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到底應不應該?白起是不是沒有認清定位?

時間 2021-05-11 21:44:51

1樓:太初

白起被賜死,後世如李二鳳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乃君之過也,非臣之罪焉

白起被賜死,表面原因是拒絕按照昭襄王錯誤的戰略領兵,深層次的原因是秦國朝堂內部的派系鬥爭

昭襄王嬴稷繼位,其舅魏冉及母羋八子功勞甚大。昭襄王繼位初期,秦國朝堂大權掌握在羋八子和以魏冉為首的楚國四貴手中。後面范雎之所以能得昭襄王重用,一部分原因是其遠交近攻的戰略,更大的原因是范雎幫昭襄王罷黜了魏冉

白起千里馬,魏冉就是其伯樂。仔細看白起有記載的征戰記錄,自昭襄王三十四年(西元前273年)打完華陽之戰後,一直到昭襄王四十三年陘城之戰,其中近10年居然沒有帶兵征戰。

為何白起有近10年沒有帶兵?因為昭襄王三十六年范雎入秦,助昭襄王集權,這期間作為秦國戰神的白起被昭襄王冷藏了,即使這段時間內秦遭遇了閼於之戰的慘敗也沒被啟用,直到四十二年魏冉被驅逐到陶邑後,白起才再次被啟用。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可挾勢直破邯鄲甚至滅趙,然范雎唯恐白起功成後地位壓過自己,進讒言於昭襄王令白起退兵,此時的白起已經年逾七旬。

後因趙國耍詐,昭襄王憤怒之下決定再打邯鄲。此時白起病重不能領兵,昭襄王以五大夫王陵為將,結果秦軍損失慘重。白起病癒後,昭襄王希望白起能再次領兵,然而白起以其超人的戰略眼光看出此時並非攻趙良機:

長平戰機已逝,趙人對己從恐懼變為憤慨,同時列國合縱將成,攻趙則事倍而難以功成,不如撤兵。然昭襄王一意孤行,白起不從,君臣不歡而散。後面整個戰局的發展正如白起所分析一樣,魏、趙、楚合縱,秦軍死傷慘重!

後秦軍連連戰敗,昭襄王遷怒白起罷其權並將其貶出咸陽,此時范雎再進讒言佞語,昭襄王賜死白起。

縱觀白起一生,為秦開疆拓土無數,從無敗績。秦相蔡澤也說白起使得趙楚懾服,列國之所以不敢犯秦也全賴白起之威勢。可惜白起沒有王翦的政治頭腦,范雎又是乙個徹徹底底的有才華的小人。

一代戰神最終死在自己人的一張毒嘴之下

說句題外話,整本史記,只有三位將領有著極高的評價,乙個是吳起「兵震天下,威服諸侯」,乙個是韓信「名聞海內,威震天下」,還有乙個就是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以上三位大佬在古代軍事家中的地位如何無需贅言,而且三人的最終結局都讓人扼腕嘆息

2樓:後柳菘

白起直到自盡前才真正認清了自己的定位——他只是秦國爭霸乃至獨霸天下這盤大棋中的一枚棋子。儘管他是「人屠」是戰神,但終究也不過和他派去引誘趙括出擊的餌兵、被他下令坑殺的幾十萬趙軍戰俘一樣的棋子。

棋子的命運是注定的,走到棋手指定的位置,發揮自己的作用。在長平這盤小棋中,白起手下的都尉接到「出陣誘敵」這種自殺式命令時可有膽量拒不出戰?而趙括難道真的不知道與白起決戰凶多吉少麼?

無他,都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棋子而已。

白起自以為有功於秦國又有私於秦王,便起了非分之想,想左右自己的命運。從這一刻起,他就只有三條路可走,造反自己當棋手,逃亡去給別人當棋子,或是用生命捍衛自己最後的尊嚴。

在生命的盡頭,白起又突然醒悟,而且對死在他手下的其他棋子們心生愧疚,可謂良心未泯矣……

3樓:李虹

孫子兵法·地形篇: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戰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這就是白起的定位啊!一位將軍的自我修養,就是「戰不求名,退不避罪」,絕沒有迎合君王的可能性。所以是「國之寶」而非「君之寶」。

像白起這樣的下場,歷史上真的是不少啊!秦昭襄王就是自己胡亂決策,因為被反對就殺掉了頂撞自己的名將,這個行為沒得洗。要不是秦國家底厚敗不光,不然也被釘在昏君的恥辱柱上不得翻身了。

