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初禪是證得了初果入流果嗎?

時間 2021-05-11 04:28:51

1樓:雲上雪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肇公曰:愛佛功德,七住未忘,妙著難覺,宜應虛心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我得須陀洹果』不?」】

肇公曰: 例訪眾聖,求之諸心,優劣雖異,忘懷必同。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

肇公曰: 海為眾流之川,菩提神極之淵,始會無生,終必盡源。

【「而無所入,】

肇公曰:理無乖順,何入之有?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肇公曰:違理故入色聲,背色聲則會於理。理會無入,非入色聲也。自下眾果類可知。

臥雪釋曰:須陀洹,意為預流果,意思是凡夫通過修行斷盡"見惑",始見佛道,入聖道法流。證得須陀洹果后,永遠不墮三惡道,故須菩提說,「須陀洹名為入流」。

雖證須陀洹果者,永不墮三惡道,然而尚須於人、天中往返投生,漸漸修行至二果

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七次往返後證四果阿羅漢,方斷盡見思煩惱而永脫輪迴。

經中為印證「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之法旨,我佛如來舉證一例項,即證得須陀洹,可視為「『我得須陀洹果』」嗎?須知,諸法空華相,故假名入流,實「而無所入」,雖不入但假名為須陀洹果位。

肇公解釋,空性之理體,本無來去,故而「理無乖順,何入之有?」而違背理體,則妄入色聲,執迷境相。故而不入色聲,不執取境相,則契合理體,方可超脫,由此可推導餘下眾果位。

2樓:乙個學藝術的猛男

初禪有一定鎮服煩惱的能力,但在出定後煩惱還會公升起,觀智可以破除煩惱,在有些系統止與觀分為兩個階段。

初禪還不是證果,但可以通過初禪進一步加強定力,心會變得純淨, 愉悅並且十分敏銳。

定力足夠以後可以從定中退出,並且以真實法為所緣轉修觀智。

修行者在修觀智的過程中煩惱會開始逐漸剝落,然後有可能證得初果。

這麼說初果聽起來很難啊,其實現代還是有很多人可以證得初果甚至阿羅漢的,但要有好的系統以及老師,通過正確的指導就可以了。好的老師在修行中很重要,他能幫禪修者避開很多的彎路。現在方法五花八門,但不一定都實用哦,而且即使方法正確在修行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很多問題,所以有個好老師真的很重要。

祝你快樂!

3樓:不粉紅也不綠

初禪和初果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初禪只是禪定的第乙個等級,初果則是果位

前者是共法(四禪八定都是共法),外道也會修的(否則就不會有初禪天知道四禪天了),就像神通一樣,六通中有五種神通是共法(只有漏盡通是佛子才能修成的),所以說有了神通不一定就是內道了,同樣,僅僅是得到了共通的初禪,更不一定是初果

4樓:無夢神遊

不是,初果和初禪是兩回事情。

初果不一定要初禪,初禪也不一定能求證初果。

初果是聖人了。初禪人是凡夫,最好也是捨去欲界身,成為天人。祝安!

5樓:吳湘

《雜阿含經》〈644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

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若比丘於此五根,如實善觀察者,於三結斷知,謂:

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於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

所以證得初果一定要斷三縛結,就是要斷身見(我見),禁戒取見,和疑見。不斷這三結,就算發起四禪,或入非想非非想定都沒有證得初果,何況是初禪。

6樓:Qinyi998

若是在修觀禪(內觀中)證入初禪,確實是已經證得了入流果。

但是在止禪(修定)中證入初禪,則與證果無關。

煩惱有三種-違犯性煩惱(比較粗的層面上的--比如說話,行為上,這個可以通過戒律去規範)

第二種是在心的表層的煩惱(意念上的),是我們察覺得到的,通過修定可以把這些煩惱壓制(只是淨化心的表層,好比你抹碗只抹去表面的灰塵而不清洗裡面)

第三種是更細微的煩惱,叫隨眠煩惱(anusaya kelisa)(可比現代科學家說的潛意識)除非是修觀禪(內觀)修行者,否則一般上一般人是察覺不到的。但是這些煩惱就是潛伏在我們內心的深處。

而內觀中禪修者要做的是覺察他們,然後不帶有習性反應,它們就自然會消失。如此達到心靈的淨化效果。(抹碗的裡邊)

小結:戒定慧三學相輔相成,而現今禪修方法中大致上可分為止觀(先修定-初禪-4禪-8定)再轉修觀禪(止觀行者在止禪中證入初禪與證果沒有任何關係)

