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韓信是兵仙?

時間 2021-05-30 17:59:15

1樓:東南西北

拉莫斯「洗黃牌」,如果最後皇馬拿到了冠軍,那麼估計又有一大推人吹皇馬教練和球星神機妙算,在不重要的地方留下伏筆,可惜的是,認為勝券在握的皇馬被自己輕視的阿賈克斯踢回了老家。

一場足球比賽的結果尚且不可控制,一場戰爭的主帥就那麼有信心?敢玩這種把戲?巴塞隆拿隊敢故意開場輸兩球嗎?勇士隊敢故意開場輸20分嗎?

現代戰爭不管一戰二戰還是越戰伊戰,有這樣打的嗎?中國歷史上明清以來的戰爭,有這樣打的嗎?

所以,我認為所謂韓信的成名之戰根本就不是司馬遷說的那樣。

2樓:

韓信是名副其實的兵仙、戰神

擒獲夏說閼與:

漢王遣張耳與信俱,引兵東,北擊趙、代。後九月,破代兵,禽夏說閼與。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

大破趙軍,擒獲趙王:

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誡曰:

「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令其裨將傳飧,曰:「今日破趙會食!

」[2]諸將皆莫信,詳應曰:「諾。」謂軍吏曰:

「趙已先據便地為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阻險而還。」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平旦,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於是信、張耳詳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

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

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

大敗楚將龍且和齊王田廣:

齊王廣、龍且並軍與信戰,未合。人或說龍且曰:「漢兵遠鬥窮戰,其鋒不可當。

齊、楚自居其地戰,兵易敗散。不如深壁,令齊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聞其王在,楚來救,必反漢。漢兵二千里客居,齊城皆反之,其勢無所得食,可無戰而降也。

」龍且曰:「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且夫救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

今戰而勝之,齊之半可得,何為止!」遂戰,與信夾濰水陳。韓信乃夜令人為萬餘囊,滿盛沙,壅水上流,引軍半渡,擊龍且,詳不勝,還走。

龍且果喜曰: 「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

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龍且軍大半不得渡,即急擊,殺龍且。龍且水東軍散走,齊王廣亡去。

信遂追北至城陽,皆虜楚卒。

垓下戰略決戰:

漢王之困固陵,用張良計,召齊王信,遂將兵會垓下。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3樓:故劍情深

明代茅坤說的啊!

茅坤覺的是,然後大家覺的有道理,然後就傳開了。

當然,茅坤也是把唐宋八大家最後名額定下來的人!

諸如這些,其實更多是一家之言。

比如所謂的戰國四將,起翦頗牧,用兵最精。

其實出自千字文,千字文怎麼來的了?

就是作者好像叫周興嗣吧,被皇帝逼著用蘭亭序集吧好像,拼成四個字的成語,一夜之間拼出來,否則砍腦袋。

然後周興嗣就拼出了千字文.....

然後起翦頗牧還很順口,就變成大家流傳的戰國四名將了!

4樓:

韓信打仗天馬行空,不按套路來。偏偏每次都能贏。古往今來有幾個將領能做到?暗度陳倉,背水一戰,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哪個不是膾炙人口?

5樓:小小303

兵仙是後來的提法,但一經提出,即被人們認可,我想,當立足於「兵」字,並從他的戰例尋找原因,主要和背水陣與濰水戰有關。

背水陣中,他是軍隊的統帥,在他底下,還有各路將軍,將軍之下,又有各級軍官,然後才到士兵,按照常規,他乙個統帥,是不應該指揮到兵卒的,可是,面對這麼一群新兵蛋子,老兵油子,和所謂的「市兵」,他知道,光靠那些將軍們,是打不了仗,更打不了這樣一場以少對多的硬仗,那怎麼辦呢?只能靠自己,怎麼靠呢?用一種非常規的戰法,激發士兵的鬥志——

我們看背水戰的總結大會:

總結大會開始,諸將立即發問,還是揪住背水陣那個問題死死不放,雖然戰爭已經結束,他們也都親自參加了戰爭,但仍然搞不明白。因為按照兵法,都是「右倍山陵,前左水澤」,為什麼丞相(韓信此時官封丞相)那樣的布陣,竟能取得如此神效,這裡面到底都什麼道道?

