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和實事求是哪乙個更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時間 2021-05-07 06:19:47

1樓:空氣濾心

「實事求是」最早出現在儒家學者的論述裡,「修學好古,實事求是」。修正格物致知尋名究理的,並且返回到自古就有的天道意識信仰。唯物意識的「實事求是」單指事物形式表象或規則存在。

傳統文化信仰意識的「實」追求的是事件的完備性,在人的本性精神和天道自然法則意志精神下的完備性。

2樓:凡星

當然是知行合一。

實事求是:意思是從實際情況出發,不誇大,不縮小,正確的對待和處理事物。

不誇大,不縮小,正確的對待和處理事物有乙個前提,就是要對事物有正確的認知。

人如果不正心,不誠意,不致良知,那麼很多時候可能連最基本的善惡好壞都沒有辦法分辨清楚,更別說能夠正確的對待和處理事物了。

知行合一的「知」,除了「知道」一層意思外,更多指的是「良知」。並且光有良知還不行,因為人們的良知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容易被人欲所蒙蔽、遮擋,因此要致良知,也就是要做到。

寫到這裡我猛然間明白了,其實題主能問出這個問題,明顯不了解什麼是「知行合一」。既然都不了解知行合一,自然也就沒法和實事求是相比較了。

說完了。

3樓:TED

我的看法是他們都體現了主觀和客觀的統一,知行合一是致良知的唯心派,實事求是是重實踐的唯物派,向內求就使用知行合一方法,追求個人境界的提公升,向外求就使用實事求是的方法,追求目標計畫的達成。

4樓:霧幻宗師

實事求是可以說是教員的核心思想,而教員的授業恩師是楊昌濟先生學識貫通古今,博通中外,但其秉承的教育思想承接陽明先生有具有國際視野提倡知行統一,注重實踐,反對空談,德育為主。

教員青年時期寫過一篇《心之力》和陽明心學的思想一脈相承,極受楊先生的肯定,給出了滿分的評價,稱其為建國之才的奇文。可見實事求是的思想是對知行合一的具體闡釋。從表面講實事求是更強調客觀的唯物性知行合一強調主觀的唯心性,但實際表達的內涵是一致的。

5樓:冬日暖

實事求是更有指導意義。

絕大多數人表面是以為理解了什麼是知行合一,實際上都未得其真意。

知行合一和實事求是不同。就如同下述曾皙和其他三人的志向取捨區別。

《論語·先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知行合一和言行一致的區別是什麼

妙木山豪傑物語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的開端,行是知的結果。聖人的學問只有乙個功夫,知與行不可分作兩件事。倘若知道卻做不到,那就不能稱為知道。還有此知為良知,良知所知當行的事,那便是要做到,否則就是並不是知。這叫知行合一 而言行合一,是說的話和做的行為一致 不過 論語 有言 子貢問曰 何如斯...

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能不能用簡單的話解釋一下?

Insight 我的理解是,就是做事要去掉情緒干擾,做正確客觀的決定,這是第乙個層面。第二個層面,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正的良知,按照自己的本性做事。我更傾向於第二種解釋。 晨鳶 結合起來說,就是要在每一次實踐中克制自己的私慾,使得良知顯現,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夠成就聖人之道。當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這幾個字...

王陽明講的知行合一,知和行是乙個東西,怎麼理解?

龍江秋月 知與行。在知上,孟子將人的器官分為 耳目之官 和 心之官 心之官 具有 思 的作用。知 是人心中認知的層次,行 才是人行為實踐的層面。知後而行,知才有意義,知後不行,知也就沒有意義,就不是真知,所以知後能行才是真知。因此,人的理想人格,人的高尚情操是要經過 存心 養心 的修煉涵養才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