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 滿洲戲 嗎?

時間 2021-05-30 16:02:50

1樓:

樓上有人說山海關的滿洲旨,其實是從崑曲鐵冠圖裡就有的。當年國盡臣會這個,被尚小雲請到榮春社做教習。京劇是繼承的崑曲。

乾隆大力推行的是崑曲,每年臘月底祭灶時候,薩滿教跳神之前,他要親自坐在坤寧宮的大炕上打鼓唱羅貫中的訪賢:卿道是用《論語》治朝綱有方,呀!卻原來半部山河在上。

聖道如天不可量,可見那談經臨絳帳。」

他為維護崑曲地位還打壓地方戲,做太上皇時候還命令嘉靖把秦腔戲班趕出京城。但他那會兒也沒有昇平署,昇平署是道光設立的。

滿洲戲的話,我倒覺得子弟書或者可以算,雖然是曲藝,不過現在會唱那個的人沒幾個了。

2樓:Hasuran Li

關於滿語的戲曲,我只聽說過乙個清末的《菸鬼嘆》,可搜尋一下《滿漢合璧劇本菸鬼嘆芻議》一文。之前是否有滿語唱的戲我就不太了解了……

前面有人提到薩滿唱詞,薩滿並非唱戲的,清代入關以後,宮廷薩滿主要職責是祭祀、祈福。民間的薩滿主要任務大概也只是祭祖而已。原本薩滿還負責治病還魂,不過皇太極時期就嚴令禁止薩滿再幹這活——鑑於現在還是有跳大神的,可見這條法令效果有限。

3樓:石山

滿洲戲就不知道了,但是滿人入關前信仰薩滿教,印象沒錯的話。

然後薩滿教就有那種類似巫術的舞蹈和戲劇,現今很少了,但好像未入關的傳統滿人依舊保持著這種儀式。

查了下,也沒看到它是戲曲劇種的證明。我的理解,是不是就是將京劇譯為滿文傳唱,但這種形式其實還應當認作戲劇。就好比歌劇把義大利文換做漢文,它還是歌劇乙個道理。

4樓:徐博聞

-京劇的產生與流行在乾隆後期,演員會唱滿洲話並不奇怪。汪笑儂、唐英、金少山、楊小樓、程研秋等名家都是滿族人,清朝中後期,在京戲台班裡,滿族人是可以佔據半壁江山的。除此之外,粵劇、崑曲等舞台上,也有很多滿族演員。

在滿族人統治的朝代裡,京劇也是深受滿洲文化影響的。其實,元雜劇和京劇這兩個流傳廣泛的戲曲形式,都和少數民族分不開。

正經京劇唱本之中,滿語唱詞也不罕見。在一些專門描述滿足故事的劇本之中,《挑滑車》之中金兀朮有一段滿語唱詞,《忠義璇圖》有一段滿語唱詞。到二十世紀,《請清兵》裡還有一段聖旨要用滿語來念。

還有慶典創作的《壽星大圍》,是傳統的全本滿語戲。京劇唱本在建國之後有過一次大的災難,若不遭此劫,怕是能留下更多。

不過,滿洲人也有自己的曲藝形式,只不過沒有形成自己的戲曲形式。滿洲曲藝的代表是「八角鼓」,擊鼓演唱,是在八旗子弟中流行的玩物。其中的「拆唱」法,是有演員角色之分的,雖然接近戲曲,但仍不能歸類為戲曲藝術。

後來真正扮上角,講故事的戲曲,雖然是從八角鼓發展而來,但也僅是硬配上京劇的體制,是生搬硬套的產物。這也是建國後的事情了,比如「新城戲」,流傳不廣,因為沒有特點而迅速衰落了。

所以說,有扮相的這種戲劇,是漢族發明的東西,但其中多少也滲透了外民族的內容。八旗子弟人數有限,就沒有發展出專屬自己的戲劇,但也有較為簡單的曲藝形式。至於純粹的「滿洲戲」,是建國之後,生搬硬套才有的東西,唱的也是漢語,可以說沒有出現過。

至於什麼東北二人轉,更是建國之後才流行起來的,跟滿清宮廷沒有半點關係。

感謝閱讀。

清朝有女官嗎?

前世沏好的茶 該書的編者是孫洙,別號蘅堂退士,江蘇無錫人,清乾隆十六年 1761年 進士。孫洙編選唐詩,是依據沈德潛 1673年 1769年 的 唐詩別裁 及王士禎 1634年 1711年 的 古詩選 唐賢三昧集 唐人萬首絕句選 為主,雜以其他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 的題材廣泛,反映唐代的政治矛盾 邊...

滿洲里有什麼好玩的?

柯老木 推薦來這裡玩一天或者一天半就行了,主要就是國門和草原,套娃廣場在門口看看就行了,沒多大意思。晚上可以吃吃這裡的特色美食,然後趁著還沒有對這裡產生反感趕緊走。我乙個來長春讀書的學生,去了滿洲里,消費比長春還貴。主要就是交通不便利,去一些景點除非是好多人組團或者自駕遊,不然很坑錢的 蘿丹妮 16...

為什麼清朝戲這麼多,曾左李卻拍不得?

M3小蘑菇 因為預期收視率不高,觀眾不愛看,而且還容易政治敏感 清朝戲多主要是清宮劇拉起來的,目標使用者是女觀眾,時代的下限是女主角和乾隆談戀愛,然後白頭偕老,嘉慶開始的時間段就難以吸引女觀眾了 螢火蟲 在看曾國藩家書,裡面關於學習軍事等各個方面都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但是裡面也有很多關於稱頌皇權,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