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許多道理就在生活中,我們卻總是看書才恍然大悟。

時間 2021-05-30 22:53:44

1樓:梔子

看完題想到的就是「只緣身在此山中」。書就像觀音手中沾了淨水的柳枝點在你的額頭讓你醍醐灌頂,每個人的悟性不同,你又怎麼知道別人要看書才明白呢?

2樓:小小攝影師shutterbug

書籍和生活都是好的老師,只是這兩位導師的風格卻截然不同。一位是溫文儒雅的居士,而另一位則是死板的教士。於是就有了兩種可能,一是,第一位老師的話,始終聽不進去,經歷生活的洗禮,才漸漸懂得第一位老師的良苦用心。

另一種就是

3樓:盤象視界

有其事必有其理,有其理必有其事。知理而不知事是經歷不夠,知事而不知理是讀書不夠。書中的理是千萬人歸納總結經驗而得出的,千錘百鍊。

所以,常有恍然大悟的時候。古代人讀書,一般印刷的官行本,每行每列都是相同的。孩童時代起就整本囫圇吞下,背個滾瓜爛熟,不求甚解。

然後就去行萬里路,遇到同道中人,往往列出某書某列某句,行路往往是身體力行去印證書上的理。

4樓:網際網路女民工

萬有引力,圓周率,東西方哲學…從生活中悟出這些道理大概是天才,我們普通人能學懂人家發現的道理就足夠了。不過話說回來為什麼要重新發明輪子?

至於生活小道理神馬的因人而異,不同的人在各自的經驗裡都悟出了什麼東西講不講道理這都不好說。只能說隨意吧,你自已高興就好。

5樓:鐘金鳴

當我們置身生活中的時候就會「當局者迷」,而你看書的時候是「旁觀者清」的視角。生活中事無鉅細而又繁雜不堪往往會視而不見。看到書中的一段話才發現昨天我對愛人發脾氣原來是自己不夠怎麼怎麼樣。

6樓:W驟然

因為看書的時候是安靜的,看到書中所說你會安靜地想一想這個道理與自己的關係,同時書中對於乙個道理講的更容易讓你相信,就如:」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以前多為自己為身邊某些人的行為生氣後,安慰自己的話。看了書,會讓自己知道這句話更好用於,讓自己不要為這些人很難以理解的行為而感到生氣

7樓:任睿楚

你說反了!很多道理都在書中!為什麼我們在生活中才恍然大悟!書中說人性本惡!貪嗔痴各種慾望的驅使。為什麼我們才在生活中點滴的感觸?

8樓:蘇木

其實道理在生活中,處處都有。只是你沒碰到,當你碰到後那必然是你受到挫折,挫折讓你明白這個道理,甚至有點深刻,畢竟是你受到挫折之後才明白。

而看書則是讓你了解這個道理,明白了當你以後遇到時可以少走一些彎路,少吃一點教訓。

9樓:阿坤

沒有人是生而知之的,我們普通人都是在摔打磨練中成長。書中記載的道理,是前人的經驗總結。我們在紅塵中打滾,被生活所操練,其實就是在重複前人的身心歷程,待到我們經歷的多了夠了,猛然看到前人總結的道理,就會豁然開朗,感同身受。

聰明人都是以前人為師,行穩致遠;普通人是在生活中摔打操練,緩緩前行;還有少部分人既學不懂別人道理,也總結不出自己經驗教訓,一輩子懵懵懂懂。這個社會,絕頂聰明和絕對笨蛋都是少數人,絕大部分都應該是如你我一樣的普通人,都是在自身經歷和書本學習中,逐漸提高認識,慢慢度過一生吧。

10樓:雨言dy

從生活中發現經驗並總結成「道理」,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總結經驗的能力。

一部分人發現了,但沒有系統的總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看別人總結出的「道理」,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11樓:漫漫

這就是每個人的不同啊,智者善於發現、總結、歸納;尋常人總是習慣習以為常。有些事情不是不知道,就是不願去思考。想起一句話:世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12樓:一步一蹉跎

我和題主的想法恰恰相反。

很多道理是從書中知道的,但是沒有什麼體會,現實生活中經歷了相同的境遇以後才恍然大悟。

我現在始終覺得從外界知道很多道理很簡單,但是如果生活中沒有經歷過,很難對這些道理有深刻的理解。

比如生活平平淡淡是福,沒有經歷過很多坎坷的人對這句話很難有深刻的理解。

13樓:貓必須死

緯度問題,每獲得乙個緯度就獲得乙個看世界的角度,角度不一樣看待的問題就不一樣了。不如說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本書,都是自己過自己生活,自己翻自己得書查詢答案,而看書就相當於翻別人得書查詢答案。

14樓:武當山和尚王神父

這麼好的問題居然回答的人沒幾個人,知乎上釣魚的反智問題反而有幾千人回答。

其實這個問題要用哲學的觀點就很好回答了,這是普遍與特殊,一般與特別的問題。生活的道理屬於特殊性,書本的道理屬於普遍性。

二者的關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普遍性屬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場合可以互相轉化。

生活的道理很零散,書本是總結性的東西,就好像你看到彩虹不會想到光的色散一樣,可是當你學了光的色散再看彩虹,看小孩吹的氣泡上的顏色,甚至灑水車留下的彩色就知道這是一回事了。

你看見大橋和建築上的鋼結構一般都是三角形的你不知道怎麼回事,你學過數學就知道原來是三角形穩定。這個過程就是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在生活中就能把道理全想明白我只能說你可真是太聰明了。

而反過來特殊性也是檢驗一般性最簡單的方法,想要證明乙個東西是錯的只要舉個特殊的例子證明該觀點不正確就行了,比如我說樓房都是座北朝南的,你只要說有很多樓房是東西向的就能證明我的觀點不正確。

