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為什麼能夠竊取辛亥革命成功的果實?

時間 2021-05-05 14:02:46

1樓:

因為人家袁世凱根本沒有竊取什麼革命果實,人家有槍桿子。南北議和的時候南軍根本不是北軍的對手,真要打下去,說不定革命黨南京也保不住。

2樓:笨拙的太陽

辛亥革命的果實很大程度是洋務運動的基石,因此誕生了乙個新的階級,資產階級,這是一種新的生產力,是辛亥革命成功的關鍵。而洋務運動的最高峰其實是直隸新政,主持人正是袁世凱。

所以,說竊取,談不上。

3樓:大屯

一句話:辛亥革命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清廷過於腐朽一推就倒,而不是革命派有實力。

平心而論,袁sir在當時的硬實力,以及在新舊勢力乃至中外勢力中的人脈都是最好的。

講真,當時包括孫先生在內的各方都是盼著他出來主持大局的。

至於袁後來的倒退,那是另外乙個故事了。

4樓:滬通大橋

某種程度上說,在封建朝代的更替者這個角色的操作上,老袁可稱第一人。他硬生生竊取了乙個還存活著的大一統政權。他沒有長期身居高位一手把持朝政的背景,沒有南征北戰打服天下的武功,沒有世代經營豪門世家的底蘊,甚至在當時都不是天下最大的軍閥。

結果以最小的代價就成就了封建時代裡最大的功業。堪稱奇蹟。稍稍能比擬的也就是趙大的黃袍加身,但是趙大代後周時的版圖,對比趙大當時所掌握的權勢,都遜色老袁。

5樓:綠皮工業

說難聽點打個不合適的比方,孫中山黃興他們和辛亥革命勝利推翻滿清之間的關係,類似於我二舅的表哥的五大爺的鄰居當年在某知名學校貼了幾百張廣受進步青年認可的大字報,然後中國就改革開放了。

你要是孫中山對中國革命一點貢獻都沒有,那是汙衊。但是滿清真的不是孫中山帶兵像周武王牧野大戰滅了紂王,朱洪武把元順帝趕到草原一樣自己帶兵身先士卒一刀一槍硬打下來的。他名氣很大,但是滿清的倒台,卻是全國各地爆發武裝政變的結果。

怎麼說呢,中國這邊的一貫片面化宣傳往往給人一種孫中山始終戰鬥在戰場第一前線的錯覺,但是看老外的東西,從老外的觀點來看一直認為清朝到了慈禧的年代國家進入了乙個穩定增長的狀態,絲毫看不出有什麼處於亡國邊緣的樣子。

但是實際上中國當時的矛盾已經快到臨界點了,孫中山是引爆矛盾最終爆發的火苗之一,而在當時的中國比孫中山更大的火苗更大的炸藥桶還有好幾個。

本質上,推翻滿清這個過程就是一系列意外事件最終引發多年來的矛盾,並不是孫中山一手從頭到尾完全掌握的,這個滿清雖然倒了,但是「滿清滅亡」很難說是乙個徹底的革命。

所以,本身就是「推翻滿清」這個突發事件中的邊緣人的孫中山,必然會被其他掌握軍政財實權的人架空。

6樓:弱水三千

「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功果實」應該是中學歷史課本的官方說法,但事實上是偽命題。革命黨的力量和北洋軍相比差距實在懸殊,沒有袁世凱和革命黨邊打邊談,最終達成協議逼清帝退位,根本沒有辛亥革命的成功。雖然辛亥革命是一場「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最終只達到了形式上的成功,但如果不是袁世凱,連形式上的成功都沒有。

7樓:沒有馬的騎兵

第一,是因為袁世凱槍桿子硬。

第二,革命黨槍桿子不夠硬。

第三,當時社會還是以士大夫治國模式比較符合有產階層的利益,他們更擁護袁世凱而非革命派。

第四,革命黨形象在當時還是不安分的代名詞,而社會普遍追求安穩。

8樓:大石頭

說袁世凱「竊取」,這個定義本身有點時代性。

袁世凱是北洋軍首領,慈禧死後,他成為了當時中國實際上手握最高軍權的人。

所以如果他選擇站清朝,那這革命的果實到底有沒有還不一定。

是他逼退了溥儀,實現了權力的平穩過度。

所以他才是「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人,果實本來就是他的。

9樓:木竹島主

你沒看到袁世凱的實力。當時派馮國璋去打武漢,分分鐘快打下來了,袁世凱叫停了,要不革命軍連談判的籌碼都沒了。什麼叫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當時除了袁世凱誰能安定天下?

