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有些人認為只有工人勞動才產生價值,別的要素頂多只轉移價值,請問是如何論證的?

時間 2021-06-02 03:28:29

1樓:黃佶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裡是這樣論證的:

p.230:

……。根據經驗可以知道,一種勞動資料,例如某種機器,平均能用多少時間。假定這種勞動資料的使用價值在勞動過程中只能持續 6 天,那末它平均每個工作日喪失它的使用價值的 1/6,因而把它的價值的 1/6 轉給每天的產品。

一切勞動資料的損耗,例如它們的使用價值每天的損失,以及它們的價值每天往產品上相應的轉移,都是用這種方法來計算的。

這十分清楚地表明,生產資料轉給產品的價值決不會大於它在勞動過程中因本身的使用價值的消滅而喪失的價值。……。

2樓:卡拉迦迪斯

請通讀《資本論》

再來說【工人】、

【勞動】、

【轉移價值】、

【利潤】、

【利潤的產生是艱辛且複雜的】、

【單個要素】、

【簡單機械勞動】、

【全部】……

3樓:教外私淑

因為你看的只是研究工業生產那部分內容;所有價值都是勞動產生,但是當作為以完成勞動的產品參加新的勞動階段時,已經被物化而固化的產品不再自己產生價值增值,其包含的價值只會以其進入生產階段時確定的價值轉移到新的產品中

但是,其他勞動的價值,在其勞動進行時產生,並固化在其產品中

我們看這些書時,一定要了解他們只是為了研究勞動價值論而選擇了最典型的生產模式進行分析,而不是為了說明全社會完整勞動價值過程,部分嚴格的學術著作裡倒是有這個擴充套件解釋,但是大多數這種書只是介紹說法而不是幫助人理解世界,或者本來就一知半解,所以才會說其他勞動不生產價值

4樓:空白

從公有制來講,生產資料是上頭用稅金建造的,是屬於全體勞動者的,既然誰都有了生產資料,那麼只要自行投入勞動力就能生產了,不需要把勞動力賣給任何人,也就是勞動者都成了股東,由此得出只有勞動產生價值,當然要是萬一玩砸了,勞動者們也要把以前賺的工資吐出來補救。如果誰非法占有了公共財產,還強迫他人給自己勞動,那當然就是剝削。

從私有制來講,生產資料不是世界欠誰的,搞得到才有,搞不到就沒有,而沒有生產資料是無法生產的,所以只憑勞動不能產生價值,只能把勞動力賣給資本家,那麼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都屬於資本家了,每乙份工作都等於資本家親自勞動,那麼價值就是資本家創造的。

這個東西只是個人的設定而已,不同的設定自然有不同的結論,不用當真。

5樓:巴別之路

我也不懂他們的邏輯

價值是個主觀的東西硬是被偷換概念成了客觀之物

兩個廚子用同樣的時間原料精力做了同樣的一盤菜乙個好吃賣50 乙個不好吃賣不出第二個不好吃的廚子雖然勞動但是沒有創造價值

難道廚子滿地打滾跟顧客說你剝削了我的勞動價值我勞動這麼辛苦你竟然一分錢不出

如果只要勞動生產就有價值那珠三角的工廠還能倒閉開足馬力24小時生產就完事了

把自己賺不到錢的原因推到別人身上能安慰自己的玻璃心不是我沒價值是被人剝削了

6樓:學習啊

《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就講了這個問題:

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係或比例[6],這個比例隨著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不斷改變。因此,交換價值好象是一種偶然的、純粹相對的東西,也就是說,商品固有的、內在的交換價值似乎是乙個形容語的矛盾。①[7]現在我們進一步考察這個問題。

某種一定量的商品,例如一夸特小麥,同x量鞋油或y量綢緞或z量金等等交換,總之,按各種極不相同的比例同別的商品交換。因此,小麥有許多種交換價值,而不是只有一種。既然x量鞋油、y量綢緞、z量金等等都是一夸特小麥的交換價值,那末,x量鞋油、y量綢緞、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夠互相代替的或同樣大的交換價值。

由此可見,第一,同一種商品的各種有效的交換價值表示乙個等同的東西。第二,交換價值只能是可以與它相區別的某種內容的表現方式,「表現形式」。

我們再拿兩種商品例如小麥和鐵來說。不管二者的交換比例怎樣,總是可以用乙個等式來表示:一定量的小麥等於若干量的鐵,如1夸特小麥=a噸鐵。

這個等式說明什麼呢?它說明在兩種不同的物裡面,即在1夸特小麥和a噸鐵裡面,有一種等量的共同的東西。因而這二者都等於第三種東西,後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種物,也不是第二種物。

這樣,二者中的每乙個只要是交換價值,就必定能化為這第三種東西。

用乙個簡單的幾何學例子就可以說明這一點。為了確定和比較各種直線形的面積,就把它們分成三角形,再把三角形化成與它的外形完全不同的表現——底乘高的一半。各種商品的交換價值也同樣要化成一種共同東西,各自代表這種共同東西的多量或少量。

這種共同東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幾何的、物理的、化學的或其他的天然屬性。商品的物體屬性只是就它們使商品有用,從而使商品成為使用價值來說,才加以考慮。另一方面,商品交換關係的明顯特點,正在於抽去商品的使用價值。

