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姬昌的大兒子叫伯邑考,二兒子卻叫姬發?

時間 2021-05-06 12:42:12

1樓:Aranycsapat

伯邑考是正確的,至於為啥叫這個,有爭議

姬發那就是太不正確的叫法了。三代以前未有係姓於名前,他在當大王之前,應該叫仲發,不過仲發這個也就他爹他媽他大哥以及家裡其他長輩叫得,弟弟們不能直呼兄長的私名。

2樓:文丁138

《洛誥》「王若曰公明保予衝子」,衝子即成王。伯邑考是成王稱其已故大伯父的稱謂。伯輩分,邑地名豐邑,考已故父輩。

有知友對伯邑考稱謂的分析,是不正確的。伯邑考與春秋穎考叔稱謂是相似的,不過「叔」後置耳。

3樓:穩定器

首先,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毫無疑問,他們都姓姬,但是他們不會把姓放在名前。其次,先秦貴族男子的稱呼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可以直接體現他們的最尊貴身份的頭銜,一般以此為氏。二是他們的名,舉個例子,比如秦國、趙國都是贏姓,但是他們稱呼卻是秦伯某、趙候某。

同理,伯邑應當是封地名,體現他的尊貴身份,考,則有可能是他的名,也有可能是指死去的先人。姬發這個稱呼則大錯特錯,當時沒有人回這麼叫他,他的名稱應該是武王發

4樓:

乙個個一本正經回答,你們是逗比麼?

你們認識孔父嘉,孟明視,商鞅麼?

孔父嘉,子姓,名嘉,字孔父。

孟明視,百里姓,名視,字孟明。

商鞅,公孫姓,名鞅,商於封地。

再來說說伯邑考。

只可能是姬考,字伯邑或者封地伯邑。

5樓:阿基公尺德

進擊的伯邑考

殷商末年,由於數百年技術斷代,商人賴以鎮壓天下方國的失落科技——巨型無人轟炸機「玄鳥」逐漸老化失靈,諸侯們蠢蠢欲動,臨危受命的紂王不得不透支國力以增加征伐與科研的投入。在一次失敗的獻祭實驗後,文王的長子伯邑,意外獲得了巨人之力。紂王敏銳地預感到周人的威脅,果斷囚禁文王,要挾並處死了伯邑。

為了強化震懾效果,紂王還下令將伯邑做成肉餅分發給諸侯,不料吃了伯邑血肉的文王繼承了巨人之力,於是小邦周憑藉巨人的力量征服了天下,並奉第一位巨人伯邑為周的國父,尊號「伯邑考」。西周末年的動亂中,自立的平王丟失了巨人的秘密,從此沒有巨人的東周王室逐漸失去權威 ,而巨人之力輾轉被諸侯勢力得到,引發了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的崛起。秦統一後,始皇帝認為這種非自然的力量不應繼續存在,於是犧牲壽元發動祖龍之力,將最後一批巨人固化成所謂十二金人,用水銀法陣封印在秦陵地宮,同時焚書坑儒抹除巨人的記載。

巨人之力最後一次被史書記載是在西漢末年,節節敗退的王莽曾寄希望於秦宮秘檔中的只言片語,這些檔案是蕭何當年搶救下來的,然而由於技術缺失太多,時間又太緊迫,只有乙個代號「巨毋霸」的不完全實驗體存活並倉促投入戰場,最終被位面之子擊敗,從此巨人在華夏歷史上徹底消失了。

6樓:壞蛋先生

親是被影視劇誤導了吧?古人並沒有稱他們為姬昌姬發姬旦的,都是現在的我們這麼稱呼而已。那個年代是不會把姓和名連叫的,比如屈原,他其實並不姓屈,但沒有人叫他羋原吧?

按照姬發這樣的稱呼邏輯,嬴政就不應該叫嬴政了,羋月也應該叫熊月了。

7樓:刀影無敵

先秦時期的文化和現在相去甚遠,所以不能用現在的思維去理解那個時候。

先秦通常不會直呼人名的,所以伯邑考應該不是此人原名,先秦時期通常會以封地(例如共叔段)或家中的長幼次序(例如伯囍)或諡號(例如鄭莊公)或丈夫的諡號(例如武姜和鄭武公)來稱呼:

那麼我們可以推測:伯邑考並非此人本名,而是後人給予的一種稱號

那麼接下來我們可以推測一下他名字的意思:

伯在古代代表年齡最大,沒什麼疑問;

考用來表示對先輩的懷念,我們家裡長輩死了也會叫先考,基本上也沒什麼疑問;

