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原研哉所說的「白」?

時間 2021-05-08 19:44:20

1樓:

知乎首答。。

因為剛好在整理他《白》一書的讀後感,本來是想找圖,結果找到了這篇知乎問答,順手貼上之

從可供性的角度看《白》

20160719、21

從可供性的角度看《白》

可供性:環境提供給動物的行為可能性(集合)

在作者原研哉的眼裡,或者說這本書裡面,白,不僅僅是一種顏色,而更多的被賦予了文化的內涵。

作者首先是把白,跟其他顏色進行對比,白是沒有其他所有顏色,是最原始的狀態,也是所有顏色混合在一起的狀態,從無到有,都是白的概念。(白對其他所有顏色的可供性)

接下來作者就把白,放在具體的載體裡面,比如說紙,白紙,白紙黑字,這時候白所承載的就是一種,可填寫的,可補充的,可想象的,可操作的這麼的一種空間。他裡面提到的乙個非常棒的想法就是——假如我們的紙最開始的時候,做的不是白色,而是綠色/紅色,甚至是黑色,那麼由此引申出來的所有的,文字文化,詩詞歌賦等等,她們的美,是不是不會那麼的自然,那麼快地顯現出來,在這方面就是白搭載了紙的載體,所呈現出來的一種可供性。

由於作者是日本人,所以他把白的根源以及日本的國旗(白底紅日),進行了一次文化解讀,就是——為什麼那樣的突出?我們賦予這些文字元號、顏色以文化的意義,他們本身是沒有意義、沒有文化內涵的,但是我們會把意義賦予給它們,這其實從另一角度來說是體現了——它們本身具有這樣的可供性,這個顏色可以作為容器,讓我們去賦予涵義。

由白,作者又引申出了空的概念,空白。寫到這裡,作者就拋棄了「物」這樣乙個載體的概念,而是上公升到人的意識,人的思維。把我們思維想象成為是乙個空的載體,這種白的、混沌的狀態,讓我們把想法清空,又可以接納新的思維進來。

在這個時候,白就是我們意識中的一種中間狀態。我們的意識,一無所有,但是又可以擁有所有,作者在這一段的論述很棒

以上就是原研哉在白這樣一本書裡面,從顏色,再到紙張的載體,再到文化的內涵,最後一種思維意識的概念,可以看到他對於可供性是很摸到了的,而且有自己的解釋體系,只是他沒有用可供性的概念進行乙個統合,書中某些時刻,某些內容可以看到他其實是理解的,但是如果用可供性的話,應該是能夠幫助他更好地去統合概念、完善體系,所以在某些內容、表達上還是會差一點點,可能也有翻譯的原因

2樓:Hidream

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這本書中為2023年日本長野冬奧會開幕式節目冊做的設計:

「踏雪的記憶」設計概念的闡述:

下了乙個晚上的雪,第二天清晨醒來時,小學校園裡,平坦的街道上,目光所及之處都落滿了雪,積雪鋪在那裡,形成乙個蓬鬆的白色平面,沒有人踩過的痕跡。這是我們對於足跡的最初的記憶。腳踩在鬆軟的雪地上,足跡變成半透明的冰滲透到黑色的泥土裡,在雪地上留下一串串腳印,讓觀眾們在觸控到這種紙張的時候能夠喚起他們的腦海中曾經有過的記憶。

沒有觸控紙張,卻在看到的瞬間,像雙腳踩進雪裡,讓人想起小時候看過的一場雪

3樓:陳思楠

說一點個人的收貨吧,書中提到白紙的易汙性勾起了人對白紙的同情,這讓我思考"同情"這個詞。高階酒店往往選用白色桌布,因為如果連如此容易髒的桌布都洗的如此乾淨,可以從這個細節中看見整個酒店的"質感"和態度。這是一種高階的白,人在用餐的時候擔心把白布弄髒會小心翼翼。

高腳杯為什麼顯得高階,因為它容易倒,人會同情它這個"缺點",這也和白紙的易汙性有共通之處。

成熟、乾淨、白、高階。用一句話去思考都會通徹"Less is more "

說這些其實沒什麼用,只是幫助我去解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並用解剖後的思維來給自己的設計賦予"質感"

4樓:東曉

(知乎第二答,獻給這位可愛可敬的設計師)

要理解原研哉眼中的「白」,需要先理解他眼中的「顏色」。

原研哉有乙個非常著名的說法就是」逃避顏色,讓觸覺甦醒「,」觸覺「涉及到他本人設計的另乙個大方向,與本題無關,這裡只看前半句」逃避顏色「。毫無疑問,從這句話中他直接表達了對於」多種顏色在設計中的運用「的不贊成態度。他曾說自己很羨慕那些能夠任意運用各種顏色的設計師,但是他所說的這個」羨慕「真的是羨慕嗎?

