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能設計成冬暖夏涼嗎?

時間 2021-05-31 01:59:56

1樓:許平

許平:生態節能的自建房該怎麼設計?

一、外牆夾芯保溫

二、防潮

三、天井小氣候

四、地埋管新風

五、悶頂層通風及地面保溫

屋面結構採用300*400瓷瓦,25mm*50mm的杉木緣子,25mm30mm的杉木掛瓦條,檁條採用梢部直徑大於100mm的杉木間距400mm橫向搭設,檁條之間採用50~80mm厚的玻璃棉或岩棉填充,保溫棉採用木條固定,外部用石膏板裝飾,瓷瓦通過椽子與保溫棉之間形成25mm高的空氣夾層,在高溫下,夾層會產生熱氣,利用熱空氣往上跑的特性,瓦與保溫層之間的空氣會加速由下往屋脊流動,脊瓦與主瓦之間有空隙,將瓦下的熱氣不斷排出,降低保溫層表面的溫度,悶頂層最低處1公尺高,在南向外牆與北向外牆對稱設定8個300*800的斷橋中空玻璃窗,夏秋季開啟,南北對流,將悶頂層內的高溫空氣排出,降低二層室內溫度。冬春季節常閉,增加悶頂層的保溫,提高二層室內溫度。在二層三個臥室的天棚下鋪設20mmXPS阻燃聚苯板,面層採用石膏板裝飾。

一層兩個臥室及客廳與堂屋天棚也鋪設20mmXPS阻燃聚苯板,面層採用石膏板裝飾。一層、二層的採暖房間基本上是分時的,利用天棚聚苯板保溫,提高採暖效率。

六、外遮陽

七、冷巷

八、門窗合理設定通風

九、冬季保溫採暖

十、空氣能、太陽能利用

一、噴淋降溫

二、土窖

2樓:知而行之

當然可以。

如何設計,就要從「冬暖夏涼」,或者「舒適的室內環境」這個目的出發,考慮可以調動的資源和手段。也就需要先弄清影響室內環境的因素。建築的核心功能是提供乙個穩定的內部環境。

如果把建築理解成乙個小盒子,牆、門窗、屋頂、地面就是盒子的外殼,在建築上,通常稱這個外殼為圍護結構。圍護結構把建築隔成一內一外,內部空間環境變化既受內部因素影響,也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因此,設計的核心就是搞清楚內、外部因素,讓它們最大化為我所用。

其中:外部環境包括大小兩個方面,大的環境指建築所在地區的氣象、水文等特徵,它們直接影響著建築外部的溫濕度、太陽輻照等。小的指周邊的微氣候,風、光、熱、聲。

內部環境主要包括室內人員和裝置。

3樓:通心菜

———節能一直是建築關注的方向,在不考慮能源和材料的情況下,任何建築輕而易舉的能做到冬暖夏涼。但真正好的建築不是這樣。

西元前32年左右,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就已經在《建築十書》裡面寫的很清楚明白,如何利用自然環境給建築帶來便利,至今很多知識和觀點到現在依然受用。

例如古時建築師們是怎麼通過土被的健康和動物的身體來判斷城市的選址和坐向的,當然還有街道是怎麼引入自然風,形成回流,這些風和疾病又有何關係的。

很有趣。

4樓:王希

窯洞。黃土具有很好的隔熱、蓄熱功能。窯洞除小面積的洞口部位相對單薄外,其他各面全包裹在厚厚的土層中。厚實的土層所起的隔熱作用,使洞內溫度變化很小。

黃土高原乾旱地區,日溫差雖較大,但日溫波動對厚土層中窯洞影響甚微。這些給窯洞帶來了十分可貴的冬暖夏涼的熱環境。覆土窯覆蓋很厚的土層,同樣取得冬暖夏涼的溫度效應。

晉、陝地區的一些地面庭院建築,正房常常不建木構平房、樓房,而特地建造單層錮窯或窯上房,就是吸取了窯洞冬暖夏涼的優點。

參考文獻:

[1]李崢, 裴蕾. 中國傳統建築中的「土」文化——窯洞建築[J].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 2000(3).

用什麼建築材料建房子最冬暖夏涼?

安安小小姐姐 這個問題可以分兩部分來回答 第一部分,結構的合理性,一般影響冬暖夏涼即保溫隔熱的無非幾個因素,地基 牆面 門窗 屋頂,所以當你選擇了這個需求時,需要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考慮 第二部分,使用什麼材料保溫效果更好,在同樣厚度的情況下,基本的順序是氣凝膠 PU EPS or XPS 木材 磚 玻...

建築設計能轉行做室內設計嗎?

瀉藥了,我已經很久沒上知乎了,回答的有點遲,望諒解。實際上室內設計就是以建築作為依託物來展開設計的,實際上從一些從業情況看,建築專業學習的好的話,對空間的形成與把握要比藝體生來的敏銳,對下面的一些答案我有其他建議 設計不是軟體,也不是所謂的社會分工,設計是解決人類的需求問題。如果說建築滿足人們遮風避...

建築師除了會做建築設計外,還掌握哪些技能,能實現意想不到的飛躍,從經濟方面或者從情懷方面,達到新高度?

假裝活著的NemO 管理。個人認為,建築師應當放棄自身是技術人員的主流定位,即靠專業技術吃飯的人,而應當作為對建築從生到死整個過程的進行管理 組織 協調的人,即乙個管理崗位 在權力和資本認可的前提下,協調各個細分專業的,實現對於建築全生命週期的方向把控。否則就是被其他專業的人牽著鼻子走,或者胡亂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