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類科技樹先點出了成熟電動車這條路,現在的燃油車還會出現嗎?

時間 2021-12-20 21:28:07

1樓:核動力家裡蹲

電動車的出現和商用化和內燃機車是同時代的,18世紀已經有出現。是儲能跟不上。發展到現在才開始可以和乙個60L容量的鐵罐子對抗。

2樓:戴高樂·艾森特

會然後曇花一現

我說的前提是電池能量密度極高 1立方公尺質量不超過1噸並且可儲存超過2300度電並且充滿一塊150度電量的電池用時不到40s的情況。

3樓:蔣佳奇

過去並不代表木水,勤奮才是真實的內酒。在取得各方面成績的同時,我也緊記著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進入測繪學院,是我人生中乙個極為重要的階段。在這一年

中,我在各個方面都獲得了巨大的進步,綜合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要特別感謝院領

導班主任的大力培養,老師在專業方面的深入指導以及同學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給我的支援

和幫助。在此我要特別表示感謝!今後我要更加嚴格的要求我自己,以求有更好的表現

「路漫漫兮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未來的生活中,我將以百倍的信心和萬分的努

力去迎接更大的挑戰,用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耕耘譜寫美好的明天!過去並不代表木水,勤奮才是真實的內酒。在取得各方面成績的同時,我也緊記著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進入測繪學院,是我人生中乙個極為重要的階段。在這一年

中,我在各個方面都獲得了巨大的進步,綜合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要特別感謝院領

導班主任的大力培養,老師在專業方面的深入指導以及同學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給我的支援

和幫助。在此我要特別表示感謝!今後我要更加嚴格的要求我自己,以求有更好的表現

「路漫漫兮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未來的生活中,我將以百倍的信心和萬分的努

力去迎接更大的挑戰,用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耕耘譜寫美好的明天!

4樓:場流

人類獲得能源的途徑是螺旋上公升的。

有點類似玩遊戲攀科技樹,沒有底層科技支撐其實是很難往上走的。

為什麼電動機比內燃機早發明出來,但是產業化(成熟市場化)要排在後面?因為電動機需要的產業支撐比內燃機要高。

簡單點說就是人類總發電量上不去的話,電動機市場化是做不了的。

大功率發電裝置和足夠成熟且大容量的電網是電動裝置普及繞不開的瓶頸。19世紀後期實用化的發電機一開始才幾馬力的發電功率。意味著那時經濟上養馬拉車比用電實惠得多。

早期科幻作品裡科學家為了做實驗得借雷電不是瞎說的。

如果沒有早期化石能源提供礦石原材料運輸推動冶金學進步,根本造不出來大功率發電機。那麼電氣化普及也就談不上。

5樓:認真摸魚

電動車成不成熟,就一點:

電池技術成不成熟。

其他的都是扯淡。

那你不如問,人類科技樹先把電池技術突破了,充電5分鐘續航三千里了,燃油車還能出現嗎?

據我感覺,應該是不能。

你問的都是廢話,我的回答也都是廢話。

6樓:adwin

題主,你可能是乙個南方人

別誤會,我不是要開地圖炮,畢竟東北人只有被開炮的份兒我只是想說,但凡乙個正常的大陸北方網友都知道,電動車這玩意在北方壓根兒不行。為啥呢,蘋果手機知道吧?在東北也不咋行,一到冬天在外邊凍著就容易關機,為啥呢?

因為電池受不了低溫啊。

那電動車的電池確實是比蘋果手機電池強多了,但是到冬天續航縮短個一大半那也都是小意思,甚至天冷的情況下充電都不能衝,不可能保證每輛車都有車庫吧?現在每個人都有房子還費勁呢,每個車有車庫就更不現實了,再說也不是所有車庫都供暖。

我知道,你會說電池技術總會發展的,我相信,總有一天電池技術可能會發展到耐低溫,但這絕對不是我們可預見時期內能實現的,或者換句話說,我們有生之年恐怕都不太能見到,畢竟電池技術原理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突破,乙個新技術,從原理驗證,到實驗室實現,到商業化,這每一步,都不是三五年時間能搞定的,現在這第一步還沒眉頭呢。

7樓:奇蹟

就算不太成熟也是遲早要淘汰燃油車的,全國那麼多燃油車,對環境汙染非常大。加上因為國家必須要現實碳中和。除非大部分人移民到火星去了。

8樓:Viki.W

我覺得應該就不會了吧,會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形成一套完整的電池通用介面和遍布各處的充電站以及電池儲備管理系統還用充電站,真正意義上的解決里程焦慮問題。

9樓:城南花已開

拋開補貼,拋開綠牌,你認為多少人會選擇電動車?還有電動樁是不是該繳納養路費了???相關道路維修費用是不是要繳納了?

