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困惑 面對欲,要如何如法的「深惡痛絕」呢?

時間 2021-05-07 03:54:05

1樓:南飛的雁兒

一般世俗的人講到「貪欲」,想到的不外乎就是貪財、貪色等等的,這些世間道德倫理所不允許、所批評的過多的欲求。可是,在佛法的解脫道中所講的貪欲,是乙個全然不一樣的狀況。

佛法裡面所講的貪欲,是內心跟境界發生關係的乙個方式。當貪欲發生時,你很容易發現到,身心裡面有飢渴的徵狀,這些徵狀在生理上面的表現,可能是呼吸變得短淺、急促,呼吸道變得狹窄,身體內在的能量管,變得狹窄、變得緊促。

那種飢渴感是不舒服的,在生理上呈現出來就是一種苦受。直覺的反應就是:我需要這個,我需要這個人、事、物,需要這種活動。

在心裡的呈現上,我們的注意力的聚焦,很容易鑽牛角尖,全部貫注在你在乎的人、事、物上面。

所以,我們對於人事物的需求感、依賴感被高估了,那感覺是世界變小了,你所需要的人事物變大了。世界沒有這個東西的話,你就是匱乏的,呈現出來的同樣也是一種苦受。

一般人不願意去超越這個貪欲,乙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害怕超越了貪欲之後,會得不到他想要的。可是實際上,在生命裡面,苦受跟樂受同樣在進行著,同樣自生自滅。修行上修改的,是內心對於下乙個境界的急躁感,那股要撲身而去的衝動。

這個壓力、壓迫、苦受,你在調整它、釋放它,學習不被它綁著。所以超越貪欲的意思,並不是我們的受用被剝奪了,相反的,我們的心在沒有被貪欲所驅迫的時候,所受用的境界,品質是更高的,心是更容易滿足的。

當你是被貪欲驅迫,心在不滿足的狀況之下,加深了你的飢渴感。你更以為當下是不夠的,以為要更用力地往前撲,才能夠消除得了眼前的苦迫。

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在很多經裡面講到「see renunciation as rest」,把出離慾望當作是乙個休息。它不是自我剝奪,不是否定娛樂、樂受的價值,而是去看清楚,當你內心在抓、在追、在撲、在盤算、在焦熱,這些動作是多餘的!

它造成內在的擠壓,深刻地看到這種動作的過患,深刻地看到,這種動作所換來的愉悅感是極度短暫的。所以你能夠清涼、輕鬆、爽然地,把飢渴感放下來,而且不斷地重新下定決心:這不是我想要繼續重複的模式!

「輪迴」基本上就是貪欲在延伸的狀態。仔細地觀察、好好地思考,平常我們的心攀附著這個境界,馬上在尋覓著下乙個境界。就像猴子一樣,乙隻手還沒有把剛剛抓住的樹枝放開來,另外乙隻手已經伸出去,要去攀捉下一根樹枝。

我們醒著的時候,甚至睡覺的時候,差不多都是在這種狀態。

所以輪迴裡面是沒有休息的,它是一直在找、一直在追、一直在焦慮。如果這是我們生命的全部,那注定是個悲劇、注定是苦。這裡面沒有什麼是真實的,沒有什麼是穩定、是安全的。

你要看清楚內心貪的基本動作,你才會願意全然地背捨輪迴。你才會真的相信,只有解脫才有安樂。而執著,不管你執著的是什麼,物件、方法有多麼地高明,它的本質就是這樣子,不斷地被火燒、不斷被飢渴感逼迫著,不斷被衝動綁著、推逼著。

2樓:張和

不離欲不能修聖行是正確的,關鍵是自己現在、此時對「欲」是如何認知的!

對「欲」的防範就是戒律所起的作用,身語意三門都有相應的戒律來護持。

除了戒律之外沒有「如法」的。清淨護持戒律之後,見解會增上,智慧型會逐漸顯現。

此時再回頭看看如洪水猛獸的「欲」,我們一定會有不同的認識。

祝福慧增長,阿彌陀佛!

3樓:淨海潮水

《楞嚴經》雲,今生能真的,對淫慾,淡薄,微薄,味同嚼蠟,命終會達,欲界六天。

如果今生,能斷除淫慾,命終會達,初禪天及以上。

修不淨觀,墓園九相,是絕對可對治淫慾的。(可作檢驗測試)

而現實是,現代,修不淨觀或,墓園九相以此對治淫慾,已不可能,還竟然出現,縱然白骨亦風流,的感嘆!

