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漢朝代代皇帝都是漢武帝,漢朝能活多久?

時間 2021-05-12 07:19:06

1樓:殘明

漢武帝又不是秦始皇和隋煬帝,至少在能忍和敢於轉變上強得多,剎車和調控能力要高得多.........

具體來看的話,漢昭宣帝這兩代肯定比漢宣帝折騰,功績應該和漢宣帝差不多,國內狀況可能會差於漢宣帝死的時候,但是一方面這時候漢朝已經沒有致命的外患了,漢武能力(包括內政)又遠強於漢元帝以後的西漢皇帝,代代都這樣的話,撐到王莽那個時候問題不大,而且壟斷式的儒家思潮不會像漢元帝時代之後那樣從上到下瘋狂擴散,官僚系統運營大概率是遠優於王莽當政前的狀況的........不過就漢武的政治風格以及王朝週期律來說,國內民生經濟問題也少不了,所以還是有很大概率出大問題........

總體來看,西漢大概率會長幾十年,但是死的會更難看,而且這一次大概率是以秦朝的口碑那種死法下去的,東漢有可能不會再出現了........

P.S: 雖然都說是秦皇漢武,但是漢武是強於秦皇的,具體分析不能完全並列........

2樓:柳玉

代代漢武,你這是想漢人絕戶不成。

雖然漢武開疆擴土,但也因此把文景二帝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花的精光,而且這還是在掠奪了大量的豪放之後的結果(簡單講就是抄有錢人的家,財富全充軍費,人也沒放過,全拉邊疆去了)。

此外,還有大量的青壯勞力也被徵用(並不是作為軍人上戰場,而是運輸大隊和後勤保障服務),如果沒有文景時的休養生息,這戰還真打不起來,畢竟勞動力就不足。

還有資源問題,軍馬、鐵、甲等等在當年可都是大密度的工業,那個不需要大量的人口支撐以及財富支援。

所以漢武一代能撐過來都已經是奇蹟了,如果不是底子好,秦二世而亡也不是事。

不要以為漢法就比秦法輕,漢法也不過是把一幾民怨大的改了改,實際上日子過的和始皇在世一樣,該服的徭役乙個沒少,到了漢武開疆時只多不少。該交的稅沒減,該種的地沒多,該養的娃也沒因此能多吃上一口。

其實直到明朝,土豆、玉公尺等農作物大量播種時之前,歷代王朝的普通老百姓都沒幾個年頭是真正可以吃的飽的。而在戰亂年月更是長期的處於半飽狀態之下,即便是軍卒也並不是天天飽飯的。

所以代代漢武,真的是在把漢朝搞絕戶。

一場大戰過後沒個幾十年是不可能緩過來的,乙個王朝最長也不過是二三百年的時間,想想幾十年的時間在乙個王朝中比重。

3樓:孫謙

這個應該堅持非常久遠。說不定千年帝國和日不落帝國都能搞出來了。

漢武帝這個人有一系列的毛病和巨大的錯誤。但是這個人有幾個好處,大概如果有足夠長的時間,也可能把事情做好。

首先這個人能夠理解政治的本身。他雖然放出了獨尊儒術那個魔鬼,但終他一生對儒生的殺戮還是非常有效的。說不定下一代人能明白這個問題,並有堅強的意志力,把這恐怖的魔鬼再關進籠子裡面去。

二是這個人有相當強硬的性格和靈活性,而且有足夠的威望。這位公平的變革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據。

4樓:未明

二世而亡,乙個漢武帝打光了文景兩代省吃儉用攢下來的財富,到了後期不得已停下來。倒是襯托出來明仁宗的能力。老有人問,明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到底有啥功勞。

明仁宗的主要功績不在當皇帝的時候,在於當太子的時候。太祖是個能折騰的皇帝,建文四年時間也來不及給他叔攢下啥家底。太宗繼位後,五徵漠北一直到死都在打仗。

仁宗能供得上他的消耗並且沒有搞得國家流民四起就是最大的貢獻。

5樓:取夥

非也,非也。歷史具備其偶然性,同時也具備歷史必然性。《三國演義》開篇就寫道「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歷史的長河只會因為某個人有小短暫的轉變,且終究不會因為個人而改變」。

朝代的更迭是有自然規律的,是大道道於天。漢朝存續400來年(從西漢到東漢,到三國三分歸晉),是自然規律,大道運作選擇了大漢王朝,而非大漢王朝改變了這個「天道」。沒有大漢終會有其他朝代代替,沒有漢武帝歷史的長河會有其他雄才大略的人代替。

