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初禪並證果會直接跳至三果嗎?

時間 2021-05-11 04:28:51

1樓:名姓

孫嘉鴻退隱之前提過,初果二果往來是欲界人天往來,已知初果永斷三結,而初禪生色界,推理得知初果+初禪=住色界而斷三結=不還=三果。

為什麼住色界而斷三結=不還,愚痴記不清了。@ @沙門寂然@狗進炮

@齊天大聖

2樓:「已登出」

初禪離欲。

初果斷三結。二果薄貪嗔。三果斷貪嗔。四果斷無明。

離欲的人,如果修定,在定中的時候因為心無旁騖的緣故,可以伏住貪嗔的顯現,但是他的本身境界是沒有斷除貪嗔的,當出定後遇到事情還是會有貪嗔,必須得繼續參禪反思如何更深的體悟化解貪嗔的根源,認識到貪嗔的虛妄和過患,永斷貪嗔。

欲和貪嗔,不同的東西。

當他本身的境界如同經中記載,別人要殺他,他卻無心殺別人,心澄明淨(道),斷除一切煩惱,他就是阿羅漢闢支佛了。 所以,能不能通過初果迅速到三果乃至四果,有的可以有的不可以,過程如上。

3樓:

摘錄一點唯識的看法吧

《瑜伽師地論》卷28:

「學復有三種補特伽羅,依此三學入諦現觀。

何等為三?

一,未離欲。二,倍離欲。三,已離欲。

當知此中於一切欲全未離者,勤修加行,入諦現觀。既於諸諦得現觀已,證預流果。

倍離欲者,當於爾時證一來果。

已離欲者,當於爾時證不還果」

《瑜伽師地論》卷34:

「從此無間於前所觀諸聖諦理起內作意。作意無間隨前次第所觀諸諦。若是現見若非現見諸聖諦中。

如其次第有無分別決定智現見智生。由此生故。三界所繫見道所斷附屬所依諸煩惱品一切麁重皆悉永斷。

此永斷故。

若先已離欲界貪者,彼於今時既入如是諦現觀已,得不還果。

……若先倍離欲界貪者,彼於今時既入如是諦現觀已,得一來果。

若先未離欲界貪者,彼於今時既入如是諦現觀已,麁重永息,得預流果。」

更詳細的解釋在《瑜伽師地論》卷33/34中有闡述。此說被後出的《顯揚聖教論》、《集論》、《雜集論》等引用並進一步解釋。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13〈得品 3〉:

「問誰於見道最後心位得初果耶?

答:若於欲界未離欲者,後入正性,決定得預流果。

謂次第者。雖少分離欲,亦名未離欲。彼後入正性決定,至第十六心位,得預流果。

若倍離欲者,後入正性,決定得一來果。

謂先用世間道已斷欲界修道所斷六品煩惱,名倍離欲。彼後入正性決定,至第十六心位,得一來果。

若已離欲者,後入正性,決定得不還果。

謂先用世俗道已斷欲界修道所斷九品煩惱,名已離欲。彼後入正性決定,至第十六心位,得不還果。」

4樓:珂玎

四禪八定屬於世間禪定,初禪修成,只相當於修成了初禪天的天人,還是輪迴裡的眾生。小乘一些流派修完四禪八定後,要繼續修滅盡定才能證初果,然後二果這樣上去。修到初禪不等於修成了初果。

大乘禪定不修四禪八定,直接在類似於心經闡述的那種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禪定狀態,這種狀態和四禪八定沒有關係,依靠大乘禪定可以直接證果。證到了初果不代表他修成了初禪。

5樓:獅子奮迅

是的,有初禪直接超越證三果,如果斷除了上中品欲貪得一來果,欲貪全未斷得須陀洹。

以下引《瑜伽師地論》34卷

若是現見若非現見諸聖諦中,如其次第有無分別決定智現見智生。由此生故,三界所繫見道所斷附屬所依諸煩惱品一切麁重皆悉永斷。

此永斷故,若先已離欲界貪者,彼於今時既入如是諦現觀已得不還果。

若先倍離欲界貪者,彼於今時既入如是諦現觀已得一來果。

若先未離欲界貪者,彼於今時既入如是諦現觀已。麁重永息得預流果。

6樓:

這個觀點我並不信服,因為與實際觀察不符。

直接跳到三果,無不是此前心已經有了足夠的傾向。

而所有的所有的沙門四果當生可退的邏輯追究到最後都是一樣的,都是由於沒有正觀無常,結縛重新集起。這類說法在事實上指向的是四聖諦的破產,進而就能得出某些派別宣揚的回小向大,乃至古佛再來。

7樓:司馬義

唯見道後才開始出世間道。四禪八定是世間道不稀奇。

例如有人只修四禪八定。出定後,伴隨著禪定的效應在日常行作沒什麼貪嗔的心結業。而且大部分時候都進入禪定。

而到了生命結束前一刻他還能進入禪定,在禪定中往生。他很大機會在下輩子生於色界天、或無色界天,不在欲界中。

但是只修行四禪八定,頂多讓他在未來世賺得超越欲界、進入色界、無色界天的入門票而已。到了那裡他只不過是色界、無色界其中之一的存在而已。在色界天就算遇到了修解脫道的存在(在欲界已有果位轉生色界的存在)也不為所動。

因為色界天原本就是非常安逸的存在,反觀覺得那些修行解脫道者貌似過於神經質、自尋煩惱。所以與解脫道無緣。

而又當他在無色界或色界天的生命或存在週期結束那刻,會產生掉舉。因為在他長久在色界或無色界天的存在週期一直都在於安穩狀態中,但是在存在週期要結束時,卻感到不能持續像過往般的存在而無所適從產生了掉舉。換作欲界生命已變成強烈的恐懼,也就是感知到不能這樣繼續存在而產生了貪生怕死。

即便是超越欲界的色界或無色界,這無所適從而掉舉會在產生對當時的存在貪戀,甚至不應在色界以上存在的嗔恚。尤其在低階的色界天,在存在週期結束前,掉舉而出現的貪嗔越重,會促使他未來世投生於欲界。

所以為何掉舉是五上分結,因為即使到了無色界天,掉舉這個煩惱仍然存在的。它就是促使墮落而往低層次的界而轉生。也說明為何四禪八定只是世間道。

在欲界修行解脫道,能進入四禪八定只是讓身心進入比欲界更平靜的狀態。它作用是輔助。他出定以後,只是伴隨著禪定的效應帶著較安穩的心識觀察所生起的貪嗔痴不善法進行調伏。

也就是說四禪八定在欲界裡修行只是開掛而已。直至證了初果,斷了三見,他往後的業只偏向解脫道。即使他輪迴下世後,他的心識很自然傾向與正法再次結緣而繼續走還未走完的解脫道路。

有些因為上輩子在二果趣向三果前,生命就結束了。他再生為人是不會天生就有二果趣向三果證悟記憶的。但是他的心識會使他傾向解脫道的因緣,直至他接觸正法,會快速的見道,進入初禪,在欲貪、嗔恚消失之際,過往的二果趣向三果的證悟迅速重拾。

而由於上輩子接近三果前已死去,所以也是這樣被看起來快速證了三果。

若沒有理解當中緣由則難免會有初禪直證三果的想法。其實是見道初果後入初禪,重拾此前停留的證悟階段,迅即證三果。這是因為過去世已到了二果接近三果的修為。

8樓:王五

2020.2.12根據@青青子衿的建議修改一下

題主說的這個……我印象中,至少,說一切有部承認存在「超越證」,也就是跳級現象

但有部認為,跳級的人至少要經歷見道位,也就是雖然他跳級了,但至少會有15心的剎那是屬於見道的(8忍8智,除去最後乙個道類智)

謂若具縛或乃至斷五品結已入正性離生。彼於見道十五心頃名預流向。若斷六品或乃至斷八品結已入正性離生。

彼於見道十五心頃名一來向。若離欲染或乃至離無所有處染已入正性離生。彼於見道十五心頃名不還向。

(大毗婆沙論卷54)

結合婆沙論與俱舍論的觀點,世俗道以「欣上厭下」式的批判來完成斷惑,

謂九無間道皆緣欲界。九解脫道皆緣初靜慮。所以者何。以世俗道離欲染時。厭下欣上方能離故。(大毗婆沙論卷64)