在韓信看來不過區區小事,在他們那裡卻顯得如此誇張,他有一種濃濃的成就感,笑著說:

「諸位說的固然沒錯,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兵法裡面不是還有一句——『置之死地而後生』嗎?你們看到山,就想站在它前面;看到水,就想躲在它後面。

殊不知作為天險,山和水有著同樣的功效,即能擋住敵兵,也能擋住自己,也就是說,既能成為敵人進攻路上的障礙,也能成為自己逃跑時的障礙,特定情況下,靈活使用,就能發揮奇效。

「而不管山還是水,其最終的目的,都是要最大程度激發自己的鬥志,最大可能削弱敵軍的戰鬥力。如何激發鬥志呢?一種是讓他們在敵軍面前有明顯的優越感,感到勢在必得;還有一種就是讓他們被動地激發潛能,置之死地而後生。

戰前形勢大家是知道的,我就是神仙,也變不出優越感給大家,何況我剛帶軍不久,還不能服眾,士卒未肯賣命,只有把他們引入絕地,他們才會賣命工作。」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孫子兵法》

聯想到不久前項羽那次破釜沉舟的戰役,眾將恍然大悟,看來讀書路上,自己還差得遠,還有太長的路要走。但一旁的廣武君內心更加佩服這位仁兄了,原來只知道他人少,現在才知道他不光人少,還都是人渣,就敢來和號稱二十萬的趙國精銳叫板,還居然一天之間,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真實太神奇了!

而「可驅市人而戰」的美名,就此傳播。

什麼是「市人」,就是典型的街市出生。生活在鬧市中,一根蔥一頭蒜都要花錢買,天天和生意人打交道,甚至自己就是生意人,天生懂得討價還價。這樣的人到戰場的第一件事,就是審時度勢,以他們市面上的思維方法,看誰多誰少,誰強誰弱,有十足的把握之後才會投入戰鬥。

但你甭指望他們會賣力廝殺,一看對方過於勇猛,哪怕自己人多,也會腳底抹油。

他們腦子比領導轉得快,算賬比領導算得精,當年戚繼光剛開始平倭,碰到的就是這樣一群部下,戰場上一不小心,就成了光桿司令。無可奈何,只好重新組織乙隻農民軍隊,卻一不小心成就了戚家軍。沒辦法,中國雖然沒有最好的兵員,卻有最厲害的兵法,還有最偉大的農民,當一切都失效,只好讓農民站出來,兵法遇到農民,頓時如魚得水,瞬間輝煌重現。

然而,兵荒馬亂,韓信沒有戚繼光那樣的底氣,只能給什麼用什麼,往往還不給夠,但韓信就是有辦法,靠這麼一群人,井陘一戰,不但打了,還打出了威風,打出了名氣。所以,不要小看「市人」二字,能夠成功駕馭這兩個字,實在不簡單。憑藉高超的道術,你可以指揮銅人,可以指揮亂石,甚至指揮風水日月,卻未必能讓他們聽話。

自古到今,得此美譽者,只韓信一人。

這是繼破魏、滅代後的又一大創舉,如果前兩個只能造成區域性的影響,打敗陳餘則毫無疑問足以讓天下震驚,當然,也包括他的老領導項羽同志。

此時,項羽才真正意料到他曾經犯了乙個多大的錯誤,可是,為時已晚,在進攻劉邦的路上焦頭爛額,他甚至連嘆息都已成為一種享受,但噩夢還在後頭。

而接下來發生在濰水邊上,和項羽大將龍且的一場戰爭,則徹底顛覆了人們對戰爭和兵法的理解,讓他無可挑剔地成為仙人一樣的存在。

這場戰爭和他的其他戰役一樣,同樣跳過了將軍,整個大軍就只有乙個將軍,乙個統帥,所有的將軍都是兵,所有的兵都是將軍。

當時,兩軍在河邊對峙——

按照標準的打法,應該是擊其半渡,可大家都不是傻子,誰又願意先邁出這一步讓敵人來打呢?誰都不願意邁出,只好守在江邊。曠日持久,雖然那人的建議(給龍且出主意讓他打持久戰的人)沒被採用,但長此以往,可能真的就會演變成那人的戰術,情況將對自己不利。

所以,此戰不能拖,只能主動進攻,可對面是滿滿的二十萬人啊,怎麼過去都白給,那怎麼辦呢?只能引導對方過河,但是,對方不傻,如何引導呢?

