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王朗論戰,我感覺王朗說得好有道理怎麼辦?

時間 2021-05-09 13:42:38

1樓:尼采的陷落

諸葛亮和王朗不都有道理,有一定的道理,而不是完全的道理。

但!這跟你有毛關係啊!

你就站在那裡拿杆棍子的大頭兵,他們誰說得過誰呆會兒你還不是要去打仗。

「丞相,你說的太好了!」

「是嘛,好了,不提了,呆會兒攻城,動作麻利點,第一隊滅了,第二隊上!」

「王朗大人,你說的太對了!」

「哈哈哈哈哈,言歸正傳,呆會兒村夫打過來,機靈點,先保護我!」

2樓:小姜同學還年輕

現在和以前教育普及程度不一樣,比歷史的厚度三國時期也遠遠比不了,所以我們覺得王朗說的很有道理。

王朗說: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其實這套「天命不歸於一姓而有得者居之」的論據已經很穩了,但還是被諸葛亮抓到了破綻。

強調合法性並不一定要用「天命不歸於一姓有德者居之」的道理。

天命不歸於一姓」的道理是對的,只不過咱們明白但是小兵不一定明白。因為我們有文化學歷史,我們是讀書人,我們經歷過唐宋元明清的歷史,總結經驗,所以我們見怪不怪,我們能夠理解。

但是那些士兵能夠理解嗎?有多少人會寫字都不好說,他們知道歷史嗎?他們能夠理解多少呢?

古代不普及素質教育,紙那麼貴,看書是有錢人的事。字都看不懂更別說還要去看歷史書,然後要去總結歷史。而總結好的經驗平時你會聊嗎?

我想大家更關注故事本身吧,聽故事多熱鬧啊,聽道理多累啊。而且劉姓王朝之前才有幾個王朝啊。周朝太過久遠,秦朝統一後又很短暫,思想工作還沒做好的情況下就又戰亂了,而且我想因為漢朝的特殊性,老百姓能不能「公正的」認識秦始皇都不好使。

而劉姓王朝真的太長了,一共400多年,思想統一,在老百姓的觀念裡皇帝姓劉那不是很正常嗎。

其實王朗最初的論據是正確的。王朗說: 久聞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為何要興無名之師?犯我疆界?

諸葛亮北伐,不論雙方的政治立場就僅從兩國關係來看,這一次的確是諸葛亮侵略,王朗說他「興無名之師犯我疆界」,沒有問題。所以諸葛亮要回應他是「奉詔討賊」。諸葛亮只做了簡單的解釋,並沒有開始展開攻擊。

所以主動權依然在王朗手中,王朗此時更應該針對的是諸葛亮詔書的合理性。你說奉詔討賊,請問奉誰的詔?奉漢皇的詔對嗎?

但是漢皇已禪位於我皇,你才是賊。

結果你反而要解釋為什麼我不是賊,然後證明自己的合理性。你現在一說算什麼?你這不是預設自己是賊了嗎?

你不是賊你解釋什麼?結果王朗吹了曹操和曹丕的一頓彩虹屁,完全沒帶獻帝,也沒說權力是獻帝給的。我是感覺曹操和曹丕這麼多年為了合法化做的努力都白做了。

王朗完全沒抓住。而事實是諸葛亮抓住這個破綻了,也是針對這個論點在狠狠的罵,導致後邊王朗因為這個論點導致底氣不足沒辦法反駁。

王朗可以說曹操的苦勞,吹曹丕怎麼好,去拍馬屁。但是你要說曹操是隨著獻帝去平定天下,要去強化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合法性啊,強調權力是獻帝給的。然後可以說後因曹操心力憔悴含恨而終,再去強化一波曹操的形象。

又因為禪讓是既定事實,可以再包裝成獻帝因曹操過世越發覺得力不從心,心力憔悴,最後進行禪讓,這麼做就完全合法了,王朗可以說自己並不是效忠曹氏,我是效忠漢獻帝的,是獻帝委託曹氏管理天下的,我聽獻帝的。結果現在反而因為之前的論據,「天命不歸於一姓」導致後面的禪讓合法化都顯得底氣不足。

劉備的問題是他沒有禪讓的明確證據來表明合法性,而曹丕是有的,畢竟獻帝在曹丕手裡。劉備可以說我是奉密召即位,王朗還可以說,因為獻帝也在曹營,我前日跟獻帝所聊,獻帝說未有此事,你要拿出證據啊。如果有證據,王朗又可以說我看過陛下筆跡,陛下筆跡並未如此啊。

其實歸根到底還是諸葛亮太強了,我是在沒有時間壓力下想的這些問題,而辯論的雙方是在各種壓力下進行的辯論,難度可想而知。

tips:漢獻帝活到234年跟諸葛亮同年死,就算獻帝死了,子女也在,子女沒了隨便抓乙個作偽證還不簡單。

3樓:清風一縷浮萍遠

沒啥,王朗本來說的就有道理,王朗說的是天命,諸葛亮說的人事。

盡人事,聽天命。

但不同的是諸葛亮在盡人事,王朗沒有盡人事,他自身有缺陷所以一吹就到。

4樓:清貧道德君子

這話啊,都對,但是王司徒應該讓曹真去說,而不是自己說,這裡面有個問題,就是個人道德,村夫每次懟人都是懟人不對事,不管漢朝如何,王司徒自己是漢臣嗎,卻幫著曹丕篡位,本身就不忠,忠義這個核心思想沒法辯駁,如果曹真去說,他是曹操養子,一直是曹操直屬臣僚,不是漢臣。道德棒槌打不動他。

