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運10下馬真的合理嗎?

時間 2021-05-05 23:36:30

1樓:雙木成林

從航空產業而言,下馬是可惜的,因為缺少了一次追趕的機遇。

但是如今回過頭去看,運10下馬又是合理的,因為當時的技術條件和工業水平支撐不了運10繼續研發,原型機連滑行都困難,飛起來就更不用期待了。

而且在那個年代想要強行研發運10,最後的結果只會拖累其他更亟待解決的航空難題。比如殲10。而殲10如果被拖累,那很可能就沒有殲20了。

所以放棄運10就是在所有看似不合理的選擇中,最終選擇乙個更容易接受的。

甚至上飛自己都很清楚運10有幾斤幾兩,自己就斷了運10的後路,把資料都親手銷毀了。

因為運10就和當初的渦扇6專案一樣,是乙個無法在當時達到的目標。完全是畫餅充飢。而渦扇6專案對後來中國航空發動機研發帶來的惡劣影響,直到今天都沒有完全消散,可想而知如果運10強行開發,對中國航空工業帶來的打擊甚至可以說是毀滅性的。

雖然C919和運20來的比較晚,但是運20,可以說是中國航空人一次從零開始的大練兵,不但培養了豐富的技術人才,更是完善了我們從設計,研發到生產,這完整的產業鏈的形成。

產業鏈的完善,才讓我們有了挑戰大飛機的可能。

運10所處的時代是沒有這些的。

所以,在當下回頭看,運10下馬沒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

2樓:

雖然名字叫運10,聽起來像是一架軍用運輸機。可實際上,卻是一架客機。

為什麼要造客機?當然是載客。歸根結底,是為了賺錢。所以運10專案,本質上是乙個經濟產業問題,根本不是國防安全問題。

運10就算不下馬,它也沒法用來賺錢。即便拋開安全疑慮不談,當時中國連航空公司都沒有,造出來賣給誰?

賺錢才是客機的核心任務。核心任務完不成,細枝末節的原因再多,也只是細枝末節罷了。

主要問題說完了,接下來說說次要問題。。。

運10是通過波音707逆向而來的。咱來做個假設,假如波音公司授權中國,生產波音707,以當時的製造水平,能造出來嗎?無論怎麼看,都根本不可能。

在絕對造不出波音707的情況下,為什麼卻能造出運10?這豈不是很矛盾?

似是而非,這是不是唯一的解釋?

3樓:朱黎

可以借鑑汽車行業來看,當時上海汽車也停了,直接搞了桑塔納,錢是掙到了,汽車產業也發展起來了,零部件中國產貨也有好多牌子起來了,但最重要的主機廠到現在還是落後一大截,這說明,飛機也好,汽車也罷,總要交學費的,只能自己摸索,現在搞大飛機和當初搞運十,差距好像還是那幾十年吧,當初沒錢,現在能扔多少錢呢,

4樓:你明使用者

不合理,應該一直給運10供血,然後專案慘淡收場,國家利益遭受巨大損失,然後我們國家也有跟印度一樣的上天就會掉地上的飛機啦。

同理還應該當年大力投入資金研發光刻機,然後影響到國內經濟,這樣買辦黨就更有資格說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啦。

再怎麼信人定勝天也請認清客觀事實和科學規律。共產主義是唯物論的。

5樓:

運十成本高所以要下馬?合著房貸比房租貴,你就不買房子了?

成本再高投進去的錢都會轉化成技術和經驗,都會以其他方式反哺到納稅人頭上。

你賣上億件衣服襪子搞出那麼多高汙染的玩意兒,就為了換幾張綠票子買飛機給國內的眾上人享受才叫符合市場規律?

明眼人都知道這專案到底是為了什麼下馬,還不就是因為自主智財權影響了買辦們發財?

6樓:w666

合不合理其實沒那麼重要了,當年大力發展民生,運十有太多理由下馬了。現在有錢了,就借這個飛機專案搞搞技術儲備,第一次做飛機爭取保本。

7樓:三點一橫

美中國人為什麼要威脅斷供919的發動機?那是因為919的機體結構是實打實的中國製造,而且結構重量上落後不多。

大飛機不要光盯著發動機看,發動機是真的可以買,買不了也能通過不可描述途徑弄來湊合著試飛,但是飛機結構造不出來就是造不出來,就是把707的全套圖紙拿來找著抄也造不出來。

C919的結構件是8萬噸水力鍛模機一次鍛造成型出來的,運十是打鉚釘加焊接拼出來的,這就不是發動機的事。

造C919的那個水力鍛模機,2023年才投入使用,而C919,2023年才首飛。

運十缺的不是發動機,也不是那幾千萬油錢,缺的是那台8萬噸母機。

919才是正兒八經的可量產的商用大飛機,運十差不多就是個超大號工藝品,和一汽的手敲的紅旗車乙個路數,但是汽車他總歸是在地上跑的,使用環境不那麼惡劣,還有四個輪胎加公路來承重。

大飛機,一百多噸飛在天上全靠那兩根梁吊著,沒有鍛模機,拿什麼造?