靠政策崛起的玩意,現階段成熟了嗎?

你不覺得現在很像13年的手機剛崛起時候嗎?當時蘋果一騎絕塵,後面華為啥的一大堆。

現在則是特斯拉,一騎絕塵,後面比亞迪,小鵬,理想,蔚來啥的一大堆牛鬼蛇神。

你現在買的那些車子成熟了嗎?

現在的蘋果6S還能用嗎?

你不會當韭菜嗎?

手機這種幾千塊錢玩一玩的就算了,你真的敢拿二三十萬來玩玩嗎?

知乎真的現在這麼富的嗎?

六億人收入不足一千元還記得嗎?

你看看幾萬元的汽車,裡面,新能源車和汽油車?

真就何不食肉糜?

10樓:薛西弗斯

勾直餌鹹。

看著問題描述確定不是故意來引戰的嗎?

科技樹這種東西不是你想點哪個就點哪個的= =是歷史和市場選擇了前進的方向的。

11樓:Dylan

目前來說,同時擁有電動車和燃油車的人。只有需要燃油車解決春節回家的人,才會覺得燃油車不可替代。

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瞬間就明朗了。

12樓:黑爵

人一開始總是會對新事物都有一種牴觸的心裡,就比如火車剛出來,不少人還是覺得以前的馬車方便想,那是人已經習慣了舊的事物,舊的思維模式,又加上新事物剛出來也的卻有很多問題想,客觀上給人不靠譜的感覺,但是從辯證唯物主義來說.新事物最終都會代替舊事物

13樓:

凡是能想到這個問題的題主頭腦都不簡單。

2023年第一台蒸汽機做動力的三輪車被創造出來(燒煤的不考慮)

2023年第一台汽油內燃機做動力的兩輪車被創造出來(被看做是第一台電單車)

2023年1月29日第一台柴油內燃機做動力的汽車被創造出來(這才是第一台汽車)

那麼問題來了,從2023年到2023年過去了135年,燃油汽車都還不能說發展成熟了,譬如高速行駛的安全?續航?環保?價效比?這些都還不成熟。

反觀電動汽車的發展有沒有100年,假如電動汽車發展超過了200年,假如電動汽車能解決以上所有的問題發展成熟了,那麼答主肯定是看不到這一天的了,題主能不能看到說不清楚,科技在發展時代在進步,萬一有什麼科技能讓題主活到1000歲或者10000歲也說不一定。

如果電動力汽車發展成熟了,那麼諸如陸地交通、水上交通、航天交通都會使用電動力了,就目前而看重量級的郵輪還是燃油、飛機和火箭也沒有使用電動力。

燃油汽車理論行駛時間2天9小時,題主說的一箱油1000公里?不不不,這是欺負電動車了,燃油車就按一箱油跑800公里,加一次油半個小時來算,加油加行駛總和61小時吧,總計2天13小時。

電動汽車理論行駛時間也應該是2天9小時吧,算上充電時間,每次2小時能充滿?充滿後就算續航600公里?那麼充電加行駛時間總和74小時,總計3天2小時。

按照時間就是金錢請問題主這多出來的13小時應該折合多少經濟效益。

所以這種燃油車和電動車哪個更好的提問在電動車發展沒超過200年前就不要再提了,反正各方面都還不成熟,至少相較燃油車不成熟。

14樓:高了變成樹

至少現在還達不到完全替代。

液體燃料目前還有不可替代性,易儲存,易運輸,能量密度高等等優勢還存在。

電動化可能是碳排放法規的必然趨勢。但電動化不一定是最合理的。現在提倡電動化只是我們有其他的不需要產生co2的發電方式。

從能量守恆的角度來看,液體能源至少在運輸過程中沒有損耗,儲存便利。而電能目前為止沒有很好的儲存方案。風力火力水利包括太陽能發電,如果不馬上用掉,就沒有了,這樣看,電能只是減少了co2,至於是否節約能源,還不好說。

15樓:Trickie

假如人類非常不幸的當時沒有開採出你所說的超大油田,而是一股腦從一開始就研究電動車。

那麼整個知乎上不太有幾個人會有私家車,或者說這玩意就不太可能家用了。

倒也不光是錢的問題,知乎大佬年薪百萬我估摸著也不能說突然買輛大金龍放家裡吧?

