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到五代十國這段時間只要手裡有一點兵權,就敢稱帝自立,反觀在別的時期為什麼很少出現這種情況?

時間 2021-05-06 14:31:41

1樓:wenwU

但凡亂世,群雄並起,逐鹿天下。手中有兵權和地盤的割據勢力,稱王稱帝者自然不在少數。

並非只有五代十國,稱帝者多,其他亂世也是同樣如此。

比如:南北朝,這個就不列舉了,太多了

比如:東漢末年袁術、曹丕、孫權、劉備

比如:隋末梁師都、李淵、王世充、宇文化及、劉武周、薛舉、蕭銑等稱王稱帝者多,無非是天下大亂,沒有乙個強大的勢力可以掌控全域性,全靠軍力和實力說話,自然是亂成一鍋粥。

2樓:江口洋介

不稱帝那叫什麼?本來那些割據政權就是唐朝和五代中原王朝的王呀!

閩國連乙個福建都沒有占全的政權,只有福州、泉州、漳州、建州和汀州五座主城。可是王審知是大唐冊封的閩王兼武威軍節度使啊,不稱帝不就被其他政權壓一頭?楚國締造者馬殷是後梁的楚王、吳國締造者楊行密與後唐締結者李存勖是唐朝冊封的吳王與晉王。

3樓:名將

五代十國主要看的還是淮河以北的政權,他們這一塊稀碎,其他的地方就沒有什麼壓力。主要的分割勢力,基本就是山西太原系,河南開封系,河北魏博系這三波軍閥勢力互毆。偶爾遼國過來打打秋風。

4樓:戴漢君

國家和人一樣:

如果負面情緒得不到及時宣洩,就會慢慢積累起來。

這就是所謂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難以避免失控,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時不時的小發洩」來「緩釋失控」。

當今主流的國家制度,就是按照這個中心思想來構建的。

5樓:言暗

可能和世家轉化成門閥有直接關係吧

畢竟大家誰不比誰差,在那個特殊環境下,也就不悶聲發大財當然是要個法統做宣稱了

至於所謂的自古以來的法統

這玩意靠做的,是你當上皇帝之後再考慮才來得及畢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五代十國因為特殊歷史時期,世家在轉化過程中不得不放棄原本的模式,轉而豎起大旗,既然插旗的話,當然是稱帝做法統了

其他時代沒人稱帝,是因為稱帝容易被群毆,這相當於豎靶子所以聰明的要麼黃袍加身,要麼找乙個捧哏在合適的時候跳出來說老大你該稱帝,退讓再三再愧受

前期稱帝這不是等著被人群毆嘛

6樓:郭向東

五代十國時期是乙個很特殊的歷史存在。

中國歷史各朝各代的治亂相循,或天下大亂或宮廷政變,割據政權或大或小,都由土地兼併的程度和方式決定。

土地兼併過程展現的情況是,自耕農廣泛而豪強、流民少的,則天下盛世;然後就是土地開始兼併,自耕農減少豪強、流民增加,天下逐步糜爛。到了一定程度,豪強有了割據或篡位的可能,流民有了造反的決心。土地兼併越徹底,天下大亂的烈度越高,豪門被流民徹底毀滅的可能性越大。

豪門消滅越徹底,土地重新分配也同樣徹底和平均,再來的治世就越是盛世,也越長。

五代十國就是土地兼併不徹底到全面徹底的過渡時期。北宋清明的臭氧層就是五代十國紛亂的暴風雨所造就的。

五代十國和三國很像為什麼三國知名度比五代十國高的多?

思錄集 和三足鼎立相比,五代時期就顯得非常混亂了,朱溫作為大軍閥率先建立起國家的確有了統一一方的實力,但是朱溫在建立後梁以後很快就隕落了。 百昇飛上天 因為五代十國歷史不太符合古代人道德觀和現代人審美觀,古代人道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忠排第一,可是五代十國多的是有奶就是娘傢伙,真正忠臣又有幾個,王鐵槍王...

為什麼五代十國期間有大量的高頻人名呢?

朱國群 都有它的時代背景烙印,比如6070年代的建國 建軍 忠心愛國 林娣 招娣 想要兒子 秦漢時期的審食其 酈食其 王詡賈詡虞詡 每個時期都會流行一大串相同Style的名字。現在大陸孩子很流行子涵梓寒各種zi han 賈文和 贊同前面筒子提到的改名的說法。唐朝有很多少數民族的將領,越到後期,人越多...

為什麼易中天寫《中華史》不寫五代十國?

劉煥讀 易中天中華史 2 為什麼易中天不寫五代十國?劉煥的書房 這幾天稍微有點時間看書了,重溫了 易中天中華史 發現了乙個有趣的現象,易中天號稱要寫完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唯獨跳過了五代十國,在 安史之亂 後直接到了下一本 大宋革新 那麼,易中天為何不寫五代十國?這個問題值得思考。從淺層次來看,很容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