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春秋筆法」和「秉筆直書」?這兩種做法是否都可以視為「為表達政見而歪曲歷史記錄」的行為?

時間 2021-05-31 02:32:27

1樓:瘋狂紳士

對於春秋筆法,第一部「歷史學」著作《史通》的作者唐代劉知幾的答案是否定的。

他認為歷史寫作和編纂中的這種「美惡」的價值傾向,會影響記錄的忠實。

「美者因其美而美之,雖有其惡,不加毀也;惡者因其惡而惡之,雖有其美,不加譽也」;

「魯史之有《春秋》也,外為賢者,內為本國,事靡洪纖,動皆隱諱」。 近代梁啟超在其《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對「春秋筆法」批判甚力: 「《春秋》果為史者,則豈惟王安石所譏斷爛朝報,恐其穢乃不減魏收矣。

也有人有不同的觀點,認為春秋筆法是一種文學修煉,比直言不諱來得妙,比指桑罵槐來得雅,比長篇大論來得巧。

因為那時還沒有民本思想,說實話,說大老實話容易掉腦袋。不顯山水,妙在含糊,方見作乎,或旁敲側擊,或含義模糊,或閃爍其詞,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從旁烘托,或虛掩偽飾,或上下暗示,總之不露本意。當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則往往從輕從寬,或隱隱約約,未見廬山真面目,或撲粉塗脂,頓使惡語變美言。

秉筆直書,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字面上的意思,有一說一,敢於記載惡行;二者不會因為好噁的選擇性的記載,而是有什麼說什麼,進行事實記載。

但是這樣是要冒著掉腦袋的危險的。

董狐是春秋晉國太史(史官),這個人足以讓後世史官無言以對。

晉靈公(前624年―前607年)殘害臣民,荒淫無道,當時執政大臣趙盾,多次勸告不果,晉靈公反而變本加厲。於是,趙盾先後兩次派人刺殺晉靈公,但都沒有成功。趙盾被逼無奈,只好出逃。

但逃到晉國邊境時,聽說晉靈公被堂弟趙穿殺死,就又返回晉國執政。

對於這一段歷史,董狐記載的很直接:「趙盾弒其君」!趙盾不高興了,說這是趙穿所殺,跟我沒關係。

董狐直言:「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就是說,你是執政大臣,逃亡又沒有出境,回來後又沒有討逆,這個罪行就該你來承擔。

齊太史四兄弟更是讓人震撼的史官!

西元前548年,齊莊公與大臣崔杼之妻通姦,不僅多次跑到崔杼家裡,而且還把崔杼的冠賞給別人。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崔杼就想弄死齊莊公,多次策劃沒能成功。有一天,莊公來到崔杼家中瀟灑,結果被崔杼抓住。

先是莊公求和,被崔杼拒絕;莊公請求盟誓定約,也被拒絕;莊公再求到宗廟自殺,還被拒絕。最終,崔杼殺了莊公。

對於這一段歷史,齊太史秉筆直書如實記載。顯然,崔杼勃然大怒,就殺了太史。隨後,太史二個弟弟還是如實記載,又被崔杼殺了。

崔杼對太史第三個弟弟說:「汝三兄皆亡,汝若想活命,則書國君暴病而薨,何如?」得到的回覆是:

以據事直書是史官的職責,失職求生,不如去死!

最終,崔杼也被史官們的硬骨頭給震撼了,無奈之下只能睜乙隻眼閉乙隻眼,任由他們秉筆直書了。太史四弟出來之後,正好遇到南史氏執簡而來。原來,南史氏以為他又被殺了,準備哪怕被崔杼殺頭,也要繼續據實而寫。

說起完顏構,由於他是皇帝,當時的人不好黑他。所以畫家就用春秋筆法黑他。看到下面的圖就知道了。

比如上面這種,完顏構沒有鬍子,賊眉鼠眼的。就是對映他是生理上的太監,心理上的太監,沒種!!!

2樓:

說來說去,董狐未必是錯,趙穿是趙盾的弟弟,久受趙盾提拔,殺了靈公後又請趙盾回來執政-----趙盾把握政權數十年,要說趙盾不知,這說得過去嘛?