5樓:佐光師徒一生推

我無法回答,因為演義中王朗說「天下歸有德之人」,但是演義裡的曹老闆和他的集團實在難稱乙個德字。啥?你問歷史上,歷史上我也不覺得他有德,當然這完全是我個人看法。

不想槓,槓就是你對。

6樓:

我不光覺得王朗有道理,而且覺得這場罵戰是王朗贏了。

他當場就去見漢朝二十四位先帝,打了諸葛亮「有何顏面去見漢朝二十四位先帝」的臉。

7樓:朱暉

給答主看下正史上諸葛亮對王朗的回應(正史上雙方是筆戰,並非罵戰)

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永戒。魏不審鑑,今次之矣;免身為幸,戒在子孫。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齒,承偽指而進書,有若崇、竦稱莽之功,亦將偪於元禍苟免者邪!

昔世祖之創跡舊基,奮羸卒數千,摧莽強旅四十餘萬於昆陽之郊。夫據道討淫,不在眾寡。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獲,旋還未至,感毒而死。

子桓淫逸,繼之以篡。縱使二三子多逞蘇、張詭靡之說,奉進驩兜滔天之辭,欲以誣毀唐帝,諷解禹、稷,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為也。

又軍誡曰:'萬人必死,橫行天下。'昔軒轅氏整卒數萬,制四方,定海內,況以數十萬之眾,據正道而臨有罪,可得幹擬者哉!

諸葛亮的道理很簡單:當初劉秀以萬人之軍,幾乎全殲王莽四十萬主力大軍,一舉摧毀了看似強悍的新莽政權。而曹丕就是下乙個王莽,兵再多,也不過是給我軍刷經驗的,有何懼哉?

所以有些人說「蜀漢人少國小就不該窮兵黷武」是完全錯誤的「投降主義路線」,如果實力稍不如人就割據偏安、閉守退縮,萎靡不振,坐等別人來統一,那麼劉邦被放逐漢中時就不該反抗,劉裕也不要北伐,岳飛也不用收復中原,朱元璋一開始給陳友諒跪了就行,南明則直接舉旗投降好了,暖風歌舞樓外樓,老婆孩子熱炕頭,還傻傻奮爭個屁啊!

與這篇類似的還有諸葛亮寫給蜀漢讖緯大師杜微的信,內雲:"曹丕篡弒,自立為帝,是猶土龍芻狗之有名也。欲與群賢因其邪偽,以正道滅之。」

總之,乙個政權如果缺乏了合法性與正義性,實力再強也只是土龍芻狗,是邪門歪道,是偽政權,全天下的正道人士應該共滅之!

其實,王朗如果是誇曹操,還稍微可以讓人接受,曹操這人雖然兇暴屠城,但多少還有統一北方、發展生產這一點功績可以稱述,可曹丕這傢伙算個啥?不僅小肚雞腸,而且刻薄骨肉,殺妻囚叔,比曹操還要心狠手辣,曹操殺邊讓、孔融、楊修還只是為了權力鬥爭、曹丕卻只為了一點小脾氣就殺害了功臣子弟鮑勳和名士楊俊,並差點殺了老叔曹洪;甚至還姦淫了從前曹操後宮裡的女人,所以曹丕死的時候,卞太后都不肯前去送葬。看看,連親媽都討厭他,你王朗居然好意思說他「應天合人,萬民敬仰」?

還有,曹魏有個將領叫王忠,軍隊沒糧食了,曾經殺人來吃,曹丕聽說這件事後,竟派人挖墳掘墓搞來乙個骷髏,繫在王忠的馬鞍上,「以為歡笑」(見《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略》),如此沉重之事,曹丕居然大感歡笑,足見此人毫無人性,果然是個冷血動物。還有曹丕在經過19次假惺惺的辭讓表演終於受禪之後,竟然大言不慚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曹丕這樣乙個最多只能算是文學家的公子哥兒,居然還好意思將自己比作有開創華夏與治水大功的舜禹,如此不要臉。這天下若是被這種人得了,這才真正是「逆天理,揹人情。」

所以,諸葛亮說「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這可真是發自肺腑啊,曹丕,王朗,自己去受用吧!

