其中2折(https://

auction.artron.net/paim

ai-art5150690789/

)。拆分的另外壹版在8月12日北京琴島榮德國際拍賣《2023年「青島之夏」藝術品拍賣會》序號1195《 北宋單刻經(1紙6折)入璜麻紙妙法蓮華經文句》,起拍價2萬。(https://

auction.artron.net/paim

ai-art0090201195/

)。榮寶的《拍賣說明》標註刻經時間錯誤,前移到北宋。琴島的《拍賣說明》標註歸類錯誤,因為國內沒此板式的《崇寧藏》研究,琴島根據刻工「江」和行19字板式定為單刻經。

還有幾葉陸續散見於古籍書友圈。

【歷劫重光】

現在幾乎所有市場所見古佛經簡都是近年從日本三聖寺等寺廟和民間回流出。日本寺廟有剪經摺後回贈施主以示回向護佑並增功德的傳統,故民間有古經殘葉。中土60年壹個輪迴,古物如微塵歷劫,除蝗家、敦煌窖藏、古塔基地宮外,幾乎沒有傳世的古經簡。

58年北京普查文物6843處,偉大的文化great revolution期間,66年8月搗毀了其中4922處。現在所謂的地上古物,多是修新作舊的。

【建刻標本】

北宋初,四川刻書興盛,這是自唐五代沿襲的。北宋後期浙江刻書最為精美。南宋福建建陽的坊肆刻書和福州寺院刻的藏經以規模巨集大著稱,數量居全國首位,形成宋代三大刻書中心。

兩宋全國刊刻大型宗教典籍7部(《大藏經》6部、《道藏》1部),有3部福州刊印的。中國有兩個文化傳統,一是歷朝要為前朝修史,二是每個朝代都要編大藏經。唐朝標準的藏經是1076部,5048卷。

宋代《開寶藏》早期刻版是13萬塊版片,只有皇家及極少數寺院才有能力編纂。

【宋版之美】【宋體字祖】

宋版書字型是各種印刷體的源淵。北宋刻書多歐陽詢體,轉折輕細有角,後流行顏體。南宋後,柳體字增多,略瘦,挺拔有力,過筆略細,橫輕直重。

浙本多歐體,川本多顏體,建本多柳體。 元多用趙孟俯體。明初字型與元似,嘉靖復古運動,仿宋代字型,但筆畫呆滯機械。

明末清初,形成了橫輕直重、橫細直粗、四角整齊的方塊宋體字。到十九世紀活字印刷興起,以這種字型鑄造的鉛字固定為標準印刷體,稱"老宋體"

【技術革命】

佛教僧侶信徒和知識分子一樣,一直是推動印刷術進步的最主要力量。唐及五代佛教的印刷限於單捲佛經像,到宋代出現了至少六次佛經總集的刻印。印刷術的本質,和之前蔡倫的造紙術壹樣,在於技術上打破了權貴對知識、宗教和資訊的壟斷,啟蒙促民智。

馬克思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中說:「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開啟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

」火藥和指南針對西方影響待考。但宋朝的印刷無疑是少數幾件對西方有正面影響的技術革新。李約瑟說:

「每當人們在中國文獻中查考任何壹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發現它的主要焦點就在宋代」。

這張經摺刊印前的75年,牛津大學已經開始授課;刊印前的55年,佛羅倫斯成立共和國;刊印後的45年,英格蘭國王簽署《大憲章》;刊印後的百年,陸秀夫負帝投海,漂櫓十萬,一步跨入中世紀,GAME OVER,所謂「崖山之後無中國」。 常熟老趙識於庚子仲秋

為什麼清醒的人不容於世?

ZAYS 我倒是不贊同清醒的人不容於世這種說法,在我看來,人都應該活的清醒一點,畢竟該知道的不該知道的到最後總會知道。與其混混沌沌地最後發現才所有人都沒你想象的那麼單純還不如剛開始就知道然後裝糊塗,至少傷害沒那麼大。 棗糕 存於世間的人,有幾個敢說自己說清醒的?不是清醒的人不容於世,而是世間萬物無常...

KPL 中為什麼很少見用明世隱做輔助的?

以前打過一局,小明加娜可露露剛出來的時候,最強勢沒削弱的版本。不是現在的閹割版小明娜可露露 我韓信經濟最高5000多,娜可露露10000了。小明娜可露露不進塔2個可以打我們5個一點都不誇張,超級天崩局,好像是8 32,人頭幾乎全是娜可露露的,但最後我們贏了 那一局的情況是我們碰見娜可露露就被殺,自己...

為什麼叔本華認為年輕人很早洞察人事 諳於世故預示著本性平庸?

紅姐 我很是希望現在的年輕人把思維方式從國際思維方式轉換為本土思維方式當我們轉換為本土思維方式,甚至只是轉換為本土的語境的時候,答案馬上就出來了 我很認同這句話,因為,很早洞察人事,諳於世故就是失去了赤子之心,沒有了赤子之心,人就流於世俗,就會人云亦云,就失去了自己,失去自己便是本性平庸 本土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