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今日本漢詩經典很多,而漢詞(宋詞)或漢曲(元曲)卻罕有填撰或流傳?

時間 2021-06-02 05:12:16

1樓:kchen young

日本人作曲(雜劇、散曲)方面不太了解。

填詞方面,如題所言一直以來並未像古詩、文等中國古典文學一樣被廣泛接受,因而罕有日本人的填詞作品。但也絕不是沒有,其中一些在當時也有一定的影響力,現在也有一些研究者在做相關研究。

有關「漢詞」的概念

我們一般用「唐詩「來泛指古詩,在日本稱之為「漢詩(かんし)」,但由於「詞(し)」的讀音和「詩(し)」在日語裡相同,為了區分二者就會借用中文cí的讀音把它讀作「詞(ツー)」,或者稱之為「填詞」。

了解日本人填詞的歷史,首推神田喜一郎先生以下兩部著作:

『日本における中國文學Ⅰ―日本填詞史話上―』(二玄社、1965)

『日本における中國文學Ⅱ―日本填詞史話下―』(二玄社、1966)

神田先生的這兩部著作是第一部有關日本人填詞歷史的著作,詳細講述了從823年嵯峨天皇的《漁歌子》到明治三大家(森槐南、高野竹隱、森川竹磎)日本的填詞、詞學研究的歷史。之後也被合併翻譯成中文出版:

《日本填詞史話》(程鬱綴,高野雪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詞在日本未廣泛流傳的原因

除了已經提到的宋代文化交流相比唐代來說要少許多之外,還有乙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於日本人來說填詞遠比作詩難。關於這一點,日本詞人田能村竹田在其2023年刊行的『填詞図譜』中也有提到:

今ヤ昇平二百年、經學文章ヨリ稗官小說ニ至ルマデ、盡ク備ラザルコトナシ、獨填詞ノミ、寥寥トシテ聞ユルコトナシ、風流ノ一途ニ於ケル、紅袖美人ノ翠眉ナキカ如シ、蓋シ其縁故三ツアリ、一ツニハ句ニ長短アルト、二ツニハ韻ニ平仄ヲ用ユルト、三ツニハ真ニ風流ヲ好ム人少ナルトニヨル

簡言之就是三個原因:1、句子長短;2、平仄用韻;3、好其風雅者甚少。

第三點或許與詞為豔科有關,不符合當時日本漢文學者追求的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心理期待。前兩點簡言之就是難,關於這點又如日本近年的詞學研究學者青山巨集在2023年出版的『花間集―晩唐五代の詞のアンソロジ―』(平凡社)中也提到,詞較詩對日本人而言形式過於複雜是重要原因。

詞は殘念ながら、日本のファンを獲得それはおそらく形式の復雑さに因ろうが、同じ韻文の詩が、現代の日本でも多くの人々に読み継がれ、また、作詩、詩吟教室が開かれているのに比べると、非常に対照的と言える。

2樓:Lopsha

宋元的古代文學作品散佚主要是戰亂和不斷的文化修正吧。。。

日本的文化傳承幾乎全是泥沙俱下盡數儲存,有的挑。。。。

所以給了你這種錯覺吧,打個比方,唐代樂典日本都有備份,但是連中國明清的宮廷樂典籍百不存一。

個人認為僅僅是這原因而已

為什麼如今日本的社會如此喪?

張婷婷 看過一些這方面的東西,就是現在的日本年輕人,沒有經歷過二戰之後的貧窮和之後的大發展,所以他們生來日本就已經是壓力很大,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的時代,慢慢的就習慣了,甚至在其中找到了生存的辦法,例如攢打折券吃飯購物,大家都這樣的時候,就不存在什麼羞恥心,我們國家也是,薅羊毛的和各種淘購物券的,一樣...

為什麼日本捐贈者在《詩經 秦風 無衣》中使用的是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而不是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因為那是原版。今天中國在繼承古代的詩詞歌賦上是有一定缺陷的。我舉個簡單例子,日本由古至今的大和王朝,經歷了1700多年而從未斷代。我們的朝代改朝換代多少年了。單就李白的一些詩詞也早就變了樣子不知多少次了。所以我們的版本基本都是後人改到面目全非的版本了。反而由於日本戰亂等沒有這麼頻仍,所以儲存得比較好...

為什麼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日本足球進步明顯,籃球卻並不見什麼起色

江南大儒古德諾 職業籃球本來就是一種少數人的遊戲,大體需要的是一些體型特殊的人,和普羅大眾基本沒什麼關係。不像主球運動員靠個人努力還有那麼一點可能。 菜頭會飛 因為籃球比足球更吃身體天賦。而日本有身體天賦的青年從事運動專案選擇是 棒球 足球 籃球 當然,這也和日本職業棒球選手 足球選手 籃球選手的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