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量化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

時間 2021-05-06 14:07:08

1樓:阿萊

很難。舉個不那麼恰當的例子,運動場上的裁判員即便不曾是一流的運動員,起碼對這項運動有著較為深刻的了解,類似的,要想評判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對這項研究的前景、難度等應該具備較深的理解。拋開科研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意想不到但影響深遠的結果不談,現代科學已經進入到紛繁的、細分的領域,某些領域裡科研大牛的研究,能夠理解的人可能並不多,同行評議未必客觀準確,怎麼辦,需要時間去修正這個評價。

2樓:學術審醜打垮一切

佩服佩服啊,量化管理不知道是哪個農村大寨合作社的純文盲超級天才想出來的,這個我看比大躍進,三年超英,五年超美日,還要先進,因為量化後一切才明確,你種了幾畝地收了幾斤稻,它煉了幾斤鐵,我薅了幾斤社會主義羊毛。

天才,日本的豐田公司這夠傳統企業了吧,創新能力也很強,專利特多,它們就應該實施量化,每年誰弄了幾個新專利,生產線上呆了幾小時,部門生產了幾台車,我看幾年以後,公司沒幾年就被我們的一氣收購了

我就懷疑一件事,三千年的農民拍腦袋都能想出來的方案,我們的官僚機構就不能再先進到二千五百年前,人家三國的重要人才,咋量化啊,徐庶進曹營不發一言,照樣當祖宗供著,等著他起大作用

如此落後的超級愚昧管理方式,正是官僚極權的效果,他根本性的不符合任何國家發展,任何民族的意願,也根本性的不符合任何領域的規律,這是在毀滅民族的發展。

全體公民必須堅決徹底抵制官僚子女的超級荒唐愚蠢的作為,要是在三國時代,一天也混不下去吧

3樓:

做不到啊,反過來想,如果能做到,說明你就能提前知道好的科學和創新是什麼,那麼你都已經知道了,科學還要探索什麼呢?

很多任務作即使是同行也無法評判,只有大佬可能知道你研究的價值。

對科研人員,如何有效整理文獻資料?

Excel Brain excel brain 本專欄總目錄 知識地圖 對資料的積累不是松鼠式的收集,也不是黑瞎子掰玉公尺掰乙個,丟乙個,而是要理解成為自己的骨肉,然後日記月累。具體參照專欄文章 如果檢視中文的文獻多,個人感覺中國知網的那個elearning就很好用了,文獻儲存很有條理,還可以記筆記...

relaxation在科研人員眼中的含義?

自問自答吧。relaxation意鬆弛。在優化中最常見的乙個問題就是能量最小化 誤差最小化。用來解釋能量最小化問題的最形象的模型當屬彈簧 質量模型。假設已經知道彈簧的剛度係數,也固定了質量的初始位置,問鬆開質量後,質量分別位於什麼位置系統的整體能量是最低的?要知道這個答案,最簡單的操作就是鬆開對質量...

如何看待科研人員容易脫髮的社會印象?

愛笑的潘潘啊 科研人員確實因為壓力大,容易造成精神性脫髮。但是科研人員脫髮不是因為頭髮影響大腦散熱.要分不同種情況。經常被大家談論津津樂道的蒲朗克,看他這禿頂情況,頂部已經沒有頭髮了,明顯是雄性激素脫髮!雄禿!正常的科研人員頂多是髮際線高,禿的可沒這麼厲害,譬如 薛丁格和愛因斯坦 袁隆平袁隆平八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