換而言之,漢的存續時間是早已注定,無可改變。所以「天道」上講就早已注定結局,同時據說高祖時張良已有預言,存續407年同時從其他角度講漢武帝窮兵黷武一生,基本上把高祖、文景三朝的家底打沒了,如果再出幾個窮兵黷武的皇帝,漢朝說不定存續更短。

6樓:上醫治國

二世而亡。

武帝的成功,是前幾代積累的結果,也是後幾代不斷給他擦屁股才能讓整個社會緩過氣來。如果人人都是劉徹,那漢朝不會超過一百年,或者說八十年都很難。

7樓:小明

你能看到漢軍遠征漠北的重大意義,也要能看到背後的窮兵黷武有多可怕,看到漢武帝的全面。

代代漢武帝?怕不是大漢都要耗沒了。

總歸要來一些漢文帝、漢景帝吧,文景之治不香嗎?

8樓:北辰

那恐怕活不了多久,漢武帝太生猛了,國家經不起如此折騰,漢武帝打匈奴是用的前面歷代國君積攢下來的財富,打了幾十年匈奴,後期已經民不聊生,國庫空虛了,所以漢武帝自己下罪己詔都不得不說:後代之君,不可學朕,若如此,則是亡秦之續耳。經過昭宣兩代國君霸王道而雜之的修養和開拓,漢朝國力逐漸恢復,並且在宣帝後期達到頂峰

9樓:七公尺蔚藍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就算漢朝代代皇帝都是漢武帝,漢朝也不可能一直延續。封建王朝制度下,各階級差異太大,不排除農民起義,或者各方有實力者角逐中原。

再不然安穩度過這些,也抵擋不了世界格局發展帶來的動盪。

10樓:萬先生

那就會重蹈秦朝覆轍,後世只看到漢武帝的赫赫武功,卻不知武帝晚期,民生凋敝,文景兩朝積累的財富被揮霍一空,此時帝國就像乙個虛弱的老人,隨時都有崩潰的可能!國內已經有農民揭竿而起,怎麼評價漢武帝毀譽參半的一生,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可以是應運而生,他帶領乙個帝國走向的前所未有的巔峰,給這個民族前所未有的自信,他的進取精神永遠激勵這個族群!

11樓:人間妄想型

漢朝不會再有第二個漢武帝,漢武帝是唯一的,是時代需求和個人才幹的綜合體。

假如,漢後世帝王都有漢武帝的眼光、胸懷和才幹,那麼漢就不可能擁有養育漢武帝的土壤。但如果後世帝王都是雄才大略的主,那漢只要經濟結構不瓦解,基本上不會有問題了。

12樓:吳金銘

如果漢朝代代都是漢武帝,毫無疑問,現世界只有乙個中國,其他國家都歸屬大漢天子管轄,沒有大漢天子認可其他國家領導人不得上任,都要遵從大漢律法,敬重儒學。

國家發展最大的漏洞就是國君是不是賢明問題。大漢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子孫不肖,貪圖享樂不問政事。後世各朝代滅亡也多的是繼位者不聖明,或貪圖富貴,或不識賢臣,或年幼無知,或貪婪殘暴。

如果都如漢武帝這樣聖明,就沒有任何危機了。

現代'政治的三權分立,憲政法治,分權制衡,民主選官等,都是為了確保能夠選出賢明的領導者,防範暴君。本質上就是以降低行政效率,設定權力障礙來確保權力不被濫用。如果皇帝各個都是漢武帝這樣聖明的君主,根本不需要那麼多官吏了,也無需收取很高的稅費。

漢代官民比世界最低,人民自由富裕程度全世界最高。如果皇帝都如漢武帝,當今世界文明程度會高很多,也許早進入六級文明了。

13樓:了不得行

這個代代漢武是指哪方面?你要是說戰狂,大概率暴斃。要是指漢武這個人的水準就另說啦,神君拉滿好嗎!

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都有建樹。不要刻板化認為他只知道打仗。漢武類似史達林,能確實帶著國家地位上公升,凝聚人心。

而且他是能夠切願意改革的人。父輩們被匈奴打的沒脾氣,他沒慫敢剛回去。審時度勢也是人家基操啊,漢武又不是沒和過親。

犯錯不可怕,能改就成,我們地大物博輸得起,對手就不一定了。好大喜功我看也不差,皇帝沒想著搞外人,精力充沛在國內搞太低階了。讓他多搞外面,眼界開闊,就免得守著一畝三分地不思進取搞什麼程朱理學。

還能順手開開圖啥的。

14樓:

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隨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漢武帝有這個能力,能活多久關鍵在於他自己做不做,能不能克制住自己的慾望。

