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人如何看待唐朝,是懷念唐朝的強大還是覺得唐朝不如宋朝

時間 2021-05-05 13:18:17

1樓:胡無人2

從唐至宋,從外放到內斂。安史之亂後,唐人有許多反思,模模糊糊地認識到過度擴張帶來的多元化有害無益,而導致認同混亂。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今人卻不知哥舒翰之子是反賊。

宋人在看唐時並無多少艷羨,反而一再告誡要吸取教訓。

2樓:韜光養晦

唐:「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

宋:「您說的都是哪兒啊……」

唐:「emmmmmmm」

3樓:明憲宗朱見濡

額,我突然想貼一條最近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查到的內容宋高宗對李世民的評價、以及秦檜的答覆

丁酉。上曰:「唐太宗除亂比湯武、致治幾成康,可謂賢君矣。然誇大而好名,雖聽言納諫,然不若漢文帝之至誠也。人君惟至誠臨下,何患治道之不成哉!」

秦檜曰:「文帝雖至誠而少學,太宗雖問學而未誠,猶可以揚名於後。今陛下至誠、問學度越二君,則堯舜三代何遠之有!」

4樓:菲利普

有些答主完全是按一貫印象在說,當下的宣傳著重點都是唐朝前期的繁榮,致使多數人都不了解其後期的爛尾程度。以當時宋人的感受,唐朝自安史之亂之後距離宋朝建立差不多兩百多年基本就沒怎麼安定過,到了末年更是戰亂不斷,唐朝曾經的強大在宋人那裡是傳說,而混亂不已政局潦倒的情況是很多人親身經歷過口口相傳的,宋朝人對唐朝的觀感不會太好。

另外:宋人司馬光之流動不動就是我朝承平以來,治世百餘年,天下繁盛,宋人始終誇耀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可想而知宋人對安史之亂以來200餘年的戰亂疾惡到什麼程度。

5樓:光光

一首詩五月十一日夜且半夢從大駕親征盡復漢唐故地天寶胡兵陷兩京,北庭安西無漢營

五百年間置不問,聖主下詔初親征。

熊羆百萬從鑾駕,故地不勞傳檄下。

築城絕塞進新圖,排仗行宮宣大赦。

岡巒極目漢山川,文書初用淳熙年。

駕前六軍錯錦鏽,秋風鼓角聲滿天。

苜蓿峰前盡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

涼州女兒滿高樓,梳頭已學京都樣。

一幅圖,《墜理圖》。

追復故疆,盡歸之版籍

《墜理圖》為南宋黃裳所繪,南宋淳祐七年(公元2023年)刻石。

6樓:天公子

這樣的問題肯定是很難有標準答案、正確答案的,而且馬上會變成唐宋互掐的戰場。宋朝人沒有我們現代人對於整個外部世界的認知,因此他們怎麼看待前朝這恐怕是我們不太好理解的,或者說他們看待前朝的方式,是很容易讓我們生出一些「優越感」的。這種優越感並非源自於我們的思維能力有什麼提公升,而是基於整個人類的進步,因此我們對於外部世界的認知有了巨大提公升,這使得我們在看待中國古代王朝更迭的問題上,有了一種好像三維人看待二維世界的通透感。

我們能夠,也應該跳出當時人們被認知能力所限而面臨的條條框框,去看待歷史。

如果在這個問題的回答裡,依然是蘇定方大戰武松,依然是唐宋死掐,那只能說明他走不出二維的平面,不論爭論的結果如何,都是毫無意義的。

7樓:丘九

五月十一日,夜且半,夢從大駕親征,盡復漢、唐故地。見城邑人物繁麗,雲:西涼府也。

喜甚,馬上作長句,未終篇而覺,乃足成之。天寶胡兵陷兩京,北庭安西無漢營。

五百年間置不問,聖主下詔初親征。

熊羆百萬從鑾駕,故地不勞傳檄下。

築城絕塞進新圖,排仗行宮宣大赦。

岡巒極目漢山川,文書初用淳熙年。

駕前六軍錯錦鏽,秋風鼓角聲滿天。

苜蓿峰前盡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

涼州女兒滿高樓,梳頭已學京都樣。

8樓:金周大

蘇轍《欒城後集》卷11《歷代論五·燕薊》:

何謂割燕、薊之利?石晉始以燕、薊之地賂契丹,高祖思援兵之惠,屈體以奉之,雖號為創業,而日不遑給,出帝不勝其詬,未有以待之,而輕犯其怒,遂以亡國。是時,割地之害深矣。

至於本朝,乃見其利。真宗皇帝親御六師,勝虜於澶淵。知其有厭兵之心,稍以金帛啖之。

虜欣然聽命,歲遣使介,修鄰國之好。逮今百數十年,而北邊之民,不識干戈。此漢唐之盛所未有也。

……昔唐天寶之亂,朔方、河隴之兵起而東征,吐蕃乘虛襲據郡縣。唐內苦藩鎮皆叛,置而不問,百年之間,獸心猖狂,無復顧忌。理極而變,部族內潰,而唐土遺黎解辮內向,中原未嘗血刃,而壤土自復。

今吾不忍塗炭生民,而以皮幣犬馬結異類之歡,推之天理,倘亦有唐季吐蕃之變乎?

