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了凡四訓》總覺得這麼做有些太功利了,做善事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大家怎麼看?

時間 2021-05-05 16:52:18

1樓:xiaoxi

王陽明說,知行合一。但事實上愚人太多,為了方便人理解,於是分了知和行。

有的知在前面,是怕山野村夫跟著一起做卻不知道為什麼。有的行在前面,是怕有些讀書分子只會紙上談兵。聖人難道不知道缺少任何一部分他都不對嗎?

他知道,但是正確的要求對凡人太難,先一步一步得來,時間久了說不定就有人領悟到了什麼,就回改變。

2樓:Kelly

你沒有好好讀,了凡四訓中說了,善分為好多種,真善假善都有,像做善事為了達到目的,應該是裡面說的偏,不是正善,當然做了很多可能不會有所如願的效果,為公是真善,為己是假善,真善是為了別人好,而不是為了自己,更不是為了功利,獲取利益,如果能讓更多人行善,那你獲得的利益這件事對他人乃至整個社會都是善。

3樓:鱷魚的鹽粒

之前有幸讀過《了凡四訓》這本書。四訓是指:立命、改過、積善、謙德。

現在對這本書印象最深刻的八個字是:命由我造,福自己求。與那些持悲觀論調的宿命論相比,讀完此書,能讓人發自內心的認為自己對人生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控制感和責任感,不論外界環境如何,都對自己充滿信心。

不管要求什麼,都不應向外界去要求,而是應該向自己的內心求。這不是心靈雞湯,而是勸人向善的肺腑之言。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福報自然水到渠成。

從功利角度上講:中國社會普遍講究人情關係。與人為善(人情投資),互利互惠,也符合現實當中絕大多數人的切身利益。

從個人修行角度講: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廣結善緣,形成自己的能量場,由內到外,形成乙個良性迴圈。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4樓:

真正的純善、至善,固然是不夾雜絲毫功利動機的。但倘若以此定為標準,謂無功利的行善是行善,有功利的行善非行善——則懸格太高,要求過嚴,只怕世人索性不行善了。提倡從有功利的行善入手,慢慢培養樂善好施的品性和慈悲心,逐漸過渡到少功利、無功利的行善,這才是更適合普通人的路線。

5樓:活在當下

有目的做,無目的自然而然去做,都應了乙個結果。那就是都做了好事。只不過明著做積累了明德,得到了好名聲,暗著做積累了陰德。

有目的做著了相,無目的做自然而然。雖然著了相做好事,也總比做壞事強百倍吧。好習慣是慢慢養成的,在你去做好事時,自己也會慢慢融入其中,享受快樂,慢慢地,你可能就忘記了目的,成為了自然而然習慣性的發心。

慢慢知道了自己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從而可能也會影響感染旁人。當然最優的肯定還是自然而然的發自內心的行善,帶有目的的行善雖然不可取但是也讓別人得到了好處。

總比乙個惡徒是強百倍的。這也就說明了,一陰一陽之謂道,好人無心也會辦壞事,再壞的人也會無心辦好事。這就是陽中帶陰,陰中有陽。

所以先用行為準則約束自己的行為,多做善事,管他是否帶有目的,有時候這個目的是控制不住的,當你越做越多時,形成習慣時,設想時間暫停在做善事前的那一剎那,如果有人問你假如此事對目的無用,難道你會停止做嗎?可能那個時候你就會認為即使對目的無用,在那個當下也是該做的,不做自己會內疚會後悔,做只是為了問心無愧。於是那個著了的相便顯的不那麼重要了。

6樓:席應平

不邀自來,談《了凡四訓》之粗見

我覺得剛開始接觸了凡四訓的同學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帶著功利性的心理去行善是否與《了凡四訓》初衷相悖

不,其實並不是

那怎麼解釋呢?

了凡四訓是勸人行善達到逆天改命的天書,順應天道是一種境界,真要達到完全無功利性的行善是需要過程的

這麼說你可能容易理解一點,就是人在剛開始行善的時候內心可能會或多或少期望能相應的得到些什麼,可能是名可能是財也可能是其他別的什麼東西。現在比較流行一種名詞叫舔狗,什麼是舔狗?舔狗就是功利性的對女生好以期望獲得女神的芳心,當然這是沒有把握好度所造成的惡果,是反面教材。