15樓:千秋歲引

我很奇怪為什麼這麼多人會認為,代代「漢武帝」都會像歷史上的那一代漢武帝那樣折騰………………這是把漢武帝當成個隋煬大帝那樣的沙子了吧……

我以為的「代代漢武帝」:代代都是漢武帝

別人以為的「代代漢武帝」:代代都把漢武帝做的所有事複製貼上一遍……

拜託,漢武帝是個人,又不是被提前編輯好的檔案,也不是提前設定好的程式,他不是死的……你們要把他真當成個死東西也成,請配套:

代代匈奴、代代大宛、代代烏孫……

代代漢景帝、代代竇太后、代代衛子夫、代代衛青、代代霍去病、代代張騫、代代李廣利、代代主父偃、代代江充、代代劉據……

如果穿越成劉邦那時候他也不會一直打匈奴,李廣利打沒了他也知道停,穿越到劉洵那時候,一看好傢伙,匈奴管我來叫爸爸了,那不得直接樂死,還打個錘子啊?

16樓:Deicide

漢家諸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事。」 ——《資治通鑑漢紀十四》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為富民侯。——《漢書食貨志》

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

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

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司馬光資治通鑑》

孝武奢侈餘敝師旅之後,海內虛耗,戶口減半,(霍光)光知時務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漢書昭帝記》

武帝自己都叫後代不要像自己這麼做,否則會走秦始皇老路,晚年都後悔征伐太過了,搞得勞民傷財搞得像走秦始皇老路,你看看昭帝初年,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武帝根據情況要改革要打仗是好事但是這個情況多對於國家來說不是好事,要審時度勢不能代代都這樣否則這會亡的。。

17樓:王伯齊

現存武帝本紀又不是司馬遷作品,司馬遷的武帝本紀早被武帝燒了。有些人說司馬遷抹黑這個抹黑那個不莫名其妙嗎。史記要是真抹黑劉邦和劉徹,班固還敢照搬?

真揭武帝短的早就被武帝給燒了,剩下的都是官方讓通行的。

東萊呂氏曰:「以張晏所列亡篇之目,校之《史記》,或其篇具在,或草具而未成,非皆無書也。其一曰《景紀》,此其篇具在者也,所載間有班書所無者。

其二曰《武紀》十篇,唯此篇亡。衛巨集《漢舊儀注》曰:『司馬遷作本紀,極言景帝之短及武帝之過,武帝怒而削去之

』衛巨集與班固同時,是時兩紀俱亡。今《景紀》所以復出者,武帝特能毀其副在京師者耳,藏之名山固自有他本也。《武紀》終不見者,豈非指切尤其,雖民間亦畏禍,而不敢藏乎?

漢武典型燃燒大地照亮自己的主,他的功績是有文景之治的家底,五世之業才夠他揮霍。昭宣時期休生養息漢朝才得以恢復國力。武帝自己生前都擔心走祖龍老路,結果還要假設代代都是漢武帝。

別說代代了,就假設昭宣時期吧。上哪弄五世之業去支撐他們開疆拓土去?不是人人都有劉徹那麼好命有資本刷功績的。

西漢也沒資本再出乙個漢武帝,所以這種問題根本不需要費心思去鑽研,因為不可能

如果當年霍去病沒有死,漢武帝會想要幹嘛,漢朝會成為什麼樣,還會不會有輪台詔?

雲無心以 反對兔死狗烹的回答。個人以為,衛青是穩重的代表,霍去病是跳脫靈性的極致,這麼個少年天才,成長到中年之後,不會不懂得一些變通。兔死狗烹,只是最低階的一種做法,概率很低。 徐庶 你說如果那時候衛太子起兵,霍去病幫誰。他曾經因為舅舅被刺傷就殺了乙個並肩的戰友,乙個大漢的侯。現在他的表兄起兵,他是...

如果把漢武帝換成朱祁鎮大漢朝會怎樣發展?

樹洞王阿強 漢朝可不是明朝那種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宰相 勛貴 外戚,個個都是難纏的角色。皇帝?幹得稍微差一點,有的是人能廢了你。千古百辟在廷,豈能事不孝之主?伊尹之事,臣能為之 這句話在宋朝也不過是句嘴炮,在漢朝那可是實打實的行動了。朱祁鎮坐到漢武帝的位置上,他能不能活過一年都是問題。 閑庭信步...

漢朝如果沒有漢武帝,會打敗匈奴並實現實際上的大一統嗎?

培風愛圖南 攘外必先安內。內部的事情搞掂了,騰出手來就要搞外部的事情。西漢想要低調,但實力不允許它低調啊。秦皇漢武,都曾北擊匈奴,結局卻不同。如果秦朝當初也能像西漢一樣修養生息一段時間搞定內部,恐怕大破匈奴的就是秦五世而不是漢武帝了。 誰知道呢?畢竟後世既有隋煬帝明英宗這種敗家皇帝給予參考又有宋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