如果袁世凱不稱帝,估計國父就成袁世凱了。

10樓:陳一憨

歷史書上有誤,評價不客觀。

辛亥革命的成功,離不開袁世凱的貢獻,甚至可以說是第一大功臣,所以他才能拿下辛亥革命成功的果實。

其實看看袁大頭的生平,絕對人中龍鳳。

最後一步走錯了,逆歷史潮流稱帝。這一件事就讓他自己成了眾矢之的,成了歷史的罪人。

他和汪精衛是近代史上有點很像的人。袁世凱如果早死一年,就是中國推翻帝制的英雄,可惜多活了一年;汪精衛死在2023年之前,那麼現在在歷史書上就會被稱作進步人士,或許取代現在譚嗣同的地位,如果死在2023年之前,那麼也至少有正面評價,不至於成為乙個大漢奸。

11樓:到處飛的蚊子

請先問是不是。

辛亥革命成果的果實是什麼?是結束帝制、走向共和,而非得到國家的權柄。

推翻滿清王朝,袁世凱和他的北洋軍貢獻了一大半,辛亥革命貢獻了一小半。

在1911-1912的年代,滿清王朝、革命黨及革命軍、袁世凱及北洋軍,三者之中袁世凱及北洋軍的實力最大,對二者具有碾壓的優勢。之所以袁世凱要聯合革命黨乾掉滿清王朝,只是因為這樣處理阻力小一些。

辛亥革命的偉大之處,在於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帝制,所以是「革命」,這個果實一直就屬於辛亥革命,任何人任何事都竊不走。

12樓:

談不上竊取,因為當時革命黨的實力是很弱的,只要袁世凱稍微一發力,就能把他們滅了,但是袁世凱的策略是養寇自重,有意留著這幫人給清廷施壓,以獲取更多資源壯大北洋軍的實力。那麼既然他的實力最強,這個位置就應該屬於他。

13樓:劉一麟

第一因為袁世凱是個比較複雜的歷史人物,從小站練兵到清末新政袁世凱在清朝內部算得上改革派人物,不然康有為搞戊戌政變也不會找他。在清末新政,預備立憲中,袁世凱也出了風頭,積累了資本,形成了自己的勢力。他身上有新的一面,有比較正面的一些東西。

但另一方面袁世凱出身於官宦家庭,體制內成長起來,在政治上比較保守,被一些人視為所謂的穩健派。辛亥之時,清王朝風雨飄搖,立憲派,官紳勢力,帝國主義看到清王朝已經無力保護他們的利益,也需要乙個穩健的強有力的政治勢力站出來 。對於當時形勢的不穩,他們充滿憂慮,對於下層群眾借助於革命形勢進行的反抗,他們充滿仇恨,對於革命黨人,他們則是完全不信任。

相較而言,袁世凱這樣與舊勢力有千絲萬縷聯絡的自己人,政治上保守穩健,有實力的政治強人,就是最佳人選了。

第二全靠同行襯托得好,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長期在海外活動,國內缺乏政治根基。作為其基本盤的市民階層,資產階級,新式鄉紳,知識分子,力量又很薄弱。儘管革命黨人不敢觸動帝國主義和社會上層的利益,不敢也不願支援底層人民的反抗,盡量用反滿這種民族主義的口號來團結各種勢力,結果非但不能得到帝國主義和上層勢力的歡心,甚至連革命黨人內部團結也實現不了,這種政治上的軟弱跟島上首鼠兩端的國民黨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樣的乙個政治勢力當然不可能駕馭辛亥革命的潮流,當然不可能鬥得過老謀深算的袁世凱,在各路反動勢力完成勾兌以後只能拱手把權力交出來。

