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北漂,古時候有長漂(長安) 金漂(金陵)等嗎?他們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時間 2021-05-10 23:19:10

1樓:寰行中國

說起「長漂」,幾周前@寰行中國

效仿著舊時的「長漂客」進出了一次西安。不妨看看當時的「長漂客」之一——鄭子寧的寰行體驗吧:

我們的行程一直朝向西南,最終目的是古都西安。

運城池神廟,鹽池所產鹽是晉西南重要的商貿品

由晉西南進入西安的通道,在中國定都西安時一直是極其重要的交通路線。尤其在唐朝,作為唐朝發家之地晉陽(太原)和首都長安之間的通道,一路車馬輻輳摩肩擦踵,路上跨河所修古橋數量眾多,一千多年前,中中國人的祖先就是這樣跨越一座座橋梁,完成他們的使命,也築起了各地之間的交流之橋。

蒲津橋鐵牛遺址,蒲津橋為跨越黃河的浮橋,鐵牛起到地錨的作用

然而在千餘年後的今天,交通路線的變化讓這條路線失去了往日的繁忙。今天的中國橋是連線北上廣深的空中飛橋,是各地的高鐵橋,由晉西南入陝的通道甚至高速公路都沒有完全修通,還需走一段位於兩省邊界的普通公路過黃河。

通過黃河後,進入關中東出最主要的通道。在華山和渭河夾峙間,平坦的關中平原向西延伸,車隊也一路向西接近西安。

西嶽華山,關中盆地四周地勢險要,向外交通路線高度集中

我一直在等待車隊通過西安城東的灞河。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灞橋是長安向東過灞河的必經之路。長安客們跨過灞橋後,進入長安城的通化門或春明門。就如今天全中國懷揣夢想的年輕人湧向北京、上海一樣,春明門當年也聚集著懷揣夢想的外鄉人。

而長安人離開長安東出時,也要在橋上與送別親友拜別。迎來送往,多至灞橋,灞橋乃有銷魂橋的別名。

然而當車隊通過灞河時,幾乎沒有人注意到它。在平緩的高速公路上,昂科威只用了幾秒就通過了灞河,我甚至來不及找到老灞橋的遺址就進入了西安城的範圍。

雖說如此入城比起古人灞橋相迎著實缺乏了一點儀式感。但我想,對於千千萬萬的西安市民來說,這樣的中國橋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2樓:偉大復興

宋朝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已經有相當的水平,政治也基本實現了君主立憲制。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作品,經常讓我想起宋朝。宋朝皇帝管的事越來越少,都是歐陽修,范仲淹,蘇軾,司馬光,岳飛,秦檜等大臣在主導國政。

如果不被金,元所滅,中國可能早就實現現代化了。

宋朝不限制人口流動,不打壓商業,不限制城市規模,大量人口湧向開封,洛陽,杭州,成都等城市並催生了乙個巨大的市民階級。宋代的文學歷史作品,有強烈的平民精神和市井風味。關於宋朝城市生活,可參考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等書。

3樓:四條A

說個金陵飄的,永嘉之亂後,琅琊王氏,陳郡謝氏族人從北方遷到金陵。人家一開始本來在北方只算二流氏族,到了金陵之後大家都知道了。

4樓:

用這首歌來回答太貼切了。。

文案/作詞:Finale

作曲/原唱:河圖

/*我乙個人走過千萬里,從沒覺得孤獨。

開始覺得孤獨,那是到長安之後的事了。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座長安城。

我花了一輩子,才弄清楚自己其實從沒到過那裡。*/村頭古樹下青草葉上露水未凝幹

晨霧裡渡船唱著歌謠撐過小河灣

我枕著手臂躺在屋頂想了一整晚

瓦下廳堂中誰又說起紙上的長安

橋面像結霜鞋底冰涼踏過青石板

擦肩的姑娘眉眼彎彎笑的多恬淡

我揹著行囊坐上渡船扶舷回頭看

村落輪廓裡炊煙漸次公升起又飄散

我忽然開始瘋狂想念故事裡的長安

我日夜兼程跋山涉水山水路漫漫

這一路走來千里萬里看花開過幾轉

春夏秋冬風依次撫過我發端

我路過小鎮夜涼如水天邊月正彎

路過了江南看到書生睡在楊柳岸

我路過長街熙熙攘攘叫賣都婉轉

路過了洛陽看到小姐畫樓繡牡丹

我漸漸開始每晚夢到故事裡的長安

長安城有人歌詩三百歌盡了悲歡

抵達的時候Sunny正好聽風吹的暖軟

可我為什麼忽然失措在長安

這重重樓閣浩浩殿堂都不是我想象

我心中曾有畫卷一幅畫著它模樣

長安城忽然開始下雨溼了繁華滄桑

慌張人潮裡我遺忘了來時的方向

那年轉身離去

水聲遠了河岸

村落是否依然

千萬裡外我悵然回看

5樓:zhen-liang

必須是某種貴族家庭,不是部曲奴隸,只要是都城一切地方長官全部在都城呆過,曹操殺董卓乙個地方官去洛陽看見曹操,無法隱瞞身份

6樓:蘇格蘭折耳根

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但凡是漂,父母在不遠遊的古時,又何來快活?

