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痛苦和衝突是不是才需要藝術?

時間 2021-05-09 12:57:46

1樓:哈哈娃的哇哈哈

這已經是哲學範疇的問題了,叔本華認為悲劇的作用就是讓觀眾產生一種生命意識的退卻,這樣就不會感受到生命意識帶來的痛苦╯﹏╰好多種說法,有空再更

2樓:

可以預料到會有不少人從文學藝術的正面角度回答題主,我就說點別的。

一句話總結重點:如果乙個沒有衝突和痛苦的世界裡依然有文學藝術,那這個文學藝術和我們今天理解的肯定不一樣。

乙個例子:文藝復興之前的西方繪畫,目的非常明確:記錄,或服務於信仰。

但到了十九世紀後半葉,這兩個都不再是繪畫藝術所服務的物件了(攝影技術的發明;宗教在解釋客觀世界方面被科學超過),於是繪畫藝術(以及整個fine art)便產生了空前深刻的危機,迫使藝術家和藝術理論家為繪畫藝術尋找新的依附點。最近乙個半世紀以來藝術的發展變化都是這個動機的結果。乙個生活在十五世紀的歐洲畫家是不能理解今天的藝術的;這不僅是說ta理解不了今天某個具體作品的內容/手段/理論,而是說ta根本不會把這件作品當藝術——在ta那個年代,這些都不是(繪畫)藝術的內容。

我們是不是生活在了乙個不需要藝術的時代,大家怎麼看呢?

藝術家自撰 如果你所說的藝術,是一幅精緻的再現性繪畫,真實到模糊了藝術品與現實。如果你所說的藝術,是乙個完全為了表達對古典美的敬意而創作的作品。如果你所說的藝術,是為了忠實的記錄一次事件而具有完整的實用性。那麼也許我們可以去質疑一下,在這樣乙個可以採用更加方便的方式記錄生活的時代,是否還需要用到藝術...

有良知和道德底線的人,是不是總是活的更痛苦一些?

蕭依顏 難道沒有良知和道德底線的人,會活得更快樂嗎?顯然不是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從本源上來說,乙個人善良的程度,道德的高度,最開始往往源於家庭教育,善良溫暖的家庭,培養出善良溫暖的人。乙個人的良知,反應在他看待事務的角度,對他人尊重與理解的程度,你待世界以善良,世界回你以溫暖。或者,...

才20歲就不想努力了,我是不是心理有問題

東東 才20歲就不想努力了,心理確實有問題,什麼問題呢?吃穿不愁導致的無所謂態度。因為我也是那麼過來的,我給你分享一下我的經歷吧。我來自重慶巫溪的農村,從小到大家庭環境在本村屬於是中上等,不說嬌生慣養,但也衣食無憂,沒捱過餓,沒受過凍,從而養成壞習慣,天塌下來也不驚慌。做不做都有飯吃,曾被不少人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