我們接著說,人行善或多或少有點功利性的想法,即使你不承認,但你肯定會相信人有善念天必佑之這句話吧?所以,在最開始我們有這樣的想法完全不為過。

就像武功,也可以說是遊戲裡邊的技能,最開始你修煉的時候只能一板一眼的學習,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進入更深的層次––收放自如(就像武俠裡的內功和遊戲裡的被動技能)

所以我們最開始行善可以帶著功利性的想法,因為大家都是普通人,不是上古時期的賢哲,只有在行善中體驗到甜頭才能激勵我們繼續行動,而如果一件事情你長期投入卻沒有任何回報可能會打擊你的積極性。但一旦長期行善得到相應的獎勵,那行善這一行為自然就會成為習慣,把行善貫穿於生命的點點滴滴,達到無心行善的深層境界,就是了凡四訓的真正要義,有心變無心,有為變無為,願大家都能達到這樣的境界,造福他人,成就自己,構建美好社會,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

7樓:BLJ7922

小學的時候看過了凡四訓給我的感覺就是做人做事要心地善良孝順父母大致只有這麼多

這麼多年這本書從未翻過

現在我每天會做早課

每個月會放生

對我來說做善事肯定是為了達到目的啊

前兩天去運河放泥鰍它們竄來竄去感覺很開心我心裡有種很特別的感覺那種自由很多人都很嚮往吧它們何嘗不是呢

人嘛做什麼修什麼看自己

不應該過於執著那些沒有必要的東西

我連西方極樂世界都沒有想過

我有自己愛的人需要做的事還很多

人世間來一趟不容易與人為善吧

8樓:菀菀黃柳絲

倘若立在明朝的社會現實來看此書,我若是一平頭百姓,亦會覺得很受用。這就像佛教一樣,布施、捐香火錢,以期後世子孫轉圜。古代中中國人,大多不是為自己活著的,父母兄弟、親族門楣,世世代代的責任融繫於一身。

於是,此書盛行,有因可徇。

此書宣揚之事也是社會正道,不論於古於今,都是適用的。因為,不論哪個社會,都希望善良之人多,兇暴之人少,人人也都是向善的,渴望自己有善心,成為善良的人,至少,也要把自己包裝成善良之人但在這條路上,有太多的絆腳石,皆源於「貪」。每人貪求之物不同,貪求之程度不同,這便有了差異。

革除惡習,心心向善,這自然是人類共同的願望。因此此書發揚的宗旨並無問題,但我質疑這書宗旨之後的導火索,並不是善良單純的。

人是因為有同情心,同理心才去做善事,這出於,「同病相憐」或是「幾所不欲,勿施於人」,或是「感動、同情、可憐……」種種情感!總之都是因為人的感官受到了刺激,是從內而外散發的善意。而不是為了積德積福而行善。

反觀《了凡四訓》中的某些故事人物例子,最初的目的都是為了間接性改命、求子、得官、求財。第四篇中的人物「江陰張畏巖」最是典型。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古代的人們以做官揚名為人生的終極目標。

但任何思想理論要為現代人所用都必須扎根現代的土壤。不再適用於這一套。人們的觀念已從家族、家庭、再落到個人。

個人意識的覺醒,人文精神的重塑,已經造就了現在的我們。這不是利己主義。

譬如《了凡四訓》中提到的那些善行,往往後報在他們的子孫身上,「某子,狀元,某孫,探花」,諸如此類,卻沒有交代這個兒子、這個孫子,是如何勤奮地考取了功名?如果上述的故事都是真實的,按照現代人的思維方式,不應該考究他們祖上積了多少功德,而是應該讚揚,他們如何發跡、他們付出了怎樣的努力?這些甚至有可能是他們的子孫考取功名之後,為他們的成功編造了父祖積德積善,報答在自己身上的藉口,因為當時的百姓對此都深信不疑。

我並不是否定其中的行善的行為,而是想強調那個行善的動機。出資修路修橋,是因為這是我的家鄉,我想為他的建設添磚加瓦;我欲使冤案昭雪,這是因為我是個正直之人,不忍看他人蒙冤受屈;我想要賑濟貧民,這是因為我看見他人的苦難。感同身受。

做善事,並不是為了求善果而行善,並非為了使子孫飛黃騰達而加倍行善。

天也,其中每個故事之後,都有「顯官」「登第」之語,謝其鼓勵人向善,但深感其並未教會人發善的本心。

並從種種跡象觀之,此書的受眾並不是有修養的高階知識分子,高階士人通過六藝的薰陶,是他們自內而外的產生行善的品德,而非呼告、強調、擺例子、舉事實。

但其中很多句子都可謂字字珠璣,我也深為自己易怒感到羞愧,我也十分受用,此處強調的只是其缺漏,請勿斷章取義,以偏概全。

9樓:敬亭山客

功利才有穿透力,才有感染力。畢竟如果你讓乙個飯都吃不飽的人,關心他人,未免有些困難?學佛怎麼有感染力,覺悟高自然好。但是能解決實際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10樓:王曰善