4樓:憤怒地憤怒

不過如果按照白起吹的說法,白起兵不血刃殺死趙國四十五萬精銳。而趙國又是唯一可以和秦國抗衡的國家。

白起應該懂「圍點打援」!這個是上天賜給白起「一戰滅六國」的良機。如果這事成了,那麼沒有乙個將領能比的上白起的萬分之一。

這事吧?如果合理解釋,就是白起被趙括狂虐,結果趙括像李舜臣那樣衝的太過頭了,把自己的命搭進去了。

5樓:犀首

站在秦王的角度:武安君即使再戰功赫赫也是臣,君臣之事不可一時逾越。君有命而不受,而且還是一連好幾次。

秦王最後說:不出征,寡人必恨君。然而白起還是不為所動,秦王無奈殺。

站在白起的角度:攻打邯鄲的戰機已經錯過,即使自己統兵也未必能贏。王不聽忠言,必敗。這雖然是良言但是也是在打臉秦王啊。

白起的忠心不用質疑,不過他忠的是秦國而非秦王。

6樓:封狼居胥

長平之戰後昭襄王和白起有隔閡了,白起也不想幹了,昭襄王也不敢用了,不管死不死白起結束了他的軍事生涯了,沒攻下邯鄲鍋在昭襄王身上,白起的戰略思路是對的,長平之戰後直取邯鄲,趙國就滅了,邯鄲沒有任何備戰,合縱的援兵短時間來不了,當時是要走路過去的,等援軍來了邯鄲早破了。

不直取邯鄲是范雎建議的,范雎怕白起功高過自己,昭襄王心裡也猶豫,軍隊損失慘重要休整一下再打,正好迎合了昭襄王的心裡想法,范雎也因此丟了命,當年救他的鄭安平在幾個月後圍攻邯鄲兵敗投降了,范雎被連坐了,所謂的損人不利已啊。

定位的話大多數拿王翦和白起比較,這點肯定比不上王翦的,乙個武將有王翦那種政治思維太難了,再乙個始皇敢於承認錯誤,才請出王翦滅楚,換成昭襄王王翦估計就跑了,不然就得挨刀,能不能善終和君王也是有關係的。

7樓:道隱無名

如果單從維護君臣綱紀的角度來說,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是沒有問題的。白起也的確是沒有認清自己臣子的身份,被賜死恐怕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其實白起之死的本質,還是君臣之間的猜忌與不同政治派系之間鬥爭的結果。

首先,我們得承認,白起是當是秦國的戰神,秦昭襄王對他也十分器重。

雖然白起不屬於秦昭襄王的嫡系,但是由於他傑出的軍事才能,這讓有獨霸天下,統一宇內之雄心的秦昭襄王尤為愛惜。所以即便穰侯魏冉倒台後,秦昭襄王嬴稷並沒有進行政治清算,沒有因此對白起進行打擊報復。

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這句話充分證實了白起一生中為秦國立下的汗馬功勞。這是其他任何一位將軍都不曾有過的功績。這也正是秦昭襄王在打倒自己的舅舅穰侯魏冉後,沒有對白起等進行政治清算的很重要原因。

影視劇《大秦帝國》中的秦昭襄王形象

其次,白起在穰侯魏冉辭去相國之位退隱後,仍然屢立戰功,為秦昭襄王開疆拓土,並沒有表現出二心。

西元前266年,秦昭襄王用范雎策削奪了魏冉的權力,將其逐回到封地,以范雎為相。

西元前265年,在范雎的遠交近攻和「毋獨攻其地而攻其人」的新戰略下,秦國開始大舉進攻南韓,先攻取了少曲和高平,次年派白起攻取了陘城等九城(《史記秦本記》)。第三年,白起又攻取了太行山東南的南陽。第四年,白起又攻取了野王(今河南沁陽),於是南韓上黨和南韓本土隔絕了。

這裡可以看出,在西元前264年至西元前262年的這三年裡,白起是屢屢攻城克地,屢立戰功的。再後來的長平之戰,又是在白起的領導下,秦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從此,秦國取得了相對於東方六國的絕對性優勢,為秦統一六國打好了基礎。

第三,正當白起決定一鼓作氣,滅掉趙國的時候,以范雎為代表的政治勢力開始對白起等軍事將領開始進行打擊和掣肘。

在趙國派出蘇代對應侯范雎進行遊說之後,應侯因為私心發作,而在秦昭襄王面前搬弄是非,以阻止武安君白起再立新功。

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從上面這段話可以看出,矛盾集中體現在范雎與白起兩人之間關於要不要立即攻打趙國都城邯鄲上。最終,由於秦昭襄王支援范雎的態度,讓雙方的矛盾進一步激化。秦國也因此失去滅趙的機會。