在商品交換關係中,只要比例適當,一種使用價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種使用價值完全相等。或者象老巴爾本說的:

「只要交換價值相等,一種商品就同另一種商品一樣。交換價值相等的物是沒有任何差別或區別的。」[8]

作為使用價值,商品首先有質的差別;作為交換價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別,因而不包含任何乙個使用價值的原子。

如果把商品體的使用價值撇開,商品體就只剩下乙個屬性,即勞動產品這個屬性。可是勞動產品在我們手裡也已經起了變化。如果我們把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抽去,那末也就是把那些使勞動產品成為使用價值的物質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

它們不再是桌子、房屋、紗或別的什麼有用物。它們的一切可以感覺到的屬性都消失了。它們也不再是木匠勞動、瓦匠勞動、紡紗勞動,或其他某種一定的生產勞動的產品了。

隨著勞動產品的有用性質的消失,體現在勞動產品中的各種勞動的有用性質也消失了,因而這些勞動的各種具體形式也消失了。各種勞動不再有什麼差別,全都化為相同的人類勞動,抽象人類勞動。

現在我們來考察勞動產品剩下來的東西。它們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靈般的物件性,只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即不管以哪種形式進行的人類勞動力耗費的單純凝結。這些物現在只是表示,在它們的生產上耗費了人類勞動力,積累了人類勞動。

這些物,作為它們共有的這個社會實體的結晶,就是價值——商品價值。

7樓:山人

轉移價值的前提就是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這裡面有多個悖論,其中轉移價值中有這麼乙個,當機器價值完成轉移,機器價值含量等同於原材料,這不現實呀,有待更深一步研究

8樓:楊章軼

從根子上說這是乙個偏哲學的問題。

Sunny、雨露、土地、森林。這些東西在人類誕生之前就已經散步在地球之上了,不因為人類的誕生而變多,也無需人類的插手。

這些東西存在"價值"嗎?

可以說「有」,因為自然的饋贈讓人類活下來,逐漸脫離蒙昧,逐漸學會改造自然。

可以說「沒有」,因為自然界的生產與人類無關,沒有人類的插手,山自青水自流,人類無需付出半點代價就能獲得的恩賜,自然沒有價值。

可是無論是以上哪一種解釋,都不關占有土地的地主什麼事。人類誕生在自然中,自然沒有道理「占有」自然,通過妨礙他人使用自然資源,來尋求利潤,這樣的行為不荒謬嗎?

9樓:李澤新

人們接受傳統經濟學馬哲政治經濟學教育影響的必然結果。所以,只有潛心仔細閱讀「勞動論」價值篇首卷《勞動必須生產創造開發提供勞動價值》一文。即可解疑答惑。

10樓:徐生

工人,是指工作著的人。工作著的人,就不是食利的人,寄生的人,等等。

勞動,是指人類的勞動。人類的勞動,就不是上帝勞動,物類勞動,等等。

馬克思主義堅持:唯有人類勞動創造人類產品,人類勞動創造了一切人類產品。

為什麼說勞動創造產品? -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 經管之家(原人大經濟論壇)

換成資本論的術語來說,就是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指人類人間的使用價值)。

換句話說,上帝、大自然、資本、資本家、自然物、人工物都不創造使用價值。

如果人類勞動創造人類產品,則可以推出:個別勞動量=個別產品量,任一勞動量=任意價錢量。

如果人類勞動創造人類產品,則可以推廣,從產品推廣到貨品。貨品更大,含人工製品和非製品。

如果人類勞動創造人類產品,則一切資本收益都是對人類勞動的分享分割。分割,也叫資本剝削。

明明是工人自願去工廠為什麼說是資本家壓榨工人呢?

為什麼知乎上有些人黑無印良品(MUJI)?

產品不錯 重點是 在京東上買吧,他們是指定網路銷售平台。某寶平台銷售是人精。但凡涉及到換貨問題,手段玩到飛起,耍你幾十天不帶累的。你一塊錢的事兒,他們能拿出100塊的人力,耗死你,直到你投降。 halless 有黑的點才能黑啊 公司做的活動只在網上宣傳,實體店買了東西之後都不知道有這個活動,直到上網...

為什麼知乎有些人非要一遍遍 吊打 盜版使用者?

不懂,打擊盜版很正常,但真的不懂他們為什麼會那麼激動,很多人看盜版被他們罵的抬不起頭,很多人抄襲融梗了,偷稅漏稅了,出軌當了時間管理大師了,這些人連乙個狠p都不放,為什麼?他們不是很法制很追求公正嗎?因為不關他們事啊,偷的是gj的稅,抄的是別人的書,綠的是別人頭上的帽子。看盜版的人大多為了佔便宜圖省...

為什麼知乎上有些人覺得日企不屬於外企?

Ken醬 我覺得可能是日企在國內摻差不齊所造成的。我已經在4個日企裡工作過了,有3家日企基本和國內企業沒什麼區別,幾乎沒什麼特別強行規定的日企要求。現在工作的這家日企有嚴格的日企規章制度,比如要寫年度個人指標 Cony 沒有在日企工作過,但是在宇宙韓企工作過,現在在歐洲外企,感覺區別大的不是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