《孫子兵法》雲:「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這裡面說了幾種誘敵的方法,都是小股誘敵,說到底,無非是示之以弱,示之以利,可按照目前的架勢明顯行不通。小股部隊過江,還沒有反應過來,就被吃掉了,只有主力渡河,興許能耐久一些。然而,敵人擊你半渡怎麼辦?

那分明是自投羅網。

「不,不」,韓信詭異地笑了笑,說:「我主力渡河,不是去作戰,而是誘敵,誘過來再打。」

軍事史上,能夠想到用主力誘敵,恐怕只有韓信一人了。不是別人想不到,是不敢想,想了也沒意義。誘敵,就是要把敵人引進主力的包圍圈(以卒待之),好一舉殲滅之,你用主力誘敵,你拿什麼包圍呢?

韓信說:「水。」孔明一生用火,乃出於無奈,然終因殺戮太重,雖然一生平安,卻只有五十年壽。由於火的毀滅性極大,所以《孫子兵法》特意有一段話: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讀過這本書的人可能都知道這一點,但在殘酷的戰爭面前,沒有特殊的憑藉就會被敵人吃掉,或者用士兵的生命和獻血去換來那皺巴巴的勝利,這顯然不是乙個優秀的指揮官所願看到的。所以,為了國家不被屠戮,為了士兵不做無謂的犧牲,孔明只好用火,但在韓信明顯棋高一著,一生都沒有用火,他用水就可以了。

破魏之戰,用水迷惑敵人;井陘之戰,用水逼迫士兵;可謂無所不用其極。這次又是水,但他準備怎麼用呢?

韓信說:「擊其半渡。」但敵人不會輕易上鉤,何況你先渡河,如何擊敵半渡?

但韓信還是堅定地說:「渡河不是目的,擊其半渡才是最終的目的。」於是,當著一頭霧水的將軍們,韓信喊來了工兵司令,讓他帶齊所有的工兵,準備盡量多的沙袋,連夜到上游他指定的地點,務必在天亮之前堵住河水。

第二天,看著淺淺的澭河水完全可以忽視,韓信下令進攻。龍且大喜過望,這些天來,他為半渡的問題煩惱不已。今天一早醒來,還正納悶這水為什麼會突然變小呢,就見韓信的士兵們過河而來,感情是他們沉不住氣要來進攻了。

他心說:「韓信啊韓信,這麼多年不見,還是個愣頭青,大家把你傳得神乎其神,我看也不過如此!你如此盛情,那我也不能不夠意思。

現在沒有了最大的障礙還怕什麼?」他下令全軍立即出動,痛擊敵兵,一向以衝鋒陷陣為能事的盟主戰士們如餓狼般洶湧而去。

在敵人強大的攻勢下,韓信的兵力明顯不足,很快敗下陣來,急忙撤退。看到這架勢,龍大叔興奮地說:「我就知道韓信怕我,現在立功的時候到了!

」他不顧五十高齡,一馬當先,率領數十萬軍隊,追擊敵兵。很快就在韓信精心布置的戰場中過了河。

看到過河的人差不多了,韓信下令放水。於是平靜的澭河水頓時惡浪翻湧,沖走了不少人,把大半的齊楚聯兵堵在了對岸。過河的士兵頓時傻眼了,被河水和反撲過來的漢兵包圍,只恨自己缺心眼。

不管是破魏之役,還是井陘一戰,無不是在極為尋常的戰術中尋找不尋常的打法,出其不意,令敵人猝不及防,最後一總結,這不還是那個什麼什麼戰術嗎?仗原來還可以這樣打!這乃是韓信一生用兵的精妙之處,看似離奇古怪,卻簡單如水,過後誰都能一拍腦袋恍然大悟,事前卻誰都不知道他到底想幹些什麼,甚至懷疑他,鄙視他,笑話他。

這就是一代兵仙。

憑著這樣的打法,韓信輕而易舉地利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完成了擊其半渡的軍事企圖,並借用水的力量完成了合圍。半渡的軍隊雖然和背水軍一樣,有不得不戰的架勢,但卻因為盲目過河遭人算計而心慌意亂,在對領導人無能的埋怨中,一心一意等著對岸的兄弟來營救自己。有些水性好的早已一頭紮進河裡,自作主張向大隊人馬靠齊,並沒有背水軍那樣決一死戰的勇氣。

