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定三秦之戰於韓信到底有沒有關係

時間 2021-05-06 07:43:05

1樓:Yue Liao

還定三秦之戰的主帥是劉邦,這點是毫無疑問的,高祖本紀和淮陰侯列傳裡都這麼寫。

韓信到底在還定三秦之戰獻了什麼策,這個是不知道的,史書沒記載。《淮陰侯列傳》裡的記載是「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我認為這應該是說韓信在制定作戰計畫上有很大的貢獻。結合一些記載來看,有人推測是漢軍從褒斜道和故道同時出兵,最適合大軍行軍的褒斜道為疑兵分擔主力壓力,主力走故道。

彭城之戰後,劉邦意識到光靠合縱攻楚靠不住,決定把關東之地畫大餅許給他人,張良則稱「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

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你說是什麼經歷讓張良覺得漢王之將裡韓信獨一檔?

總不能是京索之戰吧:淮陰侯列傳裡說韓信收兵與漢王會,破楚;但高祖本紀裡只是說「漢王稍收士卒,與諸將及關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滎陽,破楚京、索閒」,沒單獨點名;這一戰不太可能讓韓信拿出令張良覺得他比別的將領強得多的表現。

相反,還定三秦的部署,是特別點了韓信的名字的(高祖本紀和淮陰侯列傳印證,淮陰侯無疑)。高祖本紀裡還定三秦之戰前前後後也只點了韓信的名。韓信應該是還定三秦之中除主帥劉邦之外貢獻最大之人,甚至高於丁復等最終完成滅國一戰的將領。

2樓:戰國霸王

韓信跟還定三秦之戰有關係,至於是什麼關係我們可以從史記中看出。

《史記高祖本紀》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覆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

在劉邦的本紀中記載,漢王劉邦用韓信的計策,開始還定三秦之戰,是什麼計策高祖本紀沒有記載,實際上記載於韓信的列傳中,就是韓信拜將後劉邦問的對策。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

」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

「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

」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

「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

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

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彊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

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

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豪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

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

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劉邦聽了韓信的計策後,是劉邦自己部署諸將的進攻,這場還定三秦之戰真正指揮者是劉邦。

韓信拜將後與劉邦的問策,類似於諸葛亮與劉備的隆中對,諸葛亮在隆中對後是沒有統兵打仗的,韓信也是如此,諸葛亮真正統兵打仗在劉備、關羽、張飛等人死後。

韓信作為剛進入劉邦的隊伍,而且是敵對陣營的人員,劉邦不可能將自己的全部身家交給韓信,要知道此時的韓信沒有任何打仗經驗,也沒有紙上談兵,劉邦就將漢軍的指揮權交給他是不可能的。

要知道這場還定三秦之戰決定的是劉邦能不能得天下的關鍵所在。

《史記淮陰侯列傳》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漢二年,出關,收魏、河南,韓、殷王皆降。合齊、趙共擊楚。

四月,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事實上在韓信本人的列傳中,也沒有寫他參與過還定三秦之戰,韓信真正參與戰爭,在劉邦彭城兵敗之後,他應該是跟隨蕭何從關中派來支援劉邦的隊伍中過來的。

在還定三秦之戰到彭城之戰這段時間,韓信應該是和蕭何一樣,擔任鎮守大本營的任務。

這個與劉備打益州,關羽鎮守荊州是一樣的,劉邦打章邯的路只有一條,但是進漢中,攻擊劉邦大本營的路不止一條。

項羽的失敗,就是大本營沒有守好,項羽進攻齊地,大本營被劉邦給偷了。

《史記高祖本紀》韓信用蒯通計,遂襲破齊。

劉邦本紀中記載的用韓信之計,還定三秦,與韓信用蒯通計,破齊,用法是一樣的,劉邦在韓信的計策下,決定進攻三秦,韓信在蒯通的計策下,決定進攻齊地。

《史記高祖本紀》二年,漢王東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陽皆降。韓王昌不聽,使韓信擊破之。於是置隴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關外置河南郡。更立韓太尉信為韓王。

至於劉邦本紀中,還定三秦之戰到彭城之戰中間,出現的這個韓信,是另外乙個韓信,這個在劉邦本紀中也有記載,後面封了這個韓信為韓王,這段記錄在韓王信本人的記錄中也有記載,是一致的。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漢二年,韓信略定韓十餘城。漢王至河南,韓信急擊韓王昌陽城。昌降,漢王乃立韓信為韓王,常將韓兵從。