當我們在生活中明白乙個道理時往往這個道理很模糊,一般我們不太容易能清楚的描述他,而看書的時候書上對這個道理有乙個簡單而具體的描述,當書上的觀點和我們的看法能互相印證的時候我們就有恍然大悟的感覺了。以上。

15樓:夏槿涼安

我覺得可能是角度問題,一大段描述建築形制的文字看的雲裡霧裡,一張清晰明了的圖擺在面前也會讓我們有悟了的感覺。其中也包括了複雜與簡化的過程,一張圖能讓你懂,它可能是某個比較清晰的區域性,但是用文字去表述,為了盡可能還原影象的大觀,需要面面俱到,而這種比較泛和冗長的東西,需要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才能把影象去還原。之前玩過乙個遊戲,老師把完整的影象,分成20個小部分,每個同學拿到自己的部分,遊戲過程中大家不能交流,之後會有乙個個人發言時間,大家把自己影象的內容複述一遍,最後根據大家的發言,把整個故事拼湊出來。

在過程,我明顯能感受到,我無法理解那些經由他人描述出來的畫面,甚至也想不到能有什麼故事邏輯把他們串接在一起。

還有一種可能就如知識的錯覺裡說的那樣,我們誤以為懂的東西,實際在經過身體力行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只是一知半解。

16樓:Majesty Z

的確,道理都在生活中,但懂得這些個道理,還是得親自去感悟生活,你想想世上那麼多的道理,你要懂得大多數道理,就得經歷上成百上千種甚至更多的事情,畢竟「事理事理,身處其事,才能悟其理」這就好比小學文化牆上的那句名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誰能那麼在現在這種快節奏的生活中悠哉悠哉的為悟道而做上千萬種事,過百態的人生,倒不如看看書,把我自己短暫的從現實生活中剝離出來,沉浸在書的世界裡面,品品別人的人生,你可以懂得這般的生活幾層,懂得如何為人處事之道,得到不要空幻想著懂得了道理就可以在社會上高枕無憂。

好了就寫到這了,本來要跟你扯一扯後面的內容,但no time for me ,急著寫檔案,如果有需要,回信示意即可,白了

17樓:半條命

因為你沒有這個水平去總結。理論聯絡實際,實踐中出真理,就是這個道理。有時候很簡單的事情,要提公升到理論不是那麼簡單的。

但是用理論去對照實際的事情,馬上會覺得很符合!就是那麼簡單!

18樓:基因庫有個阿呆

不是專業,也想侃侃。

道理都在生活中,這句話沒有任何問題,不管是從實踐還是總結,都可以從生活中獲取到這種結論。

為什麼我看書之後才恍然大悟?

這個可能和很多人的習慣有關,例如太陽每天東昇西落,有人每天能夠在生活中看到,也有人早上起來從來都沒有看到過日出,只看到過日落,而又有的人根據前人的總結就得出了這個結論。

而有的人看到第一次之後,他並沒有做出總結,而是在讀書的時候看到了別人的總結。

最終恍然大悟,哦,太陽原來是東昇西落啊。

這可能是道理在生活中,而看書之後才恍然大悟的原因。

所以說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什麼?不管我們聽到了什麼,我們都可以信或者不相信,但是此時我們還是猶豫的,只有早上起床去看,晚上出門去守著,我們才能夠證實太陽東昇西落。

書本其實也就是前人的經驗總結,他是在告訴我們乙個道理,乙個從他的角度出發看到的道理。

反之亦然,我們只有去實踐才能夠證實他所說的道理,當然,也可以就此相信他。

可紙上得來終覺淺,方知此事要躬行。

為什麼?因為殘酷的生活道理,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被人接受的,例如父母的教誨、老師的忠告、前人的教訓、科普的反面教材,這都是在告訴我們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道理,可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恍然大悟,我們總是習慣性的聽了就聽了。

為什麼聽不進呢 ?因為實踐不夠,二十一二歲的人從頭到尾聽到的都是道理,實踐卻還是零,所以在一堆道理中,他會叛逆,會韌性,會明知故犯,直到撞得頭破血流,他可能也會發出感嘆:原來生活中的道理,我早已知曉,只是和時間沒有對上號,可能這就是成長的代價。

你在生活中琢磨出了什麼道理?

我有乙個自己瞎琢磨出來的理論,我自己覺得還挺有道理的。你們注意一下,姑且吧這個理論稱之為離散年齡趨中理論。在15歲到40歲這個區間內,所有人都潛意識吧異性的實際年齡往自己的年齡靠。舉個例子,如果我真實年齡是30歲,那麼問乙個20歲的姑娘,她大概率會回答25或26歲,若我問乙個40歲的阿姨,她大概率會...

為什麼聽了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朔暗鈞 無非是以下幾種原因 1雖然聽了許多道理,聽是聽了,但僅限於知道。2沒有真正了解道理背後的背後,沒有從道理身上提取出對自己有用的東西。3道理對於絕大數人來說不是必要的。例如 世間唯一不變的是變化的本身。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又有幾人能夠從這句話身上領悟出對其有用的東西。對普通大眾來說,生活中...

為什麼我們看透了很多東西,懂了很多道理,卻依舊做不好吶?

我越來越發現,很多道理,正確無比,但生活中卻根本不是那個樣子的。就比如說,職業無高低貴賤,這句話很正確,但實際上在人心裡,職業就是有高低貴賤。過得好一聲是什麼樣的,不同人有不同的標準。比如說,有的人秋招拿了很多offer,為選擇哪個而發愁,而有的人卻為沒有offer發愁。即使你明白了很多道理,但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