這正是擊其半渡的精妙之處,是一種對心理和力量的全盤把握。很快,沒有等來對岸的兄弟,卻在強大的騎兵兵團的衝擊下,在數倍於自己的強大步兵的蹂躪下全盤敗潰。而由於龍大叔曾經的話太過傷人,齊國的士兵冷眼看著來救援的人陷入困境之中卻無動於衷,只是默默地站在對岸。

時隔一年,韓信讓當年逼迫漢兵跳河的楚兵們重新上演了在睢水河的那一幕,但角色完全倒置。於是,過河的隊伍全軍覆沒,老將龍且結束了他勇武而剛強的一生,並帶走了項羽的二十萬軍隊,彭城從此空虛。

雖然大部分人馬仍在對岸,但眼睜睜看著主帥被殺,同伴被圍殲,驕傲的楚兵何曾受過這樣的委屈?平時都是他們打別人,哪有別人打他們?如今公然被人欺負。

看著如此狡詐的敵兵,想著這一年多來,楚國與日俱下的尷尬處境,不由他們不重新考慮自己的後路。

一些見異思遷的高階軍官開始頻繁與敵軍聯絡踏上騎牆的道路;一些忠心耿耿但不得不做長遠打算的高階軍官開始知道儲存實力;而那些低階軍官本沒有什麼是非觀念,表現更是五花八門;士兵們則紛紛開始表達對家鄉富貴生活的思念,對此次行動的不滿,對齊國的怨恨,對敵兵的詛咒,不等漢兵來戰,內部已亂成一團。十幾萬軍隊頓時成為一盤散沙,而此時韓信要做的,只是八個字:追亡逐北,收編新軍。

對追亡逐北的結果,《史記》上有乙個簡單而令人膽寒的記錄:這二十萬人乙個不留,都沒有回到家鄉(皆虜楚卒)。

所以,我們看韓信,這麼大的統帥,平生打了那麼多漂亮的仗,按照太史公的記載,據說也有不少將軍沾了他的光,封侯列官,但是,在他身邊,除了垓下之圍中偶爾出現的兩個側翼作戰的將軍被歷史記載下來外,有名有姓的將軍幾乎沒有。

說白了,他是兵王,而非將首,他打仗,有兵就夠了,並且是多多益善,將軍們只用老老實實打仗就可以了,沒有多少可以發揮的舞台。楚漢之間,一將難求,而他的打仗風格,恰好也順應了時勢。

說他是兵仙,蓋因此也。

不到之處,請大家拍磚。答案中的內容,選自《兵仙:楚漢風雲中的韓信》兵仙 (豆瓣)

韓信如此戰績能配「兵仙」嗎?

其實以韓信的井陘之戰 濰水之戰,以少勝多大敗敵軍,完全擔得起兵仙之名。韓信的粉絲沒有必要給韓信強行加戲,這樣只會給韓信招黑。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漢二年,出關,收魏 河南,韓 殷王皆降。合齊 趙共擊楚。如果要把這些戰績算在韓信頭上,給韓信加戲,那麼彭城之戰兵敗也應該算在韓信。不能勝仗算韓信...

韓信為什麼只帶三萬兵在井陘

清風一縷浮萍遠 因為韓信不是主戰場,主戰場是漢王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之戰。為啥韓信可以舒舒服服的打爆北方?因為大魔王項羽被劉邦拖著呢,由於劉邦比起項羽乙個詞屢敗屢戰,你就明白了。劉邦就是乙個成功的易繼風,老天爺告訴他你練我的武功天下能贏你不出兩個不乙個人,結果劉大老闆建國前光找這個人打了 黃金史萊姆 ...

為什麼說秦觀的《鵲橋仙》是豔詩?

有書 鵲橋仙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首 鵲橋仙 特別有名,堪稱 撩妹 情詩之範本,是秦觀寫給愛人邊朝華的。秦觀,字少遊,乃蘇門大才子,北宋頂級流量IP,蘇軾曾誇他有 屈原 宋玉之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