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為何要選孫權繼任,如何評價孫權,他是否配得上「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評價?

時間 2021-05-06 09:56:32

1樓:zone5075

單論領導才能,孫權不知高出孫策多少。可以這麼說,若是孫策沒有被刺殺。壓根不會有後來的三國割據。

剛愎自用如孫策,既不能如孫權般舉賢任能,也沒有孫權的戰略眼光,懂得進退之道。亦不知體恤拉攏地方豪族。這樣的領袖,很難想象能夠在赤壁之戰中如孫權般有力的統一內部思想,合理的拉攏盟友,果斷的出擊。

即便是拿孫策和孫權比,都有所不及,更何況孫翊呢。

政治才能是衡量乙個領袖才能的唯一標準。孫策是乙個政權君主,決機於兩陣之間是一項次要才能(劉備一生敗仗無數,仍能建立蜀漢就是這個道理),懂政治,懂得用人才是首要才能。

2樓:悠閒國的小王子

說到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個,不是曹操拿孫權當兒輩看嘛,當然,這個確實是年紀在那,可是這個評價高嗎,曹操孫權對峙,然後曹操感嘆到,生個兒子就該和孫權一樣啊,明明都是兩軍的一把手,可是曹操把他當兒子哎,你孫權也就是能和我的兒子們鬥鬥,和我,你爹在都不一定行呢,綜上所述,參考青梅煮酒,你覺得這是乙個高的評價

3樓:

贊成ECULLY的答案……再說說我自己的看法。就說是否配得上吧……我的答案是配得上。

孫權能夠守江山,性格較為穩重,孫策就是吃了這一點的虧。當時江東像孫策這樣具有個人魅力的進攻型領導者畢竟是少數,而且就算是孫策這樣的領導者也不乏有反對之聲,這樣不穩的情況肯定不能讓孫策年幼的兒子主持大局(就算是人孫權等人輔佐也很危險);在當時呼聲最大的孫權與孫翊之中,孫翊簡直就是他哥孫策的翻版何況他還不如孫策,也不能重蹈覆轍。雖然孫權繼承代表著必須得放棄偷襲許昌的計畫,轉而鞏固後方,但總要比把這種事交給一腔熱血卻能力不足的人去做要好。

孫策也說了:

「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三國志孫策傳》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啊,何況是接乙個這麼有人氣的哥哥的位,孫權在巨大壓力下不僅能夠守住江山,還能做出任用賢能,作出著名如赤壁的戰略決策(當時可是一直幫助輔佐他的張昭都主降的),還是相當出色的。

當然,孫權晚期的確是黑點重重,不過就曹操當時來看,孫權是配得上這句話的。

4樓:PHDE

孫權完全配得上「生子當如孫仲謀」。

首先,孫策為什麼要選孫權為繼任者。

1.孫策子尚幼小,不能坐領江東;2.孫策死時,江東方平,此時必須選乙個被認可的人為主公;3.

孫權本身傑出的政治才能與在士族的名聲;4.兄死弟襲,合夫禮法,孫權是諸弟之長;5.孫權生來奇異,碧眼紫須。

此外,孫策,一代豪傑,也是乙個好的領導者,而他死前最江東的安排證明了孫策是乙個知人善任、且懂得政治的人:1、安排孫權統領江東,並很明確地說出了孫權長於舉賢任能;2、對江東人事進行安排,內事張昭統領,外事周瑜統領,一文一武,發揮各自所長,其實這個安排考慮到兩個方面力量,一方面是張昭為代表的士族(張昭不是士族代表,但在士族中有聲望),另一方面是隨孫策打進江東的將領,孫策用張昭、周瑜二心腹為孫權坐領江東打下基礎;3.定下了江東此後的國策:

舉賢任能以保江東,守的國家戰略。

其次,生子當如孫仲謀。

1.從赤壁之戰的決策,到襲取荊州的果斷,再到任用陸遜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可以說明,孫權雖然打仗不行(孫權率軍打戰敗多勝少),作為最高統帥,善於納諫、知人善用、充分授權,所以能在重大戰役中始終勝利,正是孫策所說:舉賢任能各盡其責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2.在孫權統治的數十年間,江東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內亂,內政修齊,國富民安,江東士族對於孫氏政權的支援不斷強化。

3.從孫權和魯肅、呂蒙的談話,以及孫權和陸遜談論中對東吳四人將領的評判,可以看出,孫權絕對是乙個一流的領導。

4.孫權能屈能伸,忍耐力極強,非常人所可比。可以降曹也可以求和,知道聯盟知道攻戰。

5.十八歲坐領江東,面對手下一堆重臣,雖有忠心耿耿的周瑜張昭,但他能讓江東局面迅速穩定,不是庸主所能做到的。

守江山不比打江山難,孫權能讓東吳成為三國國祚最長的國家,能力和功勞都不平凡。

為何荀彧不去投靠孫權(孫策)?

奧迪特Mr.Soup 荀彧是有著政治理想和遠大抱負的謀士,這在他後面輔佐曹操的時候有著深刻的體現,同時他的政治理想還是一以貫之的,這也為他後來的死埋下了伏筆 因為和曹操的理想發生了衝突 加上荀彧家族是穎川大族,北方也是政治核心區域,而當時的孫權還沒有勢力呢,連創業階段都不算,給荀彧提供不了機會和平台...

虞翻對孫策,孫權的態度為何截然不同?

吳越清風 虞翻對孫策態度的原因 江表傳 說的很清楚 策書謂翻曰 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勿謂孫策作郡吏相待也。而孫權對性格過剛的老古板都是沒有好感的,對張昭為相的提議他一句 君性過剛 就打發回去了,顧雍則厚重許多,顧公不言,言必有中。虞翻這種剛到頂的自然是沒有任何好感了 今夜看閃電 策為人,美姿顏,好...

孫策為什麼要兄終弟及傳位給弟弟孫權,而不是傳給自己兒子孫紹?

嫡長制是一種最簡單的繼承人選擇方式,當政權穩定的時候大家一般會選擇這種方式,但是並不是說人們就不能接受其他的選擇方式。戰國時期就有三晉的智氏 趙氏等選擇繼承人的故事流傳於後世,他們也並沒有拘泥於嫡長制,而秦一統之後也有繼承人爭奪戰,漢朝時宣帝還說過亂我家者必太子也這樣的話,種種跡象都說明人們對嫡長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