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日本人對於織田信長和上杉謙信是怎麼看的?

時間 2021-06-03 04:08:48

1樓:蘇黎世

其實可以看看,日本那些史料裡怎麼評價的.對於織田信長來說,「續日本史」透過對他的評價:「信長行兵雖無部曲之法,雲奔飆馳變態不定,而出於敵之不意,擊於敵之未備,以一朝並殆齋藤、六角、朝倉、淺井數氏,不令之複有焦類矣,其用人雖無撰舉之科,簡拔俊乂不拘門地,抽豐臣於奴僕,舉佐佐、前田於行伍,取細川、稻葉於降士,擢瀧川於刑餘,招九鬼於海島,柴田輩作叛逆,猶能優容之,且予以大封,不敢吝惜焉,諸將不得報之不以義也,故陵犯矢石暴露原野,而毫無有沮懾之色,若者欲蹙其國,不可得矣.

信長既體茲功不敢自驕,而挾翼王室,不失臣節,撫育萬民,不違君道,以得上下之心,自非霸主,安能至此乎,一躓覆其家,不啻一信長之不幸,實天下之不幸也.」其中盛讚織田信長的統軍以及政治才能.

無獨有偶,中井積善在「逸史」對於織田信長的評價充滿了惋惜之情,稱明智光秀為「螻蟻」.「嗚呼織田氏,以回山倒海之勢,頓受制於螻蟻,亦其驕暴自速也已.爭奪之世,豺狼其心者,不特一光秀,則復誰咎乎.

有國者足取鑑戒矣.然世睹其不令終,往往詬之不容口焉.至於其有功乎名教者,則槩乎不錄,抑亦頗矣.

夫足利氏之季,王室極其衰,織田氏定霸於其際,威振中原,既不俟有挾,而能不忘所尊.以攻伐倥傯,支費廣闊之日,營禁宮,辨供御,修缺舉廢,慶覃搢紳.比諸木曾、北條悖逆滔天者,薰蕕相反矣.

且其不惑乎異端邪妄之說,不為無所見,乃燔比叡山,屠長嶋,擠大阪,殺凶焰以惠後世.假之數年,以就其志乎.則彼誣惑之尤者,或幾乎熄惜夫,予故不欲以其涼德而沒其偉跡也」對織田信長種種軍事行動更是持讚賞的態度,對織田信長打擊一向宗和比叡山毫不吝嗇的給予讚美之詞.

許多書籍都給予了織田信長讚美之詞,雖然織田信長是有著極度殘暴的時後.

對於上杉謙信,日本學者阪本太郎無疑是非常欣賞的,在自己的作品「日本史概說」中對於上杉謙信非常的推崇、「在殺伐無常,狂爭亂鬥的戰國武將當中,上杉謙信以尊神佛、重人倫、尚氣節、好學問的高節之士見稱,令人感到不愧是混亂中的一股清新氣息.」但是實際上上杉謙信是有著屠城的記錄的,所以這段評價就顯得不盡不實,帶有濃厚的粉絲氣味.

而江戶時代的學者巖恒松苗,寫了本「國史略」是這麼評價上杉謙信的「然觀其平生所為,則祝髮披緇,不畜妻妾,不茹葷腥,儼然持律僧也.而至行軍略地,則殺人盈野,血流為河.未嘗有勤王濟世之志矣.

加之棄祖先之胤,養螟蛉之子,其屍未寒,生禍鬩牆,與國破嗣絕者,僅一間也已.智計雖多乎?膽勇雖壯乎?

徒足以行強暴於一世已.」對於上杉謙信不設立儲君,最後導致上杉家「御管之亂」爆發,致使上杉家實力大減,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上杉謙信攻城掠地,屠城表明其實他根本就不是所謂的為義而戰的義將,只是日本戰國的軍閥之一.此外上杉謙信給自己造成了繼承人的問題,也遭到了惡評.

2樓:

下面這段文字來自海音寺潮五郎《上杉謙信》

雖然現在有史料證明上杉謙信死前是要出征關東,並非上洛,但是這裡面的話可以作為評價上杉謙信的參考。

織田信長和織田信忠死後,織田信雄和織田信孝有沒有搶在秀吉前順利成為織田家實質上繼承人的可能性?

erickidd 首先,秀吉從沒成為織田繼承人。青州回憶他是抬出了三法師為繼承人。其次,你是說北田信雄和神戶信孝麼。這倆美能力美功勞,就是放出去做個打卡二代的 糯公尺糰子 信長生前的公認繼承人是信忠,另外二子其中乙個已經過繼出去,另外乙個能力不行沒做重點扶持。信長和信忠突然同時戰死,另二子從能力或名...

日本戰國 織田政權,織田信長是不是跟曹操一樣生性多疑?

光明之VAN 他和曹操都有點放浪形骸,外邊看起來應該都是比較開朗的人。但私以為他談不上多疑 殺弟弟前其實對方已經發動了一次反叛,對家康一直保持了信任,對妹夫基本未加防備,最後死於明智光秀之手也很能說明問題。而且家中元老被他整死的也基本沒有。曹操心眼相對要多點,但他倆比起朱重八那都小巫見大巫。 陳昱行...

在日本戰國早期,織田信長完成兵農分離之前,軍事動員規模非常低嗎?

欲晴時雨 1 兵農分離是領主擴張的成果,領土和人口的擴張使得其可以指定乙個相對緩和的軍役標準保證軍隊質量,因此兵農分離和軍隊增長並沒有正相關關係。2 秀吉時代開始的兵農分離主要目的是促進武士的脫產和規範階層秩序,與西方同時期出現的君主直屬的常備軍相差極大。 一 不是。應仁之亂,東西軍加起來快30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