-------?修改一下

發動機真的不是事,渦扇搞不出來那渦噴總行吧,不過就是油耗高幾倍,707航程7000公里,運十用渦噴算他航程2000公里,起碼還是有法用,起碼還能軍用,當專機也可以。

然而運十去一趟拉薩大樑直接彎了,軍隊敢用?怕不是還不如圖16。軍隊寧可買伊爾76,寧可運八載雷達也不要運十,那是軍隊傻嗎?預警機上的軍官不要錢的?人民群眾的命不值錢的?

8樓:不知歸期的故人

國家沒有錢,當然下馬了,搞飛機很燒錢的,又不是急需,那個時候肉都吃不上,怎麼會餓著肚子優先發展航空工業!運10下馬確實很可惜,但你也得考慮歷史發展階段不是。

9樓:

沒錢,下馬合理。

但是下馬不代表前功盡棄,技術驗證後得到的資料極其寶貴,可以用於後續機型的研發。

最大的損失其實是人才團隊,團隊流失後,想要沿著相同的技術路線進行研製開發,技術細節也會有偏差。科研其實還是更類似於手藝,需要一定的傳承,團隊解散後,這種傳承也就被打斷了。

但是沒錢,說啥都沒用,能搶救一點資料就已經不錯了吧。

畢竟再投幾年,運10也不一定能搞得出來。

10樓:zhebaoer

南海諸島,藏南甚至WW都能理解,這個怎麼就理解不了?

不下運十,那就下殲十?還有很多其他的專案,做的就是要這個不要那個的選擇,沒辦法,實力大不到而已。

早知道吃第三個饅頭就飽了,就不用吃前兩個了,是吧?

11樓:

因為家父在一家老牌工廠,為了祖國航空工業獻出了青春,我從小對航空工業的東西都非常感興趣。不敢說什麼看過內部材料,那沒意思。公開可查的資料,別的答案都比我的詳實。

像 @季退思 的答案,和我了解的情況一致。

但是我不想說個案,就想說當年的大環境。

八十年代初,下馬一批軍工專案、國家重點專案,實在是改革開放走得很對的一步棋。拿現在的國情,去衡量當初的國情,是為不智。

2023年,全國粗鋼產量3712萬噸;2023年的鋁材產量沒查到,但是到了2023年,鋁產量才39.4萬噸;乙烯產量49萬噸;發電量3006億度。全國在校大專學生102萬人。

2023年鋼產量10433萬噸,鋁產量3450萬噸,乙烯產量2889萬噸,發電量73253億度。在校大學生超過4000萬人。

可以說,當初的社會資源,基本上不過是現在的零頭。這些社會資源是怎麼分配的呢?鋼、鋁、能源,都是計畫調撥的,調撥給國營大廠。

民營經濟想買鋼材、煤炭,根本不是說你有錢就能買到。大學生畢業,是分配工作的。畢業後到青海、還是太行山裡,要服從組織安排。

我老爸所在的工廠,有2萬名以上職工。廠裡用的鋼材、鋁、電,都是計畫調撥的。廠裡有自己有鋼廠,很多特種鋼材、工具鋼、鋁合金,都是自己搞定。

鉻、錳、鎳,自己加。原料都是計畫調撥的。熱處理、表面處理的工藝也自己搞。

這些國營工廠的生產計畫,占用了絕大部分資源。這就是計畫經濟。能集中有限資源做大專案。

但是,這種計劃體制下,民營經濟根本就沒有發展空間。即便開放市場,允許賣鋼材、賣能源,各工廠也必須首先完成計畫任務,有餘力的才能把多餘的產能拿出來賣。即便你能耐,搞到了資源,也搞不到人才。

根本沒有人力資源市場。舉個例子說,你搞定了鋁錠的貨源,想做成型材賣出去,缺乏懂工藝的人才。全國各搞這個的肯定是有,但是量特別少,分散在各地、各廠。

他們每天都在完成計畫好的生產任務,住在工廠分的住房裡,子女在子弟學校上學,拿著每月20~40元不等的工資。他們不知道自己掌握的是很值錢的技術。

計畫經濟就像牢籠一般,阻礙了生產力的釋放。要釋放經濟活力,必須的舉措之一,就是減少計畫的佔比。因此,在鄧公的主導之下,坎了一大批的計畫。

區域性看,有些專案有些可惜,但是從大局看,坎得好!我老爸的工廠,在八十年代初,少了好多計畫任務,被要求軍品轉民品。大部分民品都是失敗的專案,有洗衣機、自行車、電單車、菜刀等,啥都有。