純觀行者則是修定至剎那定就直接進入內觀的領域中(純觀行者在內觀中證入初禪則是代表其內心深處已經持續有效的淨化到了乙個程度,證入初果不是什麼特別的事)

7樓:寶寶

遺憾告訴你,禪那和果位沒有任何關係。。。

建議直接修四念住,直接修觀,當然不是誰禪那不修,但是是有純觀的阿羅漢,沒有禪定的阿羅漢的,毗婆舍那可以直接修,修到四禪,沒有修觀智,連初果也算不上。但四果阿羅漢可能連初禪都沒有哦

8樓:洪權

初禪,相續心的持續,這表達了乙個重要資訊。

大家都講文字,可能無法理解。

靜坐的人有沒有如下經歷?

或一天,或乙個月,只要清醒就心臟噴發樂受。罵人的話都很有喜感。

大腦處於不間斷的清醒中,樂意總是籠罩整個人。一整天都是如此。

這就是初禪。

兩個特點:1.樂受遍身,不間斷。2.心一境持續。

有這樣的體驗的人,雖然是短期,但是,這個特點都是初禪的內容。如果能做到常態,能進能出,能隨意做到,就是步入初禪。而大多數都是偶然所得。過幾天就消失。

而初果的體驗是:在初禪的基礎上,多了乙個【無我】。人家罵我,好像不是說自己。沒感覺。人家踩我,踢我,好像踢的是木頭。沒心臟的反應。

人的反應是來自心臟的。情緒也是心臟的。

對境無反應

9樓:齊天大聖

初禪是指定的程度,而初果是指慧的程度,兩者的本質不一樣,雖然定和慧存在一定的關聯和依賴,但是不可以混淆兩者。

初禪是色界定,有尋,有伺,有喜,有樂,心一境性,這是初禪的五個特點,因此它不在智慧型的層面,而初果則和智慧型相關,因為初果斷了三結,即我見,疑見,戒禁取見,這是三種不正確的思維觀念,因此初果是從智慧型的層面講的。證得初果的人有可能進入不了初禪,同時進入初禪的人未必能證得初果,所以兩者是不一樣的東西

10樓:護法居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及沙門果。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何等為須陀洹果。謂 三結斷。

何等為斯陀含果。謂 三結斷。貪恚痴薄。

何等為阿那含果。謂 五下分結盡。

何等為阿羅漢果。謂 貪恚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如上說。差別者。

何等為增上戒學。

謂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

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

所以者何。我不說彼不堪能。若彼戒隨順梵行。

饒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

戒堅固。戒師常住。戒常隨順生。

受持而學。

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 身見戒取疑。

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是名學增上戒。

何等為增上意學。

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

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

斷於五下分結。謂 身見.戒取.疑.貪欲.嗔恚。

斷此五下分結。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

是名增上意學。

何等為增上慧學。

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

重於慧慧增上。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

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是名增上慧學。

按照《定慧之路》進行禪修,如何進入初禪?

03shy 應該 那至少疑蓋肯定是沒有離。可以系統研究下安般念。要有禪相才能人初禪。一般都是有光。初禪也叫離生喜樂,至少離生,對欲界煩惱能降服,使欲界煩惱不能生起,各鐘感覺感受是可以分開的,明顯感覺心和身之間有東西隔開,而且是很明顯的,就像衣服和肉體有明顯的分離 別求,一邊想著趕快入定一邊想著數吸,...

得初禪並證果會直接跳至三果嗎?

名姓 孫嘉鴻退隱之前提過,初果二果往來是欲界人天往來,已知初果永斷三結,而初禪生色界,推理得知初果 初禪 住色界而斷三結 不還 三果。為什麼住色界而斷三結 不還,愚痴記不清了。沙門寂然 狗進炮 齊天大聖 已登出 初禪離欲。初果斷三結。二果薄貪嗔。三果斷貪嗔。四果斷無明。離欲的人,如果修定,在定中的時...

入初禪的感受是什麼?身體會跟著有什麼變化?內心有何變化?如何由初禪發起神通?怎麼解脫見思惑得初果羅漢?

我說說我自己,無門無派,沒有師傅!我不知道入的是幾禪!背景 某個寒假在家裡學習乙個月左右不出門,除了吃飯睡覺就在學習,不換科目,每天6點多醒,過了晚上12點就睡!感受是慢慢改變的,我說說讓我覺得神奇的地方 1.後期不怕冷 2.不餓 3.不困,我只是覺得12點多了該睡了,我就去睡覺 4.不想面對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