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對局勢影響最大的戰役?戰前戰後的局勢變化是什麼樣?

時間 2021-05-31 21:47:27

1樓:看這一世繁華

官渡決定了北方的歸屬;

赤壁確保了南方的割據;

夷陵標誌著蜀漢徹底變成地方性政權;

東興影響了北方喪葬禮制延緩了司馬氏篡位節奏;

淮南三叛意味著忠於曹家的軍事力量損失殆盡;

滅蜀穩固了司馬氏權位並直接決定了統一態勢;

滅吳讓天下歸一;

石亭改變了魏吳前線攻守態勢;

新城導致吳國國力大損諸葛恪垮台;

襄樊致使荊州歸屬發生變化;

洮西使得雍涼一帶局勢不穩。

顯然官渡影響是最大的。

2樓:

個人認為是官渡。

官渡之戰前,袁紹幾年內統一天下幾乎是定局。官渡之戰後,袁氏集團不僅不可能統一天下,甚至北方都統一不了,八年之後還徹底滅亡了。

而且袁紹運氣好點 ,官渡是真的可以贏下來的。

赤壁之戰前,曹操幾年內統一天下基本是定局。而赤壁一戰,導致曹氏集團(或者司馬氏集團。二者領導人雖然不同,但是其他高層基本上是換皮執政)統一天下的時間延遲到幾十年以後,但是並未改變大的趨勢。

漢中之戰前,劉備集團可能會短期內被滅。漢中之戰後,曹氏集團短時間內是無法滅亡劉備了。而且還給未來曹魏西線戰場增加了很大的壓力。

襄樊之戰,一度打的曹操很狼狽,但是終究還是沒有打下來,曹操應該是可以守住襄樊的。孫權不背刺的話,荊州不會丟,未來諸葛亮執政期間可以給曹魏造成更大的軍事壓力。但是襄樊之戰最後的結果是延長了孫吳政權壽命,減輕了曹魏的軍事壓力。

夷陵之戰,其實前後局勢變化不大,各自地盤還是那麼多。

歷次北伐和南征,影響不大,多為無功而返。其中諸葛亮的五次北伐相對影響較大,給曹魏造成了非常大的軍事壓力,一度使得曹魏成為大號的四戰之地。

諸葛恪北伐其實也有很大影響。不過是政治方面的影響,對於東吳自然是諸葛恪倒台,孫峻孫綝獨攬大權。而對於北方,使得地位不穩的司馬師迅速的穩定了局勢,而且極大的增加了司馬師的權威,幾乎完全消除了東興之敗的負面影響,不僅避免成為第二個曹爽,而且使得統一天下的君主從姓曹的變成姓司馬的(利益集團並沒有大變化)。

最後的滅吳滅蜀之戰,不過是大勢所趨,順勢而為。

所以,官渡之戰影響最大,使得乙個即將統一天下,開創新王朝的集團遭到了覆滅的命運。

3樓:忽悠

對曹魏來說,官渡之戰奠定了北方霸主地位,赤壁之戰延緩了統一的程序(增加了更多可能性)

對東吳來說,赤壁之戰有了奪取荊州,進取益州,二分天下的可能,然後夷陵之戰和呂蒙白衣渡江,斷送了東吳和季漢的前路,為曹魏或者說晉國統一奠定了絕對性質的基礎

季漢。。。不能說戰役,周瑜掛了,劉備有機會借南郡進益州,拿下基本盤,剩下的漢中之戰和關羽水淹七軍,大大延長了曹魏統一進度,其餘的,夷陵之戰斷送了最後一絲北伐的希望

三國時期,每一場戰役都至關重要,稍微出現一絲偏差,結局截然不同

東漢末,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官渡,赤壁,夷陵)規模究竟如何?

黃金時代 官渡之戰。曹老闆佔據徐州,允州,司隸,豫州等中原腹地。人口不會太少。大概在200萬口,一百萬男丁,可戰壯丁勉強50萬,除去耕田,也就25萬可用。也就是說十人一兵,抽調兵丁可達20萬,不少了吧!但曹操東南袁術殘餘和孫策數萬兵異動。分兵萬人 汝南方面劉備奉天子詔數千兵討伐,千人討伐 西北關中諸...

如何評價三國時期的馬騰

打球打到猝死 不管在演繹還是正史都是智商堪憂的草寇型軍閥。被楊彪玩了一把,去長安和老西涼拼了個半死,然後又被曹操敲打了一遍,又自以為是的親自全家去朝廷然後留個兒子搞遠端操控,結果呢?被韓遂陰了一把,全家死光光。要不是祖上有光生下乙個錦馬超,都不會有人了解他。他兒子倒是可以開乙個篇幅,尤其著名超吹曹孟...

三國時期的巧合有哪些?

長江暗 諸葛亮出山跟郭嘉病逝,是同一年。於是有人說 郭嘉不死,臥龍不敢出也!好,依照這個邏輯 袁紹202年去世。姜維202年出生。真袁紹不死,姜維不敢生也!姜維作為蜀漢最後一任大將軍,在抗魏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是袁紹的死亡,才間接導致得姜維出生。本初啊本初,原來你小子果真是我大漢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