影視劇《大秦帝國》中的范雎形象

第四,秦昭襄王對白起拒不服從命令的行為採取了縱容的態度,讓白起產生了錯覺。

當時秦國正處於用人之際,秦昭襄王對白起拒不服從命令的行為採取了容忍和縱容的態度,這讓白起覺得自己不會被秦王處以重罰。

由於白起一再觸碰秦昭襄王的底線,加上范雎再進讒言,秦昭襄王最終不再容忍白起的拒絕執行君命的行為,並擔心白起有異心而將其賜死。

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第五,白起自恃戰功卓著,忽視了當時君主專權日益強化的大趨勢。

如果是在春秋時期,只要大臣不謀反,通常來說,國君是不會輕易殺戮大臣的。但是進入戰國時期後,君主集權制度不斷得到強化和完善,這使得國君對臣子的過錯的容忍度大大降低。

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

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從上面這段兩話可以看出,白起因為滅趙戰機已失,自己覺得沒有必勝的把握,為了自己的名聲和將士的生命考慮,因此一再拒不奉秦王命。這使得秦王很沒面子,致使其惱羞成怒,同時,白起又是魏冉一手提拔起來的大將軍,這讓秦昭襄王多少產生了疑忌,最終他拋棄了白起。

8樓:陌上愚翁

他就是他認得清了才會拒絕呀,不去有可能活有可能死,反正貢獻誰都抹不掉。去了必輸必死,身敗名裂。

在昭襄王的視角可能是,我給你最後乙個機會。

在白起的視角,去了也是輸,這仗死都不能打。

9樓:我懷疑你在開車

當前擁有核武(甚至是沒有核武,但有這個想法的國家)

只有兩條路可選,做五大流氓,做恐怖主義國家,沒有中間路線可選

武將就是差不多這種如履薄冰的角色,皇帝不會打,需要武將幫他,但武將手握重兵,皇帝心裡非常忌憚,因此,自古以來,皇帝最信任的是太監,然後是外戚,然後是文臣,最不信任的是武將

白起錯了嗎,應該說他確實錯了,作為乙個武將,他就應該有武將的覺悟,跟皇帝鬧情緒,並不是不可以,但應該有個度。

事實已經幫你打了贏稷的大嘴巴,這時候昭襄王命令他出征,根本就不是想要打下邯鄲,而是給雙方乙個台階,借坡下驢,以後還是好兄弟!

如果白起有王翦十分之一的情商,就應該帶領大軍,浩浩蕩蕩,去趙國掃蕩一圈,攻下幾個空城,跟廉頗心照不宣的耗上一年半載,其中打幾次萬人級別的小戰鬥,然後勝利班師+負荊請罪,有負皇恩,雖然拔五城,斬萬人(憑白起的本事,如果吃了秤砣鐵了心刷資料,拔五城斬萬人肯定不是什麼難事,如果趙國堅壁清野,轉身去魏韓刷kpi也行啊),但沒有打下邯鄲,請大王貶為庶人,願以死謝罪balbalba

不但你不會死,第二年昭襄王就拿范雎開刀你信不信?

秦昭襄王贏稷殺白起,真的是白起功高震主嗎?

歷史記載有限,只能推測,最大的可能是白起為秦王背鍋。趙括的軍隊餓了四十六天,已經出現了軍士互相殺害食肉的現象,趙括等救援不到,只好分四隊軍馬攻擊秦壘。此時的趙軍已相當羸弱,根本不能突出秦壘的包圍。趙括親自出戰,被秦軍射死。趙括的軍隊徹底崩潰,全軍投降。這時候武安君白起做了乙個慘絕人寰的決定,他心中考...

為什麼秦昭王又稱秦昭襄王?

望穿秋褲 具體解釋在 大秦帝國 陽謀春秋下第八章第四節 繁難國葬,學問騰挪 中有說明 襄 與 驤 通,襄者驤也。詩 鄭風 大叔于田 雲 兩服上襄,兩驂雁行 也就是說,襄為駕轅之良馬。這個襄字與老秦王一生行跡尚算切合。老秦王生前半生事實是與宣太后共同主政,雖處輔助之位,亦算得兩馬共轅 後半生親政大戰六...

如何評價秦昭襄王

虞淵 秦昭王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在位長達55年,就是在秦昭王時代,秦國奠定了統一六國的基礎。秦昭王去世後,秦國僅僅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就完成了統一。秦昭王有一大批給力的親戚 秦昭王的舅舅魏冉在秦昭王繼位初期,因平定季君之亂為年少的秦昭王掃除宮廷內亂而名聲大噪。魏冉任用了一大批的出色的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