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

8樓:Immortal

王朗說的實際上沒有多少大道理,都是自私自利的歪理。

漢獻帝並非無德,即使恆靈無德,但到了獻帝,你們給人家治國的機會都沒有。

僅僅是天數有變,就要改朝換代,那有多少野心家會胡編亂造乙個天數有變,什麼皇帝無德,我要代替。那樣國家稍微有點衰落野心家就會大動干戈,最後苦的還是普通老百姓。

如果漢代能像日本天皇制一樣,延誤幾千年,其實是有利於整個民族和普通老百姓的,那樣首先野心家們的各種戰亂會減少,漢民族有乙個帶頭人,國家安定,會越來越重視文化和經濟,對待周邊其它民族,也會更加齊心協力,不至於走上亡國滅種的大危機。所以,即使有皇帝無德,那麼推翻他,換乙個姓劉的皇帝,也很好,沒有必要推翻整個漢朝。

矛盾積累多了,可以互相爭討,重新洗牌,但留乙個姓劉的皇帝穩住天下大局是很有必要的。畢竟在古代最後總有人做皇帝,乙個幾百年的家族裡面的人當皇帝總比突然出來十幾個皇帝強,總比那些靠心狠手辣毫無下限贏得軍閥混戰的野心家當皇帝要強。對於古代普通老百姓來說誰當皇帝不一樣?!

讓乙個懂得更多經驗的家族裡的人當皇帝總比沒皇帝經驗胡亂作為的人對百姓更好。

所以秦始皇的制度,傳二世三世,不說萬世了,傳到現代,這個制度真的特別好了。皇位穩定了,對於整個民族那就是巨大的貢獻。

然而歷史沒有給季漢機會。

9樓:任他明月下西樓

不怎麼辦,要不,你能怎麼辦?覺得有道理總比讀不出來道理要好。

有些話本來就是無關對錯,關乎立場。

覺得有道理說明沒有死板的依徇乙個角度來看。

10樓:青箋

有個屁的道理,一直看到有人說這場舌戰中諸葛亮在詭辯在人身攻擊,人身攻擊確實,但詭辯其實是王朗最先用的。

王朗一開始說「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諸葛亮並沒有否認這個道理,他並沒有說天數不變天下就該姓劉,而是指出了王朗邏輯上的漏洞,曹操(魏)怎麼能稱有德之人,即天下歸屬於有德之人這個道理是無法推導出曹操就是那個有德之人的。

對此王朗給出的答覆是,曹操打下的地盤大,還有什麼萬姓傾心四方仰德,這個邏輯簡直是在搞笑,且不論曹操屠城盜墓殺漢朝忠良逼姦張濟遺孀等等是否真的得民心,就按他的邏輯,那劉備就從織席販履到坐擁益州,還在漢中正面擊敗曹操,而且以仁德聞名於世,為什麼天命之子有德之人不是劉備?若以地盤而言,官渡之前,袁紹擁有可以說當時天下最為發達富庶的河北四州,那袁紹怎麼不是有德之人?

還有說什麼曹丕法堯禪舜,大傢伙摸著良心說說,堯禪位於舜和獻帝禪讓給曹丕的性質一樣嗎?當然,最最搞笑的邏輯還在後面,王朗勸諸葛亮投降的理由是什麼,是我曹魏比你季漢強,因為弱就得投降???那官渡時候曹操咋不直接投降袁紹呢?

以弱勝強戰例不要太多,就三國時期就有官渡和赤壁,赤壁的時候劉備可是只有個江夏,北伐之時季漢可是有個完整的益州。

由此可見,其實一開始就是王朗在詭辯,不合邏輯地偷換概念。諸葛亮經過開場幾句簡單的對白就發現了這個問題,把道理講清當然可以,但問題是當時是在戰場上又不是友好的辯論賽,直接從人品上否定王朗,在舌戰中佔據氣勢上的上風進而能鼓舞士氣,諸葛亮只不過是選擇了一種最簡單有效的方式罷了。

當時王朗勸降諸葛亮能給出多大誠意

劉義隆 首先,從勸降信華歆 王朗 陳群三公署名來看,規格應該講是很高的。當時魏國官方肯定希望最好兩國一起投降,所以誠意和規格都不會差。從之後劉禪投降時的安樂公看,如果葛公舉藩而降,魏國方面的禮遇肯定只會更高,不會更低,所以公爵起步,不會更低。而當時整個天下百廢待興,再加上之前提到的原因,曹魏應該不會...

如果把王朗換成譙周,能否成功勸降諸葛亮?

董休昭 三國志譙周傳 記載 建興中,丞相亮領益州牧,命周為勸學從事。勸學從事在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勸學從事,為州之學官,地位略次於典學從事。蜀記 記載 周初見亮,左右皆笑。既出,有司請推笑者,亮曰 孤尚不能忍,況左右乎!三國志秦宓傳 記載 初宓見帝系之文,...

假如諸葛亮被王朗說動,投降魏國,對歷史程序有個影響?

破曉朝陽 對歷史程序影響幾乎為零 魏晉勢大,蜀吳想翻盤幾乎不可能,無論諸葛投不投降,結果抖差不多,後來的五代十國也是這樣,那十個國家想翻盤,除了北漢借助契丹有點可能性外,基本不可能 不過如果諸葛真的投降,以我們後人開了上帝視角來看,是和糟的選擇,諸葛亮的弟弟在魏晉被滅族,如果諸葛亮投過來。而且後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