趙盾本人不承認這不奇怪,董狐不相信趙盾說的也不奇怪。

孔子為什麼要曲筆?孔子周遊列國為啥,不就為找個打工機會麼,太直了把老闆得罪光了還怎麼打工。

3樓:鐘覺

正對所謂的「董狐直筆」很是疑惑,這怎麼會是直筆呢?我不懂歷史研究,但用證據說話應該是普世的,這是很簡單的乙個事實判斷,不要扯別的。我覺得如果這是現代的案件,這能夠判趙盾殺人?

現在很多人就喜歡玩董狐這種伎倆,不講邏輯證據,憑主觀判斷定論,還自詡自己想得深遠。

4樓:

1,人寫的東西要不帶有人的主觀想法,難。

2,任何史書必寫的是一面之詞,否則這個就不是人寫的史書了。

3,董狐之所以被後世推崇。是當時的意識形態造成的,而非董狐個人之過。(誰讓老董麼有考過政經馬列毛鄧呢)

如何看待「春秋筆法」和「秉筆直書」?這兩種做法是否都可以視為「為表達政見而歪曲歷史記錄」的行為?

春秋筆法和秉筆直書都是迫於歷史環境,前乙個是迫於政治環境,後乙個是迫於歷史環境。

我覺得不應該單純的視為「為表達政見而歪曲歷史記錄」

這兩者都沒有主觀上認為自己是在歪曲歷史。

5樓:惠之

《春秋》是經而非史,必尊以經而後讀之。為穀梁傳作集解的范寧這樣講:「一字之褒,寵逾華袞之贈。

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德之所助,雖賤必申。義之所抑,雖貴必屈。

故附勢匿非者無所逃其罪,潛德獨運者無所隱其名,信不易之巨集軌,百王之通典也。」左傳裡也有「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修之?」這樣的評價。

「微而顯」說的是「微言大義」,「志而晦」說的是「春秋筆法」。什麼叫「志而晦」呢?有這樣一種解釋:

《春秋》乃是以政治的理想為歸趨,但隨史實之曲折而見,故謂之「志而晦」。

總之,談「春秋筆法」,不能離了經學的範疇。既然站在經學的角度,春秋筆法就不是對歷史事實的歪曲,而是對歷史紀錄所不能及之處的闡發;春秋筆法也不是某一種政見的表達,而是對政治本身的表達。換言之,對何為道統的表達。

才疏學淺手機碼字,還請就教於方家。

6樓:

應該說的確是一種歪曲。

不過一方面,誰能保證絕對不被歪曲呢?

即使史官完全按照所見所聞去寫,也不能保證真相。

晉中國人寫秦國歷史的時候,肯定難以客觀。

另一方面,某些為尊者諱的東西,一旦成了規矩,就不再那麼具備諱的作用了。

皇帝戰敗出逃,說是巡狩,行了,懂術語的人以後看到皇帝巡狩,都知道是兵敗出逃了。

所以要說歪曲,因此而造成的效果也很有限。

但是,畢竟還是有影響,例如正常的巡狩也會被誤解了。

另外,在古時候,生存危機深重,史書惜字如金,很多事情只能巨集觀把握。

但是,對於現代人而言,微觀上的東西可能更重要。

像某答案說的,不必管是司馬昭帶人過去把皇帝砍了的,還是皇帝自己衝動出來找死的,是上吊自殺,或者閃電雷劈,都不影響問題的實質,實質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曹魏的天下已經被司馬家所控制,就是是司馬昭殺死了他的君主。即便司馬昭後來「討賊」了,把動手的成濟兄弟給族滅了,有什麼意義呢?

不可否認的是,還是有意義的。某些事情,親自做和指使人做和放任人做和順勢而為摘果子,還是很有區別的。

7樓:王吃蔥

沒有,正好相反,「春秋筆法」式的「秉筆直書」,也是甚至更是」真相「。

正確地記錄歷史,或者描述一件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把整個細節說清楚,另外一種是總結這件事的實質。第一種是現代的歷史學幹的事,第二種就是春秋筆法。春秋數萬字流傳至今,微言大義,記錄了二百四十多年歷史中的重大事件及作者的評價,當時的各國檔案,如今安在哉,歷朝歷代的檔案汗牛充棟,流傳至今的有多少,又有多少人會去翻閱?