從這些現象,可以看出,現代,貪嗔痴根本煩惱,何等深重,可謂根深蒂固,難可動搖。

出世界,可太難了,可謂天方夜談,比蜀道還難。

諸法緣起,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老病死,諸受是苦,諸行無常,只能慢慢去體會,機緣到了,自然斷欲,機緣不到,基本上不可能。

4樓:一滴之雨

慾望是填不滿的溝壑,永無止境。

看見便想得到這是欲,看見而無所住則為無欲。

沒有望,就不會有欲。

每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便在心裡福田種下一顆成佛的種子。

每想多賺一塊錢,都會在慾望的溝壑中,再挖乙個深坑。

5樓:「已登出」

排斥慾望沒有作用

觀照慾望是為正法

於一切法不取不斥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觀照一切外界,觀照一切身心慾望是為正法

若你排斥慾望,就是在有生滅的的對待欲。

已經說得很明白

6樓:掌中之葉

集滅味患離

看到身心經驗因緣集滅,由條件的聚合出現,由條件的變異改變,由條件的滅而其呈現也滅。其樂味也是有條件的,危脆,不值得依附。凡無常變異的是苦的,凡是苦的「欲令如是,不令如是」是無我。

凡無我應該以正確之慧這樣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

因看到過患而厭,因厭喜貪盡,喜貪盡得以出離說心解脫,心善解脫

7樓:stanleyqiu

既然要「如法」自然就不能有「深惡痛絕」。

其實佛法怎麼修行的答案一直就在那裡,往往從我們接觸佛法的第一天起就告訴我們了:戒定慧。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方法了。

該怎麼持戒就不多說了,但是如果持不了戒或者不想持戒,後面的定就不要去想了,再後面的會更是遙不可及。

貪取要真正地斷掉需要到四果聖者才可以。

8樓:Mr hongyu

前幾篇的回答,斷捨離就對了。

慾望、念頭、想法、情緒……都是是凡夫位的法和相,無我無常的生滅。

覺知當下,安住禪定所緣,即是厭離和離相。

9樓:菩提心

欲包含多方面,如物質欲,名利欲,情慾等等,情慾又包含友情欲,親情慾,愛情欲。其中愛情欲是最容易讓人沉迷其中,得到時,想控制,占有,失去時,嗔恨,抱怨,但是它又是最美好的,可以讓人忘我,願意付出,願意奉獻以至於生命,它是生命生髮的根。

那如何如法面對它呢? 請看《楞嚴經》, 摩登伽女用梵天咒想讓阿難尊者破戒與她結為夫妻,可見她深深沉迷愛慾中不擇手段想要獲取,被文殊菩薩帶著佛頂化佛的楞嚴咒降伏,提獎佛前,佛沒有罵她,而是講了一部楞嚴經,摩登伽女聽了三卷楞嚴經就證了三果。可見只要認真研讀《楞嚴經》,按佛在經中所說的去做,自然淫慾心會慢慢減少,道心會慢慢增加。

10樓:adinn

錯覺是絕不了的,就算把眼睛鼻子耳朵舌頭全拿掉,也還是認為曾經有過眼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不從根本上把錯覺打服了就永遠徘徊在困惑中。

所以困惑是很正常的,要接受自己是凡夫的事實。轉識成智,而不是斷識生智。

禪定退失怎麼辦?應如何如法修行 有什麼書籍?

hu ou 不勤修,禪定退失也正常,何況你原來修的也不純熟。再修就是了,還能再入定的。止觀禪修開示 聖法大長老,定慧之路 廣超法師,禪修次第 艾雅凱瑪。 退失了,從新開始修就行了,禪定方面的書籍,漢傳的建議看智者大師的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南傳的有 清淨道論 都建議看看。 與奪而招放 迷失很正常,因...

如何面對男友的佔有慾太強?

NJ黑羽 以下是假設雙方都不是為了保持單身假象以同時獲取其它交往物件的情況下。對J來說,S都不肯跟他公開關係,在親友前遮遮掩掩,根本算不上生活的另一半,他當然不能跟S結婚。對S來說,她只想跟結婚物件公開關係,於是不肯跟J公開,但不跟乙個男人見光的情況下她更得不到婚姻。這是個只要有人願意先踏出一步就能...

如何面對高中文理分科的困惑? 見描述 ?

零零零零一七 其實我想要跟你說的是,如果你對生物懷著極大的興趣,然後想要以後想做相有關於生物的東西的話,生物與化學真的是息息相關的。所以你想要從事生物的東西,你化學的也不能夠落下。如果讀醫的話,那你還有乙個醫用物理。所以我覺得,你要好好考慮一下。 一絲清風 同學你好!我也是來自河南,目前某省部共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