16樓:Austin

好傢伙,這慷慨激昂的。這麼說吧,你現在把對新能源的這些政策,什麼綠牌不搖號不限行,補貼啊什麼的全取消,你看看還有多少人去買新能源車就行了。新能源車現在來看根本就不是技術選擇的而是政策選擇的。

17樓:

@周源 大神一直教導我,關於摩擦力的問題是我學識不夠,得多學習基礎知識。

要理解他所說的

1.車重雨天抓地力差,會被輕的油車完虐。

2.車重,導致摩擦力不足剎車效果差。

一定得下個苦功夫。

所以今天特意又學習梳理一遍。也是對這部分知識自己的乙個溫故知新。

下面我從大神所說的神奇的摩擦力開始匯報講解。

摩擦力分為靜摩擦和滑動摩擦。

比如你推乙個很重的鐵塊,你推不動啊,這時候因為你力氣不夠大,你使多大勁,鐵塊給乙個多大的摩擦力。不多也不少,就是你給的推力或者拉力的大小。這就是靜摩擦力。

我們發現靜摩擦力的大小只和你給的推力或者拉力有關。

這時候你發狠了,用了乙個機械外骨骼,隨著推力或者拉力的變大鐵塊移動了,這時的你使的勁比推不動鐵塊時都大。這時的摩擦力是滑動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等於接觸面的正壓力乘以接觸面和地面的摩擦係數。

上面的基本知識很重要。你應該多讀幾遍能夠理解。

現在我把問題公升級了,看看你理解沒有。我把鐵塊下面裝四個輪子。這時候你把鐵塊推動了,輪子滾動著走。這時候輪胎與地面是靜摩擦力?還是滑動摩擦力?

當然聰明的你,通過查各種摩擦力,終於明白滾動摩擦屬於靜摩擦。靜摩擦力的大小通過剛才我們的基礎知識。你可以直接回答我。等於什麼?希望那些基礎知識你能理解並且記住了。

這時候你就還說了。抓地力你怎麼不談?這個問題咱們科接著往下講。

靜摩擦的話,摩擦力等於推力。對於車,這個推力就是驅動力。驅動力=車的滾動阻力+空氣阻力+上坡阻力+加速阻力。

那為什麼驅動力剛好就等於這四個阻力。我覺得你多看幾遍就能理解了。

上坡阻力就是你爬坡需要克服重力的阻力,加速阻力就是你車加速時候需要額外的力產生加速度。這兩個阻力比較好理解,這兩個阻力也可以等於0。再乙個好理解的阻力就是空氣阻力。

空氣阻力的大小和迎風面積成正比,和空氣阻力係數成正比,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看來對空氣阻力影響最大的是車速。還有乙個問題和空氣阻力關係不大。