7樓:張世傑

我知道漢末乃至前三國時期,潁川一帶受陳寔、李膺、荀淑等人的影響,因為以上幾人是當時極度有名的名士,很多人爭相前來拜訪,造成了潁川的發展,潁川在河南境內,而當時的首都也在河南,相距不遠(洛陽,許昌 ),就更有許多人來拜訪了。比如初中課文有一篇世說新語裡孔融拜訪李膺的文章——小時了了。孔融可是山東人。

所以~~~我們可以成為潁漂吧,

8樓:平疇交遠風WBH

無論哪朝哪代首都永遠是國家資源優勢最突出的。以唐為例,由於皇族王室府中有大量門客,科舉又吸引了大批知識分子赴京,於是全國文化就集中在這裡,樓上的白居不易的典故正是如此,有志文藝青年赴京尋夢

9樓:王自健

唐朝時候的長安大概和今天的紐約感覺差不多吧,全世界中心。所以不光北漂多,甚至很多外中國人,比如阿拉伯人當時叫色目,黑人當時叫崑崙人等等。ps李白就是色目人。

10樓:張宇霖

李白啊,千里迢迢從碎葉城來到長安,還有上面說過的白居易等。PS:現在想下每次的科舉考試是不是有點現在民工潮的感覺······雖然是高素質民工

11樓:xincubus

平明跨驢出,未知適誰門。權門多噂 ,且復尋諸孫。

諸孫貧無事,宅舍如荒村。堂前自生竹,堂後自生萱。

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淘公尺少汲水,汲多井水渾。

刈葵莫放手,放手傷葵根。阿翁懶惰久,覺兒行步奔。

所來為宗族,亦不為盤飧。小人利口實,薄俗難可論。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杜甫【示從孫濟】

杜甫長安漂呆了十年,大宰相李林甫搞了個「野無遺賢」的口號,杜甫科舉不順,窮到只能找侄子輩蹭飯吃,還被後輩嫌棄,淘公尺摘菜都是草草應付了事,就是這樣,杜甫還死要面子「阿翁懶惰久,覺兒行步奔。所來為宗族,亦不為盤飧」(我只是太懶了,不是為了吃飯特意來的).杜甫可能是漂的最差的一位詩人了。

12樓:湯川超

唐朝有「終南捷徑」的說法,類似今天的北漂。

《新唐書·盧藏用傳》記載:盧藏用想入朝作官,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藉此得到很大的名聲,終於達到了作官的目的。

自此以後,唐朝許多人都效仿盧藏,隱居在京城附近的終南山上。

李白就是其中之一,一直四十二歲時,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異常興奮,寫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的名句

13樓:

高階一些的:

樂天初舉,名未振,以歌詩投顧況,況戲之曰:「長安物貴,居大不易。」及讀至《原上草》,雲: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難?

老夫前言戲之耳!」

低端的:

駱駝祥子應該也算北漂吧~~~

古時候有地域歧視嗎?

不僅有,而且足夠寫一本書了。皇帝君士坦丁七世還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情 乙個毒蛇咬了一口卡帕多西亞人 在品嚐他那骯髒的血之後死掉了 5 受到地域黑傷害的不止是卡帕多西亞人,還包括科穆寧家族的故地帕夫拉戈尼亞,這裡的人被叫做 豬臀 choirokoloi 因為他們最骯髒而且毛髮最為旺盛。6 比這個更慘的是呂...

古時候常常有厚葬,到底有多「厚」?

比如秦漢,相信靈魂不滅,事死如事生。鹽鐵論總結 厚資多藏,器用如生人。漢代帝王一般即位就開始給自己修墳,比如漢武帝,修了五十年。晉書提到,漢朝1 3的貢賦用來修築陵寢。還有比如漢成帝,對舊陵不滿意下令更換新陵,搞的天下疲敝。即便是節儉的漢文帝,也徵發數萬人。陪葬品更是豐厚。漢景帝的陽陵有大小從4公尺...

為什麼古時候有很多靈異事件,現在卻越來越少了?

古時候的人們日落而休日公升而作,所謂夜長夢多。沒有科技,缺失文化。一些放到現在可以合理科學解釋的東西,在那個時候就是靈異。所以,人們的無知和愚昧使得所謂的 靈異事件 變多了。還有就是如果社會處於混亂狀態。一些東西會出來作祟頻率也會增加。如怨靈啊 冤魂啊,沒事就愛搞事,搞得人們雞犬不寧,它就越囂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