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一輩逝去 關係漸斷 年輕人不再維繫 以後的人會不會越來越孤獨?

時間 2021-06-18 03:10:35

1樓:夢話莫

不會。先說說老一輩,假設老一輩是指當代年輕人的爺爺奶奶輩。那麼老一輩的關係維繫良好的原因。一是那個年代的時代背景不同,通常家家戶戶少說也有三個孩子,也就是說在老一輩年輕時,就已經形成了規模較大的家庭模式。

也正因為家裡人口眾多,父母無暇照顧好每乙個孩子。此時小孩的情感索求就會從身邊的兄弟姐妹身上尋找,在乙個人的心智品格都正常發展時,他與自己的兄弟姐妹自然感情深厚,再加上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他們有意識的會在重要節日中匯聚一堂,也就會順勢期待自己的孩子與兄弟姐妹的孩子感情深厚。

關於這種關係的評價呢?

家族式關係的傳統是自上而下,尊卑有序。如果建立在合理的環境下,這種關係是利大於弊的,長輩的經歷和經驗是可以很好地引導晚輩的,在這個過程中,長輩對於責任和關懷有了初步的概念。晚輩也在這個過程中,理解到有些父母不能回答的事或者無法企口的事,自己的姐姐、嬸嬸等可以幫助解決疑惑。

當然,如果沒有這種良好氛圍的提供下,晚輩中情感關係生疏,部分原因是個人性格的差異,但大部分的原因就是長輩間的問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紛爭,誰也不會缺了誰而活不下去。這種問題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那麼,年輕人不再維繫這種家族式關係,會不會越來越孤獨呢?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疑惑?

大抵與父母生長環境有關,因為他們大部分人都是在人口眾多的家族中成長,而當他們成家後,礙於多方原因,膝下子女相對稀少,不免會擔心孩子未來可能會遇到的種種問題。但他們忽略了乙個問題,因為他們本身與他們的兄弟姐妹大部分都分散在各地成了家,不同於他們小時候聚集在乙個地方成長。所以孩子與表兄弟堂姐妹之間的成長環境不同,成長的環境不同從小造就了對世界和社會認知上的差異,再加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最後形成的三觀上的不同。

存在即合理。

為什麼父母輩中這種思想並沒有多少呢?

源於現今的社會環境,正因為父母輩在青年時期餓過肚子、凍壞過身體、因家中貧困無法上學等。都是些當代年輕人無法想象的苦,使得父母在努力工作中,給予孩子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而孩子在享受了這些東西後,便會開始思考精神上的問題。

肉體得到保障後,才能思考關於人生的價值。

倉廩實而知榮辱,衣食足而知禮儀。

再者年輕人面對自己的交友圈,知道哪些問題可以問那些人,哪些事情又可以向那些人傾訴,此時這種觀念會大大衝擊原生的家族式關係。

所以,以後的年輕人會不會越來越孤獨呢?

三觀契合是交友的一大標準,一但三觀不同,朋友都無法維持,更何況他人。

個人認為,良好的家族式關係,一定是建立在長輩彼此間相互和睦的基礎上,再加上晚輩追求的大致方向一致上。如果偏差值太大,那就會導致有人覺得維繫這種關係只是無關緊要的小事罷了。

尊重、理解是成為維繫關係的乙個基礎。

2樓:lqallison

孤獨到不回,現在的年輕人宗族觀念比較輕,且獨生子女比較多,再者真正能和年輕人有共同語言的是同輩人,如果平時同輩間關係就好,那麼老一輩的逝去對於年輕人根本沒影響。

自我感覺影響比較大的是倒是老一輩自己。

我奶奶去世後(爺爺很早就走了),年節時的聚會變少了,也變短了。但父輩之間還是在正常走動,只是每次聚會小輩不一定會參加。只是在某次上墳時突然感嘆,爸爸沒有媽媽了,爸爸是乙個沒有爸媽的孩子了,而且這種念頭一直存在在腦海中,總是覺得很心酸。

平時到了要回鄉下的節日,例如中秋節、端午節,公司發了福利,爸爸偶爾也會說,東西都沒有地方送。

中老一輩身上有什麼是年輕人沒有的?

拾荒者x 第一 對那些得不到的,忘不掉的,都不勉強了,隨他去。進入中年的人,不強迫別人一定要對自己怎樣怎樣,更不會再強迫自己,一定要忘記哪個人,只會把重點放在每天的生活裡,計較著一日三餐,平淡的過一年四季。第二 買東西的時候,想的都是需不需要,而不是喜不喜歡 年輕的時候,情感總是豐富的,會對一些美好...

年輕人是不是比老一輩身體素質差?

Mycroft 拿兩個階段的人比較本來就不切實際,並且兩個群體的數量都很龐大,存在各種偏差的情況,只能說現在的年輕人到了老一輩那個年齡身體素質會不如他們 Invisible Rome 這個問題很難說明。定性看的話現在營養條件好了,很多初中生的個子都很高,而另一方面,年輕人經過996的壓榨,身體大幅度...

為什麼老一輩人強調同學是人脈,年輕人卻不願與老同學往來?

灑脫的孤單 因為老一輩的人他們那時候,正經歷著改革開放,也就是說你的同學指不定哪天就下海經商,突然就暴富了,或者說從政了,有所成就了,所以你也許可以指望著你的同學拉你一把,這樣的你就可以迅速的提公升上來,所以他們很看重強調同學是人脈的這個觀點。而現在年輕人呢,大家更多的是在同乙個環境中成長的,都大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