邑或者是名字,或者是其他特殊的意思,這個存疑,但先秦名字多為單字,這個很可能是名字。

——所以,可以推測,此人本名姬邑,或者邑也是一種稱號(可能性小,因為先秦稱號不能不帶本命吧),他稱號的含義就是死去的大哥

最後重申,先秦文化和現在向去甚遠。

結合先秦各種奇怪名字,我覺得這些大概都是稱號和名字的結合。

8樓:子桑木

文/饞嘴肥貓鏟屎官

伯邑考,乙個奇怪的名字,也許就牽扯出了三千多年前的一段驚心動魄的懸案。

商周時期,古人和現代人的稱呼可大不相同,那時候一般是不稱姓的。

大家要了解個概念,什麼姬昌、姬發、姜尚、贏政,都是後來人這樣叫,在當時是絕對不會這麼稱呼的。

那時候古代成年男子通常是不稱姓的。這些帶著姓的名字都是後來人硬給加上去的。

咱們看看《史記·管蔡世家》中的內容,記載了關於周文王的兒子們:

「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載。冉季載最少。」

大家看,並沒有什麼姬昌、姬發的說法。都不帶姓的,都是武王發、管叔鮮、周公旦……等等。

那麼咱們來逐個分析幾個名字。

「姓」,這個字一分兩半,就是「女、生」,什麼意思呢?意為「從女而生」,代表的是血統。貴族們如果家裡有了女兒,到了「及筓」的年齡,該取名字了,名字中是帶姓的。

為什麼女孩子要帶姓呢?其實是為了避免同姓通婚,把女孩確定了姓,大家就注意了,不會泡錯了妞,求錯了婚。

舉例如:姜嫄。「姜」就是姓,而「嫄」是名。

但貴族男性的名字不能這樣。名字的開頭要麼是爵位,要麼是封地、要麼是官職、籍貫、居住地或者職業等等。這些開頭的字有些就逐步發展成為了「氏」。

這就叫「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然後要有排行,這個大家知道,有伯(孟)、仲、叔、季,或者其它什麼的。

再後就是自己的私名了。

咱們就拿周文王的兒子們來舉例。

蔡叔度

封地――「蔡」

排行――「叔」

私名――「度」

當時大家稱呼他的時候,可以叫「度」,也可以稱他為「叔度」或者「蔡叔度」,但是不能叫他「姬度」。

這是通常的情況,咱們再來說說特殊的。「武王發」。

王,這是他的爵。「武」是諡號,死後追加的。「發」是名字。

為什麼沒有排行呢?因為他當了王,稱孤道寡,太尊貴了,就不能和兄弟們再論排行了。

同樣,「周公旦」也是這樣。太偉大了,地位尊崇,不和兄弟們論行排位了。當然,也決不能稱呼他為「雞蛋」,他會生氣的。

說了老半天,終於早說到「伯邑考」了。這個名字非常非常非常非常複雜。

「伯」,這不用多說,肯定是排行,是老大。

「邑」和「考」怎麼解釋?

「邑」是他的封地嗎?不對。伯邑考早死,並沒有封地。那麼,是他的本名嗎?也挺怪的,不像。

咱們來看《逸周書·世俘》中一段內容:

王不革服,格於廟,秉語治庶國,籥入九終。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公升,維告殷罪,籥人造,王秉黃鉞,正國伯。

《逸周書·世俘》是周朝初期的文獻,裡面的記載很接近那個年代。這段文字是說周武王克商以後,將列祖列宗公升祔祭祀。

我們發現,在文中「邑考」和「太王」、「虞公」、「文王」這些稱呼是並列的。

你會寫「劉徹」嗎?當然不會,你肯定寫的是「漢武帝」。

以此類推,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後面跟著的這個「邑考」,必然是死後的稱呼,絕不可能是生前的。

跟據這個原則,咱們再分析。

邑――周朝在覆滅商朝而取得中原統治權之前,通常將商朝稱為「大邦」,而將自己稱為「小邑」,由此可知,「邑」很可能就是「周」的省略語。

考――《禮記》中說:「生曰父,死曰考」。「考」就是對父輩或更高輩分的死者的尊稱。

所以說,「邑考」實際含義就是「周國之父」,表示讚美和懷念。

伯邑考那麼,周武王為什麼如此尊崇伯邑考呢?《史記·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

同母昆弟十人,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及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伯邑考既以前卒矣。

這意思是說,周文王認為發和旦更加賢能,就捨棄了伯邑考,而立發為太子。而伯邑考是在周文王之前去世的。

事情就是這麼簡單嗎?咱們繼續看。《尚書·中候》中有這樣的一句話:

「文王廢伯邑考,立發為太子。」

說是周文王廢掉了伯邑考,而改立武王發為太子。

為什麼周文王要廢掉伯邑考的太子之位呢?董仲舒寫了一部《春秋繁露》,這樣寫道:「伯邑考知群心貳,自引而退,順神明也。」

「群心貳」,伯邑考知道朝中的臣子們背離了他,失去了擁護,只好「自引而退」,放棄了太子的地位。

事情到此就完結了嗎?沒有,咱們看這麼乙個事情。《列女傳·晉圉懷嬴》中有這樣的記錄:

「懷嬴者,秦穆之女,晉惠公太子之妃也。圉質於秦,穆公以嬴妻之。」

這是說,春秋時期秦穆公的女兒嫁給了晉懷公,後來晉懷公死了,重耳流落到秦國,秦穆公又將寡居的女兒許配給了重耳。

秦穆公的這個女兒叫「懷嬴」,為什麼叫「懷嬴」呢?因為她繼了晉懷公的「懷」字為名。

我為什麼要扯上懷嬴這個寡居的女孩呢?咱們再來看看《左傳·昭公元年》中的記載:

邑姜「當武王、邑姜方震大叔,夢帝謂己:「予命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諸參,而繁育其子孫。」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

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為晉星。

武王的妃子名叫「邑姜」,有史書確定,這個邑姜就是姜太公的女兒。

她為什麼叫「邑姜」呢?難道周武王的封地是「邑」?根本不可能。

聯想一下吧,這位「邑姜」會不會其實就是伯邑考的寡妻呢?

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曾被立為太子。姜太公呂尚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伯邑考,一方是太子,一方是重臣,靠著裙帶聯絡起來。

這樣強大的勢力哪能被容許存在,文王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而有人則利用了文王心底的忌憚。

經過複雜的政鬥,伯邑考被廢,武王發被立為太子。

伯邑考鬱鬱而終,留下了乙個寡居的妻子邑姜。

周文王死後,武王發繼位,納了寡嫂邑薑為妃。姜太公與周武王重新建立了權力聯盟。

周武王伐紂成功,周武王奪取天下,呂尚受封齊國。能如此高位顯爵,他靠的不僅僅是軍功啊。

釣的一手好魚!

附錄:

1、《孟子.滕文公下》:「紹我周王見休,惟臣附於大邑周」。

2、歷史上的伯邑考是商紂王的司機,見於《太公金匱》:(周)文王問太公(呂尚)曰:「天下失道,忠諫者死。予子伯邑考為王僕御,無故烹之;囚予於羑裡以其羹歠予。」

【狗血】邑姜是伯邑考留下來的遺孀

9樓:龍川

伯邑考這個稱呼很怪,個人感覺並非名字,而是諡號。「伯」代表嫡長子或者霸主(譬如西伯侯);「邑」代表的是城市,商以及之前,國都很小,往往一城即一國,商就自稱「大邑商」,「伯邑」和「大邑」本是同意。「考」是死去父親的稱呼,「伯邑考」活著的時候需要多高的心理素質才能承受「霸主國先父」的稱呼。

而且年代越是早,留下的真名越少,甚至連天子的名字都是有疑慮的。譬如「啟」,開始的意思,夏朝的第一任天子,「太康」,其弟「中康」、中康孫「少康」,得有多大的機率才能讓跨越三代的「大康」「中康」「小康」都當上天子。還有「相」,實際上此時夏是失去天下的,「相」依附於人,當朝的「後」是「后羿」,「后羿」也不是名字,後是「天子」,「羿」從唐堯時就出現,一直到夏朝,幾百甚至可能上千年的延續,不可能是乙個人的名字(「彭祖」也是如此),至於商朝的天子,更是都帶天乾的,可考據的商朝天子的兄弟,卻都沒帶天乾,所以這些帶天乾的稱呼明顯也不是名字。

伯邑考死在商末,又無大成就,所以不留下名字才說得通。「周武王」是諡號,「姬」是姓,代表是黃帝一脈的部落聯盟成員,受封「周」,因為是貴族,所以自稱「週發」才是正理。而之後周公旦制定周禮,嚴格要求遵循禮制,武王和周公的長兄,也就是周文王的嫡長子被稱為類似於「戾太子」的諡號「伯邑考」就說得通了。

大兒子叫王太一,小兒子叫什麼好?

遊二 換個角度,按世俗生活理解吧。太一,理解為太太排第一 生了兩兒子給太太表決心不為過吧 那就繼續讚美太太吧。太寧 太美啥都行了。 根據數碼寶貝大冒險,八神太一的競爭對手是石田大和,不過大和這個名字太日式了,可以用代表中國的函夏。太一是天心,函夏是地中,也登對。和八神太一配對的武之內空的名字也很好,...

封神榜裡面為什麼西伯侯的兒子 伯邑考忘記跟妲己的約定沒來帶她走

lumfice 補了點劇情,特來回答一下。最高贊確實猜得不錯,和編劇的意思應該是有共通之處的,我來補充一下。題主所提的問題裡談到了兩個人 妲己和伯邑考。前者在之前的劇情中其實並無足以指摘的惡行,就只是乙個少不更事心地善良心思簡單的小女孩,在手足無措無依無靠的危急關頭碰到了曾為琴師堪稱男神的翩翩公子 ...

Windows 的宋體為什麼叫「SimSun」?細明體又為什麼叫「MingLiU」?

LUCUBEO Sim是來自於當時Windows3的長城字型,那時候用Sun很正常。MingLiU是Ming Light U的意思 U細明體 U聽其他的好像是Unicode,因為他確實遵循了GB13000的UCS和Unicode1.1的標準。 Sim是simplified的縮寫,亦簡體的意思。S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