就是通過設計車輛的外形,會讓車的上部和下部的空氣流動速度不一樣。這樣會產生乙個向下的壓力。當然說到這裡你就知道這是什麼了。

這個壓力的產生和車的外形有關。

最難理解的是滾動阻力,滾動阻力是由於輪胎和地面變形造成的阻礙運動的力。這句話你得多讀幾遍。不要和滑動摩擦力混淆。

滾動阻力=滾動阻力係數(就是輪胎地面變形造成滾動阻礙能力的大小)車質量

當然你比較厲害,找來一輛燃油效能車,能秒掉所有電車的那種。你直接燒胎起步地板油。發動機轉速照著10000往上飄。

車速越來越快。聰明的你套用驅動力計算公式,會發現你這個行為會讓驅動力不斷增加。

那驅動力會不會無限變大?顯然不會,即便你的車再厲害也是有上限的。上限就是車輛行駛中滾動摩擦要變為滑動摩擦。

也就是靜摩擦變成滑動摩擦了。一旦變為滑動摩擦,也就是車輪打滑。驅動力就不會再增加了。

那這個最大的力就是附著力,也就是俗稱的抓地力。

驅動力小於等於附著力就是所謂的驅動條件。

那附著力怎麼計算呢?附著力=附著係數地面對驅動輪的法向反作用力

附著係數和摩擦係數類似。和道路情況和輪胎結構,輪胎花紋,輪胎材料,氣壓,汽車的行駛速度都有關係。當然雨水路面對這個係數也是有影響的。

地面對驅動輪的法向反作用力。這句話你得多讀幾遍好好理解。當然你不理解我簡單告訴你,就是車對地面的正壓力。

不用車重量用這個壓力表述,主要不是車重不影響壓力,而是除了車重之前提到的車輛的一些外形會讓空氣對車產生向下的壓力也影響這個力。那車重了和車輕誰會產生更大的向地面的正壓力?聰明的你應該不會答錯吧。

那麼雨天這個因素對應的是地面附著係數這個因素。我們之前提到的。這個係數描述中沒有提到車重的影響,但是後面有乙個等我也不好說一點影響沒有。

就當他影響不大吧。也就是車重車輕地面附著係數我們應該認為基本一樣。也就是雨天對於重量重的車和重量輕的車都滑。

那麼通過公式我們得知,在地面附著係數相同的情況下,地面對驅動輪的法向反作用力越大,附著力越大。

當然,我們也不能簡單理解車越重這個壓力越大。因為還有空氣對車向下的壓力。但是明顯車越重這個壓力不會變小。也就是附著力不會變小,也就是抓地力是不會變小的。

那麼問題來了。車比較輕,怎麼就在下雨的環境下完虐重量重的車呢?畢竟只有車重乙個自變數真得不出你說的結論。

但是別慌,估計是寫教材的人寫錯了,可能他們得多讀讀你的話,好好理解理解。畢竟勤能補拙。希望他們早日趕上你的高度。

因為車太重,會產生摩擦力不足剎不住。

我這裡就在學習下制動。制動實際上是兩個摩擦副,乙個是制動蹄片和制動盤。這個是車和輪子的制動,另乙個是輪子與地面的摩擦力。

我覺得你比較感興趣的是輪子與地面的摩擦力,咱們就假設制動蹄片和制動盤摩擦力一樣。

其實我們發現減速度等於制動力除以質量,質量大會減小減速度,但是質量大附著力更大理論上制動力也會大一點。而不應該是大神所說的摩擦力不足。

那如果只有質量這個自變數,而且重量大小還不確定,我們不能確定出來減速度到底誰大誰小。

如果制動力不足。是因為車重量大,大到即便制動力增加了,也會導致減速度變小。而不是車太重摩擦力不足導致的制動力不足。

當然,你把上面的話多讀幾遍應該會理解的。

當然這當然是我這樣的水平的人沒辦法判斷。說不定 @周源 是業內大神。試驗做的飛起,早就實踐出了結果,但是就是不告訴我們怎麼控制的變數。

但是大神啊,你不告訴我試驗設計,只說乙個質量大小。我就是想做實驗也沒辦法做啊。更不要說提高到你這種高度啊。

如果人類的科技樹是「錯誤」(與最優路徑背道而馳)的怎麼辦?

蟻鵝 我還是丟擲我一直的觀點 從終極意義上看,人類根本不可能認識世界的終極本質。所以你所謂人類的科技樹有沒有可能是錯的,不可能真正得到答案。人類唯一能做的,是盡最大努力去認識世界,並總結其規律,然後為己所用。現在的科技幫到了人類,那就是有意義的,或者說相對來說是對的。你提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超出...

人類的科技樹已經達到瓶頸期了嗎?

事在人為 人的自然屬性還未得到完全解放。人是地球孕育出的萬物之靈,應該挑戰自我,將自身從重複性的體力勞動和漸悟式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從事創造性強的頓悟工作,發現各行各業中萬事萬物古往今來的內在聯絡。將這些發現表述為各類抽象語言符號,並運用於生產生活實踐,就是發展文化及科學技術的過程。如此看來,人類...

目前人類是否點歪了科技樹?

果粒橙 今天有點失眠。發表下我的看法吧。我處於中立的階段。因為人類分很多種,例如有我很喜歡的德中國人,有原則性 當然還有中中國人,利益優先等等。至少中中國人口口聲聲說著保護大自然,口口聲聲說讓科技改善我們的生活。還記得多少企業最初初心,最後成了那個掙錢做那個。科技是乙個很神聖的,這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