當然區區乙個袁世凱乃至於整個北洋集團也不能真正阻擋歷史的潮流,儘管今天網上某些人把袁某人捧成偉人,對袁世凱的結局充滿了惋惜,幻想著不同時間線上袁世凱會把中國如何如何。實際上,我們這位袁偉人進不能創造拿破崙式的偉業,退也不能維持乙個苟安的政治局面,猥瑣發育個十年八年,甚至連個悲壯結局都做不到,不過三四年功夫就在一場帝制鬧劇中斷送性命。從接手乙個爛攤子到留下乙個更爛的攤子,堪稱攻擊性不強,侮辱性很強。

14樓:胖胖

是不是「竊取果實」這一點我覺得是有爭議的。

假如革命黨自己就能擺平一切,搞定清王朝接管大中華一切順利的自由民主繁榮富強。

那無論袁世凱還是方世凱都只能一邊玩兒去。

而事實上,無論是推翻清王朝還是後續的現代化發展。在那個時間點,袁世凱和北洋都是無法迴避的重要勢力。

15樓:晨曦與朝露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成熟。2.袁世凱鎮壓義和團的舉動得到帝國主義國家的"賞識",這為袁世凱復辟提供了條件。3.國家實權還掌握在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手中。

16樓:我是貓

昨天好幾個省還姓「清」,可到了第二天他們就「革命」了,改姓「三民主義」了,可老爺依舊是老爺,只是衙門上多了個旗幟。

大頭可是北洋頭頭,辛亥革命也有他的乙份,更別說他還有槍,有人,有錢了。

17樓:「已登出」

袁最失敗的地方是,他的團隊裡有著強大的封建思想,他的下屬都想著當忠臣,他的兒子希望子承父業。沒有共和思想。

綜觀他的人生履歷,家世與運氣對他飛黃騰達的手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光北韓和新軍這兩節也能看出他在當時是不世出之大材。

有沒有那場革命,大清最後都是他的。

18樓:

我要說其實孫中山才是竊取革命果實你願意相信麼?

其實武昌起義主要是文學社和共進會的功勞,但是呢,很不幸,文學社共進會的領袖基本犧牲在起義裡了。然後武昌義軍群龍無首,黃興就去摘果子

然後各地一投機,孫中山回來坐享其成了,說資產階級革命具有軟弱性會主動放棄革命領導權一點沒錯,因為孫中山的國父就是被人讓出來的。

然後辛亥革命實質性的成果,是袁世凱養賊自大,趁機逼宮逼出來。

很多人認為袁世凱竊取呢,其實是袁世凱的發家史很多人不知道,這幾年袁世凱小站練兵自己一手養出北洋系才多少被人知道了點

前幾年我還見過有人以為袁世凱是個純粹政治投機者類似黎元洪那種人呢

如果袁世凱忠心清王朝,堅持鎮壓革命,辛亥革命能成功嗎?清王朝能續命嗎?

已登出 凡事都要順天應人,不要逆天改命。皇族內閣已經讓清廷徹底失去了人心,即使幸亥革命能夠鎮壓,也保不住出 壬子 人醜 年爆發革命事件 忠臣這個詞,被發明出來的原因,只是為統治者方便控制他人用的,當年可以彼可取而代之,我想你是不會猶豫的,連王莽這個儒生亦如此,更別提他袁世凱,每個人內心都有乙個潛在的...

為什麼辛亥革命不能像法國大革命一樣乾脆呢?

道可道 辛亥革命與法國大革命並不具有可比性。辛亥革命是乙個歷史事件,即使從最廣義的角度來講,它的持續時間也沒有超過半年。而法國大革命則是乙個過程,是法國18世紀末19世紀初一系列政治動盪的總稱。因此,應該將法國大革命與整個中國革命進行比較,辛亥革命只是中國革命中的乙個階段。而法國大革命並沒有中國革命...

以李澤厚為代表的一些學者認為,辛亥革命的成功非常偶然,怎麼看待這一觀點?

僅僅思維層次不同罷了。事後回顧武昌起義過程,一環套一環,巧合很多,這是他的層次。庸俗套用聖人拿破崙上台的必然性之言,說明至少開始思考偶然事件背後的原理。但是機械認為滿清必亡,實乃誤入歧途。再上是抓住財政 新軍跟地方士紳分析。再上是筆桿子槍桿子,結合袁世凱等幾個關鍵人物所謂 智者畏禍,愚者懼刑 明者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