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極端條件下人類學田野調查中的倫理問題?

時間 2021-05-07 07:10:08

1樓:叫王小波的兔子

不會的。

人類學調查的關鍵就在於旁觀,巴利研究多瓦悠人集會儀式,聽到原住民「如果不是因為白人,我將為集會獻祭乙個男人」的生硬呼喊時以為原住民是因為自己的在場壓抑了慶典,極為失望,幾乎忍不住大喊別在意我,我就是為這個來的!由此可見人類學家在面對這種所謂「道德困境」時的態度。實際上原住民的意思是如果沒有法國當局禁止活人祭的命令將會用活人頭顱祭祀,跟人類學家的旁觀沒有一毛錢關係。

而關於第二個問題,會不會一起食人,有乙個很有趣的細節是人類學家通常被認為是外來者,即便被接納也並不真正被認為是部族成員。人類學家與研究物件不通婚(並不是不允許,而是自然地不被原住民視為性物件),除非有意相邀,原住民也不會飲用研究者的水,因為不同人群的交換體系不可混淆(女人、食物和水)。

2樓:M3小蘑菇

這個在印度存在超過6萬年的神秘部落,從來沒有人能夠了解它的文明…因為他們見人就殺!

首先看他們能不能成為自己國家的國民

如果在國內發現的話,就算是鬼也要出來為國家做貢獻,當然要干涉如果在國外發現的話,可以讓他麼知道文明世界的存在,然後讓他們自願選擇是否歸化文明世界

3樓:Einfache Lee

1.不干涉不涉入,人類學家不會去阻止這個你所認為的不好的事情發生,可能還會以參與式觀察的方式記錄下來。因為這個習俗它有著對於這個部落和群體之間的意義,不能因為在別的社會和文化邏輯之中被建構為不好的、違法的而被禁止。

2.這個問題看得很多人的回答,也許可以從另外乙個角度看,人類學有一門「技術」叫參與式觀察,對於儀式,我們也在參與式觀察。實際上高爾德(R.

Gold)曾根據參與程度劃分出不一樣的參與式觀察:完全參與者、作為觀察者的參與者、作為參與者的觀察者和完全的觀察者。所以,在融入獲取資料和自身道德評判、價值甚至原則之間,其實是可以有乙個折中的。

族群其實內在有一套標準,什麼是可以展演給外人看,什麼是只能內部參與(比如你這裡吃人就成為了標準)。參與式觀察即使不發生吃人不吃人,它本來就存在風險,或者是無法呈現原貌,或者是失去尊重,或者是學術上的倫理,或者是無法理解當地......吃或不吃,取決於那個事件以及這個部落是否僅有這個機會讓你融入,而你覺得這種融入和承認對於研究和展現真實是非常必要、不可或缺的,及真的要成為內人嗎?

就如同,你能判斷成為完全參與者、作為觀察者的參與者和作為參與者的觀察者的好與壞、正當與否?

3.至於不可接受離開的問題...如果你僅僅只是想寫一篇報告,僅僅說你目前看見的當然沒關係啊;來去自由,但請做好收尾工作。

人類學家獲取的永遠都是有限所得,我們難以了解乙個部落的全部。當然,如果你想要驚世駭俗一番,堅持吧,沒看到馬林諾夫斯基一邊研究寫巨著,一邊寫吐槽之日常嗎。

4樓:

也許此時的人類學家就像史官一樣,不用改變自己,但客觀記錄下來吧!保護傳統和超越發展在某時就是矛盾的。人類的進步就是越發人性,越發科學,避開封建愚昧和獸性!

有時都覺得保留這種風俗是在尊重他們的傳播,是真正的容納多元化文化,還是另一群貌似科學的人在看希奇,研究另一群同類

5樓:高雲帆

這個問題太挑戰了。

我把自己放在你所說的那個人類學家的境地,想了十分鐘也沒辦法給出最終的選擇。挑戰生理的不適很簡單,在雲南大理和臨滄做田野時候吃從沒吃過的老鼠肉、生喝豬血生吃豬肉都可以接受,但食人這種挑戰生理和心理雙重極限的行為我不知道自己會怎麼面對。

相對主義認為沒有絕對的普世價值標準,所有的文化現象存在即是合理。尤其對瀕臨滅絕(你所假設的食人或有危害種族延續生存習俗的文化發展到今天,應該或者說必然已經進入了這樣的境地)的文化型別,保護其延續始終會是主流人類學和社會大眾所倡導的。

這時問題就出現了。這樣的文化型別,如此極端的風俗習慣,挑戰人類道德底線的存在,到底有沒有保護的必要?我們是應該為了人類的文明底線,為了心中的道德良知去保護其中將要被殺害的無辜的人,制止他們自古有之的殘忍的風俗,用文明社會的先進文明去感化他們;還是為了保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在不產生誤解的情況下盡可能地不參與當地人的生活和文化行為中去?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也不知道到底該如何是好。就像是操控失去了剎車閥的列車,你會選擇撞向一條鐵軌上玩耍的五個孩子還是另一條鐵軌上獨自行走的乙個人?當然類似的科研問題可能沒有這麼嚴重,但面對的道德困境是一樣的。

每個人、每個人類學者,在這樣的情況下,只可能遵從自己的內心,這樣的選擇沒有對錯之分。

其實,如果真的還存在這樣的文化現象,那麼在千萬年的生存淘汰中它必然已進化和發展出了一套符合當地自然環境的、能夠與外界和諧溝通的、保證種族延續的高度複雜和有效的文化機制。單純地來說食人、生人獻祭甚至在我們看來更不可思議或是不能接受的習慣,都在他們的文化中有著自己的位置、作用和意義。破壞了這套文化機制,可能對這個種群來說才是致命的威脅。

從個人角度,我認為足夠的了解才能夠做出選擇。

在極端條件下,物質都會出現哪些奇特的性質?

王鑫 必須要說,現階段量子光學中絕大部分領域研究的都是極端條件下新物理現象。2015年山西大學牽頭和北大,浙大,華東師大和南開創立了乙個極端光學協同中心,陣容非常強大,這兩年搞出很多大新聞。極端光學協同中心研究的核心正是極端條件下量子光學中的新物理。在這裡,極端條件主要包括但不限於極端低溫,極強極弱...

在極端條件下,讓老人和孩子先走,恐怕才是真正的丟失了人道主義?

在面對不走必死的場面,任何乙個有理智的人都會得出,是小孩和女人優先走,老人最後走。你能給乙個老人優先走的理由嗎?憑什麼老人優先走?隱隱感覺這裡的抉擇也有點像是我們少數民族的高考加分制,你說究竟憑啥少數民族就可以加分? 很簡單,題主是年輕人。如果等你老了,你是希望在你摔倒的時候有個年輕人來扶你一把,還...

高錳酸鉀在酸性條件下比鹼性條件下氧化效率高?為什麼?

巴比Q了你 從分子角度來看,高錳酸離子 7價錳被四個氧原子包圍,氧化性取決於 7價錳對外及還原劑的接觸程度。H 的半徑極小,雖然只有1個正電荷,但是極化作用很強,可以深入負氧的電子雲裡,使得Mn O的鍵容易斷裂,及整個高錳酸離子穩定性就變差了,同時高錳酸離子被還原生成的O2 與氫離子結合成水,促進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