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家都覺得曹操對關羽是真愛?

時間 2021-06-04 02:24:52

1樓:范范

曹操不僅對關羽好,對劉備也是非常好的。

曹操本人很惜才的。劉備雖然四處奔波,但名聲遠揚。關羽則是被郭嘉等人評為萬人敵。曹操也是極力拉攏這些人才,好實現自己一統天下的夢想。

對劉備。曹操幫他奪回妻子,表他豫州牧,左將軍。出則同車,入則同席。

《三國志先主傳》「先主敗走歸曹公。曹公厚遇之,以為豫州牧。」

《三國志先主傳》「曹公自出東征,助先主圍布於下邳,生禽布。先主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對關羽。上來就拜為偏將軍,此時于禁等人也不過是偏將軍。關羽陣斬顏良後,曹操直接給他封侯。

《三國志關羽傳》「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

《三國志關羽傳》「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同時,曹操也是非常欣賞關羽忠於舊主,甚至不惜成全關羽的美名。

明知關羽不願久留。曹操並沒有刻意刁難關羽。

《三國志關羽傳》「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

「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

在關羽報恩準備離去的時候,曹操也沒有背棄諾言,追擊、斬殺關羽。

《三國志關羽傳》「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

「彼各為其主,勿追也。」」所以,裴松之也認為,關羽能夠成就忠義的美名,有曹操成全他的因素在內。

臣松之以為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義,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斯實曹公之休美。關羽死,首級被孫權獻給曹操。曹操以諸侯禮厚葬關羽。

《吳歷》「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操對關羽更多的是惜才,喜歡他的忠義。如果關羽真跟了曹操,為了未必會一直受曹操喜愛。

自古忠義之人都受君主垂青。像典韋、龐德以死殉國,曹操也為之流涕。就像《新三國》裡面曹操說的「我也喜歡忠義之人,不過最好是對我忠義」。

曹操對關羽這麼好,關羽為什麼還要去投奔在當時沒有前途的劉備?

飽吹餓唱 因為關羽是很有能力的性情中人,有能力,則心高,性情,則小中見大易喜易怒,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曹操答應過的秦宜祿老婆事件,不僅沒有兌現而且納為己有,這樣的事情,在有的大將來看或許就是個雞毛蒜皮的小事,但以關羽的個性,應該是足夠給曹操定性評價了 小中見大,此人不足以託付 採姑娘的小火柴 腦補關羽...

為什麼人人都覺得自己是哲學家?

平定粉碎者 對世界做出自以為是的解讀不就是人類的本能麼.而且就經驗來說,大多數人按照他們的人生觀活著都沒遇到大問題,自然也覺得自己的人生觀沒問題了。 哲學家總在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人間,而問題是改變人間。怎麼理解?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佛覺人人皆可成佛,是以無限輪迴作為意識形態的。叔本華接納了無限輪迴...

為什麼人總是覺得自己是對的

cczhang 第一種情況,愛面子,心態不開放。如果自己的判斷失誤被人發現會覺得很丟臉,各種心理暗示自己是對的。第二種情況,認知差異,視野就在這了,個人經歷決定認知。 開開心心每一天 不是所有的人總是覺得自己是對的。剛愎自用 自以為是 固執己見 一意孤行的人才會總是覺得自己是對的。那些虛懷若谷 博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