但等至(定的異名)又分三種,味、淨、無漏,俱舍論說只有無漏定和淨定的近分定能斷惑……(味定是貪著,所以不能斷惑;淨定是本身離了下,又探不了上,也無力斷惑)

味、淨、無漏,三等至中,何等力能斷諸煩惱?頌曰:

無漏能斷惑, 及諸淨近分。

論曰:諸無漏定皆能斷惑,本淨尚無能,況諸染能斷?不能斷下,已離染故。不能斷自,自所縛故。不能斷上,以勝己故。(俱舍論卷28)

且這種辦法,解決不了最後的「有頂染結」(非想非非想處惑),因為非想非非想處定就到頭了……(滅盡定中受想滅盡了,自然沒法修了,所以不行)

若倍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此則遮說異生不斷惑。然異生類能以麁等六種行相。離欲界染乃至無所有處染。若先已離六品欲染。名倍離欲。(大毗婆沙論卷140)

由契經言,聖慧見已方能斷故。為遮彼說,顯世俗道亦能永斷,諸異生類亦斷隨眠。故契經說,嗢達洛迦遏邏摩子,斷欲斷色。

乃至斷於無所有處,生於非想非非想處。又說,有外道仙能離欲染。如是等所言聖慧見已方能斷者,顯能究竟斷有頂染。

(大毗婆沙論卷144)

在俱舍論與順正理論爭論該不該有「退法阿羅漢」的時候,也提到乙個事,就是這種「世俗道斷惑」,跟以佛法中的「聖慧斷惑」之法有所不同。

有部雖然承認世俗道斷惑這個辦法,通於凡夫和有學聖者;

若從預流果以世俗道證一來果。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

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

覺支現在無。未來六。道支現在無。

未來八。無靜慮。無無量。

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

無遍處智。現在一。未來七。

等持現在無。未來三。以世俗道。

證一來果者。此則遮說聖者不以世俗道斷惑。聖於二道。

俱成就故。隨欲現前。即以彼斷。

(大毗婆沙論卷140)

此預流名目初得果,然依遍得一切果者初所得果建立此名。一來、不還非定初得,此定初得,故名預流。(俱舍論卷23)

然經主意作如是言:阿羅漢果亦無有退,一來、不還世俗道得容有退義。(順正理論卷68)

諸佛出世正所作者,為令有情後生不續,世尊為欲顯自本意,故不稱讚世道斷惑,容於後時結後有故。唯聖慧斷能絕後生,世道無能令後生絕,故佛偏讚聖慧斷惑。(順正理論卷68)

但超越證的三果三果屬於世俗道聖道二道所成,非常堅固不會退。

非先離欲超證第三有還退義。此離欲果二道所得,極堅牢故。(俱舍論卷3)

考慮到異部宗輪論裡記載,化地部不同意「凡夫斷惑」的主張,恐怕跟化地部源流較接近的現在的南傳佛教也多半不同意吧……

化地部本宗同義…(中略)…異生不斷欲貪瞋恚

2020.02.15補充

得,南傳還真就不同意,

有稱舍離論。得禪定之凡夫與諦現觀同時稱為不還。其人於凡夫之時,既已捨去欲貪恚,如現在正量部等之邪執。

(自)凡夫斷欲貪、瞋恚耶?(他)然。(自)是畢竟斷、無餘斷、不結生斷、由根斷、與渴愛俱斷、隨眠俱斷、依聖智而斷、依聖道而斷,通達不動而斷,證不還果而斷耶?

(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論事1品5章)

9樓:安真

證果非以相證,佛言:若以色相見,以音聲相求,是入魔道,

清淨心,空性,智慧型,覺悟,見性,無一是皮毛感觸之相能衡量

聖諦,非浮淺心能覺

為何得初禪後不可向他人說?

陳璽謠 初禪者,行人先須趺坐調息,從粗住細住,階欲界定。次後身心泯然虛豁,失於欲界之身,坐中不見頭手。床敷猶若虛空,是為未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禪,即是初禪方便,亦名未來禪。得此相已,初勿驚恐,亦勿歡喜 驚喜皆能招魔 勿向人說 說則永失不可復得,譬如種樹,不可露根 若於未到地中,入定漸深,身心虛寂,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