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是不是會吃虧?

時間 2021-05-31 22:07:26

1樓:耿家新

據我所知,不按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才會吃虧。關鍵在於吃虧了自己能不能知道的問題。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錢,卻自以為賺了,你說他吃虧了沒有?

2樓:「已登出」

王陽明可以解答,等你達到他理想中的境界,到時候就能天人合一,自己所作所為都符合天道。有些事情王先生暫時看上去是吃虧了,最後他都是大贏家。而躬行聖人的教誨,就是途徑。

不過要「精一」,「知行合一」

3樓:張易傑

老子教導我們知足常樂,不要過分的貪求。

對於智慧型的追求也一樣,適可而止就好。

太過還不如不及呢。

孔子說: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老子說:以知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天下有幾人能懂?

而且即便是聖人亦有煩惱。因為人不能兩全。

每個人都在做選擇,聖人亦不例外。

老子講: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又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聖人選擇百姓,就無法顧及家庭。選擇家庭就無法顧及老百姓。

人一生總是很艱難的。

而且你有些偏執,想的多做的少。其實這不是中庸之道。

如果想太多,就去做、去篤行。行比知要難百倍。

當行的多了,可以接著學。

即行有餘力,則學文。

一學一行,文武之道,兩者都不可偏廢。

4樓:枯藤老樹

題主如果感到按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很吃虧,恕我直言,你離聖人還很遠。你看孔子是聖人吧?他收的三千學生之前可都是良莠不齊的。

像子路,一開始根本就是個流氓地痞,看到孔子可能還想殺了孔子呢。如果孔子感到與子路在一起很吃虧,還會有以後的儒者子路麼?

真要做聖人,那就多讀讀聖賢書,看看人家聖人是如何做人的。如果做不到,又何必勉強自己,那就做乙個堂堂正正的人好了。就像你自己說的「我堂堂正正做人為何要躲著他們走?」。

5樓:曳尾泥塗

假如有10000個人讀經典。

1、只是理論上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和自己入心了當回事了,並不一樣。

9000人停留在理論上的感悟層面,然後開始了好為人師的生涯,要麼急著教化別人,要麼與人爭辯不休。

2、心裡當回事了,這是更進一步,會開始對自己內心有所調整。

但可惜的是,剩下的1000人,又有900人滿足於此了。

第一二,留住了讀經典的絕大多數人。

3、把感悟和內心的調整,用來改變自己的言行。

他們的生活開始改變,內心順暢,處事圓融。90個人停留在這裡了。

4、還剩下10個人。

該狀態略。他們看見聖人的足跡了。

5、還剩下1個人。看到了聖人的身影。

你提到說:「感覺和不讀聖賢書的人在一起很吃虧」。

我們來澄清下:

1、不讀聖賢書的人,是什麼狀態?

2、他們持有怎樣的標準?

3、你覺得,讀過聖賢書了,於是和他們有不同了?

4、他們具體做了什麼,讓你覺得吃虧?

5、你又因為內心的什麼,覺得自己吃虧了?

6、再問,這個時候的你,和他們有什麼不同?

7、虧與不虧,是以什麼標準來衡量的?這個標準,和聖賢書是否一致?

8、讀聖賢書,是為了自己有資格去評判別人嗎?

9、讀聖賢書,是為了讓別人順應你嗎?

10、讀聖賢書,是為了讓自己產生優越感嗎?

11、讀聖賢書,是為了讓自己學一堆大道理嗎?

12、讀聖賢書,是為了在意別人的評價嗎?

13、你是為了什麼去讀聖賢書的?你的需求和聖賢書的教誨,是否一致?

14、讀了聖賢書,怎樣做,才能讓自己不吃虧,又讓別人認同和接受你?

知乎的標準是不是在培養聖人?

張帥氣 我喜歡那些對待自己要求嚴格。對待世界的妥協方式和不屈的鬥爭。然後去作為榜樣給我們的例子。我在這裡看到了很多人。也看到了我需要學習的地方。而或許有些人。他們對待別人嚴格。對待別人世界和生活各種要求。卻對自己找各種藉口放縱。樓主。我和你一樣不喜歡 公尺調炫楓 標準嚴格並不是壞事。壞事的是對別人的...

按自己的方式生活是不是自私?

冰塊 自私?我認為這是人的本性。如果父母以自私指責你,要你按照他們的安排生活,那本身父母才是最大的自私。人與人之間,最好的狀態就是尊重對方的選擇,只要這個選擇不傷害任何人。只不過大部分人不懂得這個道理,覺得只要和自己觀點不一樣的就一定是對方錯了,這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尤其是父母那代人的成長環境,歷史環...

總是吃男友妹妹的醋 是不是自己有點問題?

森鬱與鳶 我相信你在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是不覺得自己有問題的確實啊,妹妹是乙個什麼存在呢 乙個和自己男朋友關係親密的女生不會吃醋很正常,會吃醋更正常了 拋開這個妹妹的身份,單純有這樣乙個女生在你男朋友旁邊,你男朋友也真心對她好,不吃醋才有 現在覺得有問題,也是因為你知道她只是他的妹妹,理智抑制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