結緣:我本出身貧賤低微,父母離散、家境貧寒,導致性格狹隘自私,偏激亦自卑,生活整日陷入矛盾苦惱之中。14年機緣巧合先後兩人向我推薦此書,才與之結緣。

第一次讀就淚流滿面「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感悟:讀了這本書我的收貨是,我不知道什麼樣的性格能成功,我只知道我原有的性格絕對不會成功!這是向外而求,即使得到也自身德不配位必有殃禍。

「偽善」:

至於你們爭論的「有心行善」是偽善,我的觀點是:佛陀說過'先以欲牽之,後令入佛智',那些糾結「有心行善」是偽善的人,我敢保證你肯定沒有堅持行善,我可以給你保證你放生求財求官,但凡當物命是你親手放生,在那條小魚從手裡滑走的時候,你的心裡總會剎那間清靜,千真萬確!真實不虛!

11樓:天樞

說說自己的看法,

行善事,有心為之亦可得福報

做惡事,無心為之亦不可放過

正如太上感應篇的開篇: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12樓:幸福快樂

行善不分刻意無意,何為善?但凡心動一念,利人即為善,利己則為惡。

《了凡四訓》第三章積善之方裡包含的學問深的很,非朝夕所能領悟,我們一般人往往缺乏行善的智慧型和對善行的認識,行善不得其法,是得不到想要的結果的。

只改過之法一節,就足夠我們學習體會,實踐積累很久的了,過失習氣沒改掉,人就像有洞的杯子,行善積福如向杯中注水,而過失就是那個漏洞,積累的福氣又會從中逐漸漏掉了。

13樓:丹瞬

"切眾生輪轉五道經百千劫。於多生中互為父母。以互為父母故。

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恩故。

猶如現在父母之恩等無差別。如是昔恩猶未能報。或因妄業生諸違順。

以執著故反為其怨。何以故。無明復障宿住智明。

不了前生曾為父母。所可報恩互為饒益。無饒益者名為不孝。

以是因緣諸眾生類。於一切時亦有大恩。實為難報。如是之事名眾生恩。

國王恩者。福德最勝雖生人間得自在故。三十三天諸天子等。

恆與其力常護持故。於其國界山河大地。盡大海際屬於國王。

一人福德勝過一切眾生福故。是大聖王以正法化。能使眾生悉皆安樂。

譬如世間一切堂殿柱為根本。人民豐樂王為根本。依王有故。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全文完整版)

從《心地觀經》可以看出,做善事是順應規則,好比遵守交通規則,對大家都好;做惡是故意逆行。這樣根本不是功利的問題,而是清楚規則的自然行為。

讀了了不起的蓋茨比,他為什麼了不起?

有愛的小老頭 他揚帆起航,逆流而上,然而水流湍急,不停地把他推往過去。即使知道了幻滅將至,卻仍然追求著那璀璨光芒。蓋茨比是這種悲劇中崇高感的化身,不可謂不偉大。 長歌暖浮生 哈哈哈,我一直以為只有我自己的文學素養太低與大家格格不入。我大學裡有門專業課是美國文學史,現在依稀記得老師講過這個書反映了美國...

吳亦凡最近為什麼總被黑?

Bing 有句話說的好,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流言都不攻自破。吳亦凡紅透半邊天,不被任何人黑是不可能的,但說自身唱功,你要和好聲音導師比那是肯定有距離的。可是我們要想想,多少人實力比吳亦凡強,但是他們的影響力能有吳亦凡那麼大嗎?黑趴真正走進公眾,不再侷限underground,吳亦凡的努力是不可忽視...

最近迷上看書,想著看書提公升下自己,但是讀了幾本書感覺腦袋空空,和沒讀一樣,怎麼辦?

二哥是只貓 寫完這個回答就睡啦。除了工具書之外,很少有其他形式的書籍可以在短時間內對乙個人產生大的提公升。你今天看了一本書,也許四年後才對你有影響,也許十年後才對你有影響,也許一輩子對你都沒有影響。書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露痕跡的。說不定什麼時候你突然感受到了幾年前讀過的書的深意和內涵,當時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