雖然韓信登台拜將存在疑點,跟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一樣。但在這裡我們把他當作是真的。

韓信為什麼能夠得到蕭何、夏侯嬰兩人的推薦,不是因為他的軍事能力,蕭何、夏侯嬰這兩人不懂打仗的事。

這個原因可以在劉邦的問策中看出,蕭何、夏侯嬰看重的是韓信對於當時天下時局的分析,漢陣營西進滅秦,很少接觸其他諸侯。

韓信不同,他是敵對陣營項羽身邊的親信,他的職位郎中,執戟是爵位,與當時劉邦身邊的樊噲、灌嬰等人地位是一樣的,韓信才有向項羽獻計的機會。

《史記樊噲》漢王賜噲爵為列侯,號臨武侯。遷為郎中,從入漢中。

《史記灌嬰》沛公立為漢王,拜嬰為郎中,從入漢中。

韓信掌握項羽以及天下諸侯的資訊,蕭何、夏侯嬰、劉邦不知道,張良、陳平這個時候還沒在劉邦身邊,韓信對於天下時局的分析,驚呆了蕭何、夏侯嬰,才推薦給劉邦。

通俗易懂的講,韓信通過出賣舊老闆公司的資訊,給新的公司老闆,得到高薪的職位。

3樓:大內義興

這種有沒有關係,無非類似赤壁之戰,東吳左督周瑜的部將黃蓋獻計火攻,黃蓋親筆給曹操寫詐降信,黃蓋再親自火攻,而周瑜率輕銳尋繼其後,那麼問題來了,左督周瑜和其部下黃蓋兩人誰的功勞大?兩人誰體現的能力更多?功勞是否算在領導上?

就還定三秦之戰來說,雖然《史記淮陰侯列傳》的確記載是劉邦「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但《史記高祖本紀》的「漢王用韓信之計」,這個韓信是否是兵仙韓信就值得商榷了,因為可能是另外乙個韓信-韓王信,同名同姓,而《史記高祖本紀》並沒有區分:

至南鄭,諸將及士卒多道亡歸,士卒皆歌思東歸。韓信說漢王曰:(【集解】:

徐廣曰:「韓王信,非淮陰侯信也。)項羽王諸將之有功者,而王獨居南鄭,是遷也。

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跂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寧,不可復用。不如決策東鄉,爭權天下。

按照上面這段《高祖本紀》的記載,劉邦剛跑到漢中南鄭,就有將領和士兵不斷逃亡,剩下的士兵唱著歌想東歸,這時突然冒出乙個韓信建議劉邦要東歸以爭奪天下,熟知韓信生平的肯定覺得奇怪,所以《集解》告訴我們這位不是淮陰侯韓信,而是韓王信!再往下看:

項羽出關,使人徙義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趣義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乃陰令衡山王、臨江王擊之,殺義帝江南。項羽怨田榮,立齊將田都為齊王。田榮怒,因自立為齊王,殺田都而反楚;予彭越將軍印,令反梁地。

楚令蕭公角擊彭越,彭越大破之。陳余怨項羽之弗王己也,令夏說說田榮,請兵擊張耳。齊予陳余兵,擊破常山王張耳,張耳亡歸漢。

迎趙王歇於代,復立為趙王。趙王因立陳余為代王。項羽大怒,北擊齊。

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覆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

東至咸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令將軍薛歐、王吸出武關,因王陵兵南陽,以迎太公、呂后於沛。楚聞之,發兵距之陽夏,不得前。

令故吳令鄭昌為韓王,距漢兵。

二年,漢王東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陽皆降。韓王昌不聽,使韓信擊破之。於是置隴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關外置河南郡。

更立韓太尉信為韓王

接下來《高祖本紀》記載了項羽巴拉巴拉的事情,導致「項羽大怒,北擊齊」,然後就是「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也就是說這次出現的韓信名字也應該是韓王信,劉邦用的是韓王信之計。

之後韓王昌沒有服從劉邦,劉邦又「使韓信擊破之」,這韓信肯定是韓王信,最後劉邦「更立韓太尉信為韓王」,這幾段直接出現了韓信名字有3次,分別是東歸建議1次、劉邦用計1次、擊破韓王昌1次,現在來看韓王信的列傳:

沛公立為漢王,韓信從入漢中,乃說漢王曰:「項王王諸將近地,而王獨遠居此,此左遷也。士卒皆山東人,跂而望歸,及其鋒東鄉,可以爭天下。

」漢王還定三秦,乃許信為韓王,先拜信為韓太尉,將兵略韓地。

漢二年,韓信略定韓十餘城。漢王至河南,韓信急擊韓王昌陽城。昌降,漢王乃立韓信為韓王,常將韓兵從。

很明顯在對比韓王信列傳後,在《高祖本紀》本身沒有任何解釋和區分的情況下,這直接出現的3次韓信名字,可以預設是韓王信,所以「漢王用韓信之計」,到底是指淮陰侯韓信,還是韓王信,是需要商榷和存疑的!

哪怕明確「漢王用韓信之計」是指淮陰侯韓信了,在還定三秦上是何種關係,韓信之於劉邦就如同黃蓋之於周瑜,然後是否雙標了!!!

@大內義興,以及我的歷史專欄,人欄兩開花:

修正漢末三國和一些歷史的偏差

4樓:掉哪嗎頂硬上

先說說陳倉道,陳倉道是不為人知的小道?!或者是趙衍獻上的?!不用猜了。

不知道大家聽說過秦國四大關隘嗎?大散關便是其中的西關。就卡在陳倉道上,故道河與清姜河中間,物資要在此處轉換。

函谷、武關皆守要道,大散關建在這裡難道是因為這裡慷慨悲歌、風景獨好?!

章邯聽說劉邦燒了棧道,直接進攻關中並為人熟悉的道路就剩故道可走,章邯便在陳倉地區設立防務,堵住此道,散關就屬陳倉防區。陳倉城離出口至少10公里,背土塬而南面河,雖不是平原,也不算險要。舊城如圖。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須昌(趙衍)以謁者漢王元年初起漢中,雍軍塞陳,謁上,上計欲還,衍言從他道,道通,後為河閒守,陳豨反,誅都尉相如,功侯,千四百戶。

看來大家都過不了這個梗了。正確翻譯:雍王的軍隊在陳倉駐守,衍來拜見劉邦,劉邦說自己計畫想要打回關中去(但是雍王的軍隊駐守陳倉塞住故道,走故道出不去)。

衍向劉邦獻計,說可以從其他道路走,此道證明可通(此道是祁山道,下邊會解釋趙衍獻來此道的意義)。不是什麼劉邦打到半想跑。

曹參攻下辯,樊噲攻西縣,漢軍初期進攻的方向便是往西的祁山道,而不是往東的故道。漢軍走祁山道往天水而去,欲佔隴西,以此為進攻力學說的另乙個支點進攻關中。那守在陳倉防區的雍軍聽到漢軍來奪隴西後,會有什麼反應和行動呢?!

待章邯調軍增援隴西,漢軍主力突然折東而出故道,到陳倉。等章邯收到故道和散關的軍報,反應過來弄清漢軍真正意圖時,來不及了。(漢軍主力的路線參考曹參的攻路線,從還定三秦,初攻下辨,故道、雍、邰)

敢問當時之畫策,竟出何人之手筆?

定三秦算不算韓信的功勞?

七知八搭 說到還定三秦 後人的評說 譬如楚元王劉交玄孫劉向的 新序 中記載 漢王東出,秦民歸漢,漢王遂誅三秦,定其地,收諸侯兵討項王,定帝業,韓信之謀也 譬如 三國志 魏延傳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我且不拿來用 因為這畢竟...

三秦是不是韓信平的

含草舵手 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信拜禮畢,上坐。王曰 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 今東向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 然。曰 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 不如也。信再拜賀曰 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

為什麼劉邦能還定三秦最終統一天下,而諸葛亮只能此師未捷身先死?

新蘭home 項羽準備去打齊國的時候劉邦都已經降服兩秦王包圍章晗與孤城了 前幾個月劉邦剛出關中的時候項羽要嚒是沒空救自己內部還一堆事準備打齊國的時候已經是放棄關中了比起劉邦項羽這一系列動作真的慢半年直到彭城之戰以後,項羽還是給劉邦牽著鼻子走到處救火缺乏戰略和經營的思維和餘力直到敗亡 加零一 對手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