普遍特徵是質量不錯、但成本很高、經營不善,越做越虧損。現在看來,從計畫經濟轉型市場,哪有一下就成功的?也有盈利不錯的,比如鋁型材。

比如,生產天馬液晶屏的天馬微電子,2023年在深圳成立,是80年代中航深圳工貿中心下屬28家子公司之一。最早的人,都是搞航空儀表這一塊出來的。

計畫經濟到市場經濟,是巨大的改革。資源再分配的過程,一定是有所犧牲的。當年,拿下相對不緊急的專案,是需要戰略眼光和魄力的。

運10不下馬、其他類似的專案都不下馬,改革就推不動。今天評價當年的決策,不能脫離歷史條件。

12樓:低頭路邊撿錢

沒啥不合理的。

不扯那些陰謀論。

我們有一款,都拖期了兩個計畫了。再幹不出來都用不上了。技術太激進,零件跟不上。幸虧現在有錢可燒,否則早停了。

設計師系統恨不得伺服器趕緊掛掉所有的檔案全部一夜之間消失。。。誰都別再幹了。

當年還沒錢。

13樓:領地傳奇

任何大工業品下馬始作俑者都是罪人,這是毫無疑問的,不問任何理由,只問結果,我們現在被卡脖子的禍根很多就是那個時候種下的。

改革開放初期,不僅僅是大飛機,半導體設計,製造,軟體設計,甚至是軍工領域,我們很多都主動放棄了。

很多人拿運十落後,主要部件是非中國產,國內工藝差為理由來證明運十下馬沒問題。任何大工業品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大工業品都成功需要長期投入,逐步改進,而不是一碰到問題就下馬,就解散。

團隊有問題換人,工藝有問題改進工藝,中國產率不高如果是問題,現在的大飛機是不是也要下馬?我們飛機發動機也是類似運十的問題,不尊重客觀規律,碰到問題不去努力解決,而是隨意下馬。

大工業專案下馬浪費的是人才和時間,這才是最致命的,有多少人的青春被熬沒了?激情泯滅了?我多少人被迫無奈轉行了?

有多少人才外流了?大工業專案沒有長時間的投入,沒有國家堅定的扶持,在原本落後的狀態下怎麼生存?

為什麼跟國外合資就要把自己的專案下馬?自主研發和合作共贏並不對立啊!八十年代的錯誤要承認,錯了就錯了,外匯買高階轎車就是買了,這些教訓我們往後不能繼續犯,再犯還是要被制裁,是極其危險的。

事實證明,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這個路線是極其錯誤的,那個時代絕對不是科學的春天。科學家的眼淚可以作證。

這段文字是黃令儀先生記錄的,黃先生仍然奮戰在晶元設計的第一線。

如果當年運10不下馬,一直研究到現在,會是什麼結果?

yellowboy 技術角度講無可厚非,但是實際上的影響不能遠比技術要大。剛起步研製就到領先水平這是不切實際的大躍進。我們的第一艘飛彈驅逐艦 第一艘核潛艇 第一枚彈道飛彈效能指標都不先進,可是沒有這些去打基礎就不會有現在。限於國力,我們是通過乙個大項來帶動相關領域發展的,比如殲20我們帶動了電磁學,...

你能向我安利一下馬嘉祺嗎

傻傻小土豆 人生還是會被各種各樣的事情改變 包圍著。就像是站在一台你沒辦法控制的跑步機上,時間速度都不是你能控制的。那我就選擇跑得更從容一點,更帥一點,盡我所能的在這個被動的人生裡,爭取一些主動,所以我很討厭 抗拒 這個詞,很消極,很脆弱,很被動,如果我不能改變世界,好歹讓我改變自己,是我自己的選擇...

誰來簡述一下馬雜湊四念處禪法 ?

清淨智 自大約上世紀初,雷迪西亞多在緬甸掀起內觀禪修熱潮,馬雜湊禪法在過去幾十年裡,成為國際影響深遠的內觀禪法之一,也是在家禪修運動的代表禪法。以下簡單交流交流該禪法的方法技巧和其背後的教理根據。一.坐禪 採取雙盤 單盤 散盤或自己感到舒適的坐姿。將注意力放在腹部,當吸氣時,腹部膨脹,心裡觀照並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