呵呵。。。。

雖然對使用顏色持不太贊成的態度,原研哉對」顏色「卻有著很深刻的認識。從他的一些只言片語中可以總結出來原研哉將顏色分成兩類,第一類是traditional color,傳統顏色;一類是computer color,電腦顏色。前者指的是那些有著歷史,民族,文化傳統的顏色,比如說很典型的」中國紅「就是一種傳統顏色;而後者則指的是計算機技術出現之後的運用RBG為例的編碼系統設定的顏色,也可以說是「色卡」中的顏色。

原研哉對於traditional color的使用其實是相當支援的,然而對於computer color他卻十分批判——為什麼?因為他認為computer color 並不能夠被人眼識別。

繼續深入,為什麼他認為computer color不能被人識別呢?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們人眼並不是電腦,我們不是運用引數來認識顏色的。簡單來說,如果有人問你「中國紅」是什麼顏色,你可能嘴上說不出來但是腦袋裡面一定會飄出那種顏色。

哦,中國紅就是那種春聯的紅色,是故宮裡面的柱子的顏色。但是,如果我告訴你另乙個computer color的引數 R:200,B:

22 G:30,問你這是什麼顏色,你知道嗎?如果你說你知道,恭喜你,你已經是神了。

其實這個引數生成的就是「中國紅」,然而這樣說出來你卻什麼都不知道。這個例子說明了什麼,說明了人對顏色的感受是乙個綜合體。如一包茶的顏色,一簇火的顏色會與溫度味道等聯絡起來,它不僅刺激了視覺也啟用了我們其他的感覺,包括記憶。

然而我們的computer color則只是提取出顏色中的物理與視覺特性,進行有序排列,因此這些顏色是不完整的,是有缺失的,是無法傳遞資訊的,是不能引起共鳴的

原研哉認為設計中的每乙個元素都有著與人進行充分交流,傳遞資訊的責任,顏色作為乙個非常重要的設計元素卻往往根本不能傳遞任何資訊,引起共鳴。你這時候可能會反駁說,我們看見暖色就會覺得溫暖,看見冷色就會覺得寒冷冰爽,這難道不是顏色傳遞的資訊嗎?Definitely,當然是,不僅是冷暖色,所有的traditional color都能夠傳遞豐富的資訊,因為它們都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顏色了,每種traditional color背後都有著歷史,有著數不清的故事。

輕而易舉地就與人們完成了資訊交流,很容易就引起了共鳴。然而,原研哉在這裡想批駁的是現在很多設計中所運用的五花八門的computer color, 設計師可能只是因為覺得好看就把這種顏色從PS裡面挑出來放進去了,然而這種顏色除了給人一種好看的感覺外,其他什麼都不能表達,所以說實際上這些顏色是無效的

原研哉或許就是因為有了這種認識才盡量避免在他的設計中使用繽紛的顏色,即使使用,也一定是traditional color這種資訊量豐富的顏色。而」白色「則不折不扣是一種全世界範圍內的traditional color,它與「中國紅」這種地區性的traditional color不同,識別度更高,適用範圍更廣。不僅如此,白色還具有另外的特性——它包含了所有顏色,又褪去了所有顏色,是負熵的極限,是生命的起始,是資訊的「邊緣」。。。

(現在先寫到這裡,實際上還沒有開始解釋原研哉的「白」,只是大概說了一下他的「顏色觀」,作為乙個鋪墊。幾天後有時間再來寫他所使用的「白」到底是什麼)

如何評價日本設計師原研哉?

Billfish素材管理工具 原研哉寫過許多理論著作,包括 設計中的設計 為什麼設計 白 等。但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年,在另一邊,他還不斷通過一場場的策展,將抽象的觀念具象化 2000 年,原研哉策劃了 Re Design 21 世紀日常用品再設計 找了 32 名日本知名設計師,對人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

如何評價原研哉為小公尺設計的新logo

勃古通今 你們只在第一層,而我在第100層 假裝是雷叔本人留 這個話題一定是小公尺公關做的,盲猜。1,吃瓜群眾 這nm也能值200萬,這錢太好掙了,我上我也行,但小公尺還真壕啊!印象加分 2,數碼粉 小公尺換logo?啥好事啊?順帶看看新手機吧。有廣告效果 3,設計粉 小白們,你們以為只是logo?...

原研哉設計的蔦屋書店 logotype 使用何種字型?

M KL logo可能也是這個字型,只是經過了加工,一般logo都會加工下,不會直接用現成的字型 很多時候並不存在這樣的字型,只是為了這家書店設計了這四個字而已,或者更多一點的字,但是沒有一套完整的字型,畢竟開發一套字型還是要很多錢的。 魚生臣 個人感覺最相似的就是 Morisawa 公司的 A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