事實是無論多詳細的記錄都不能保證」真實「,稍微隱藏或遺漏一些細節,就是永遠解不開的謎。所以需要由史官(而不是記錄員),根據切身經歷的所有事實,提取出事實的本質。

舉第乙個例子,如果給你一句話概括晉獻公假途伐虢,你怎麼說,要想把事實說完備了,就得左傳那一大段,而春秋一句,就直指事情的本質。稍微有點當時的常識,你就能感受到這句話的意義所在,虞國不是跟虢國挨著的小國嘛,怎麼幫著晉國打虢國啊,能有你的好嗎。至於形式上是借道,還是出兵,出了多大的力,重要嗎?

春秋裡經常有齊人怎麼著,衛人怎麼著,難道作者不知道具體是誰幹的嗎?幹嘛不直接說是誰?因為是誰不重要,哪個人都一樣,是集體的意志。

如果要強調是某個個體的意志的時候,才需要強調具體是誰幹的,這時候又不必管是誰具體動手的了。

比如後乙個例子,如果沒有連篇累牘的資料解釋當時事情的前因後果,而用一句話概括,無疑就是趙盾弒其君,太明顯了,君王要殺你,你跑了,君王就意外被人殺了,回來你又不處理這個人,明顯是你指使的呀,你是最大受益人呀,至於誰是真正動手的人,重要嗎?甚至像左傳那樣把來龍去脈解釋清楚都變得轉移注意力,稀釋問題的本質。

所以後世魏高貴鄉公事,如果讓春秋史官寫,一句話,「司馬昭弒其君」。不必管是司馬昭帶人過去把皇帝砍了的,還是皇帝自己衝動出來找死的,是「上吊自殺,或者它遭到了閃電雷劈」,都不影響問題的實質,實質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曹魏的天下已經被司馬家所控制,就是是司馬昭殺死了他的君主。

即便司馬昭後來「討賊」了,把動手的成濟兄弟給族滅了,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春秋筆法,是一種抽象凝練的歷史記錄法,並不是歪曲歷史。

此外,孔子作春秋,雖然使」亂臣賊子懼「,但這並不是孔子的初衷。孔子集一生的智慧型寫這麼幾萬字,只是為了批判亂臣賊子,也太殺雞牛刀了。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一樣,孔子就是在寫一本通鑑,用事實講道理,什麼樣的因就有什麼樣的果,福禍皆有由來,讓大家更理性,避免禍患。

春秋的褒貶也是純客觀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有各自的權利和義務,誰犯了規,造成了悲劇,孔子都會給他凸顯出來。」亂臣賊子「,和『亂君賊父」在孔子眼裡是一樣的。

竊以為司馬遷這段話,才是春秋的要旨:

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萬物之散居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

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戝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

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

夫不通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

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

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如何模仿春秋筆法

務虛 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 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一眼看過去都是好話,其實你看這個若加之。也就是你曹丕啥啥都好,就是啊如果能大度點,大度點,大度點,別小心眼。那你可不是個好皇帝麼。像歐陽修推崇春秋筆法,講究微言大義。其實不用看...

記一次教科書式的春秋筆法

Claire 德蒙福特在讀來談談我在對德蒙的看法 當時我在林肯 德蒙 西英格蘭 赫爾這四個學校裡糾結了很久,從地理位置 生活水平 學習體驗 學位結果這幾個方面的綜合考量下選擇了德蒙福特。地理位置 德蒙福特處在萊斯特的市中心,當時從希思羅機場下飛機2小時就到了宿舍,離倫敦算很近了,周邊有很多城市週末旅...

金庸對郭芙是不是明貶暗褒,春秋筆法?

對郭芙沒看法,對某些芙粉的製杖確實很想笑,看來金庸特討厭金書第一美香香公主了,哈哈。其實某些芙粉被人們看不起不是因為喜歡郭芙,而是因為那股製杖的蠢味而已。為了吹牛,什麼製杖話都敢說,太好笑了。 冰熊 郭芙的形象就是作者對現實階級固化被打破的一種反應,郭芙是所有敗家子的縮影,郭靖武功高 郭芙武功差 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