但是蘇轍對唐朝和宋朝的看法顯然都出現了偏差,「唐季吐蕃之變」的局面沒有重現,宋朝兩次北伐沒有遇到「唐土遺黎解辮內向」,來的只有耶律大石和蕭乾的軍兵,最後只能借外力「收復」燕京。又因為種種政策失誤,盡失民心,燕人反倒成了後來金朝攻宋的急先鋒。

《三朝北盟會編》卷7:

明旦,聲金鼓班師,賊知之,用輕騎尾擊我,至古城鏖戰,五軍亂,師道幾不免。甫達雄州,賊兵大至,宣撫令止軍不得入城,中外號呼,門不能閉,可世與壻馬顏傳,大將楊惟忠邀截戰於城下。貫遣辛企宗、永宗領勝捷兵援之。

時天黑暗,北風大雨,震雹大如拳椀,我軍不能視敵。自午至申,風雨愈急,師道遽呼馬與監軍崔詩聯騎而奔,契丹遽以敗盟詬我,追至古城南,我師望南而潰,虜人亦遽北。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間,及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帶,死屍相枕藉,不可勝計。

《三朝北盟會編》卷11:

二十九日甲寅,劉延慶燒營及輜重奔,還王師大潰。是日晚,盧溝河北四野火發,延慶與光國、光世以為敵至,燒營而奔。五軍雜遝,擾攘散走,自相踐蹂,奔墮崖澗者莫知其數。

捐棄一切軍須之計,相繼百餘里。將曉,賊覺,徑尾吾後,轉戰至白溝河,與常勝軍高望接戰,又大敗。自熙豐以來,所畜軍實盡矣。

燕人作歌及賦以誚延慶,傳笑虜中。

《三朝北盟會編》卷24引《陷燕錄》:

餘嘗思之,失燕人之心者三,致燕人之寇者三,童貫、譚稹首惡,沈琯次之,王安中、詹度又次之。何謂失燕人之心者三?一換官,二授田,三鹽法。

換官失士心,授田失百姓心,鹽法並失士人百姓心。換官者,初自燕山之朝廷,又自朝廷之燕山,復自燕山之太原宣撫司。困苦於道路者相繼也,官司人吏又沮格之,累年不能結絕。

此曹怨望,往往遁歸平州,將京師事體中國虛實,一一報之劉彥宗,彥宗遂教金人有窺中國意。授田之事,內則屋業,外則土田,悉給常勝軍,而燕山土著洎平州遁還之人,悉無居止,無生業。而常勝軍所至豪橫,四鄰不能安居,此燕民之尤怨者。

鹽法,舊虜中每貫四百文得鹽一百二十斤。提舉官都不念新附之民,貪功生事,每斤至二百五十文足或二百八十文足,仍引其親舊,密借官引,令興販牟利,上下通同。如黃友、張遐舉、莫模、□伾、陳念四之徒數十人,於新倉至沽河間絡繹成市。

是數人者,皆本空手而來,致此豐富,有至鉅萬者。伾等賭博,敢將通貨場錢一二千緡出採和合,燕人以為口實。餘嘗親見此曹自相詆誚,謂官有緡三十萬墮燕中。

是時□司刁柄易倅黃演皆同之。

《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

第五程,自燕山府八十里至潞縣。是歲,燕山大饑,父母食其子,至有肩死屍插紙於市,售以為食。錢糧金帛率以供「常勝軍」,牙兵皆骨立,戍兵飢死者十七八。

上下相蒙,上弗聞知。宣撫司王安中方獻羨餘四十萬緡為自安計,後奉朝廷令,支太倉漕粳公尺五十萬石,自京沿大河由保、信、沙塘入潞河,以瞻燕軍。回程至此,已見舳艫銜尾,艤萬艘於水。

所以我覺得「 宋朝的人如何看待唐朝」其實沒那麼重要,事實就在這擺著,不隨人的看法而轉移。反倒應該警惕以宋史混同中國史,動不動把宋朝的問題上公升到全體漢族乃至全體中中國人層面的大宋史思想。

9樓:雪華妹子

河北民宋 · 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邊長苦辛。

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縣仍催給河役。

老小相攜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過者無顏色。

汝生不及貞觀中,鬥粟數錢無兵戎。

10樓:ANDYSUN

你對唐朝和宋朝的印象如何呢?大概在所有人的印象裡,大唐盛世是唐朝的標籤,而宋朝的標籤是重文輕武,十分懦弱的乙個時代。甚至在很多人的眼中,唐朝就是中國古代的代表,還有許多人前往唐朝的皇都西安遊玩,只是為了尋找大唐盛世的痕跡。

而宋朝一直被周邊的國家攻打侵略,所以人們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輕視宋朝。唐朝和宋朝在人們心目中,肯定是唐朝的地位更高。

其實不然,唐朝並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麼完美,雖然說是大唐盛世,但是我感覺唐朝的盛只是在經濟文化方面,軍事方面,我實在感覺唐朝不是很強盛,甚至比不上宋朝。唐朝初期,唐朝最大的攻打物件應該非突厥莫屬了,但是在攻打突厥時,唐朝幾乎是屢戰屢敗,戰勝的機率小之又小。

雖然唐朝在戰場上沒有多少戰鬥力,但是唐朝經濟繁榮啊,有充足的資金可以維持著整個軍隊。,所以唐朝一直堅持不懈地攻打著突厥,雖然幾乎沒有勝利過。

屢戰屢敗的局面終於被李靖打破了,在李靖的帶領下,一舉打敗了突厥,大獲全勝。還有很多類似的戰爭,例如攻打高句麗那次。前期幾乎也是屢戰屢敗,也是在關鍵時刻反敗為勝。

這可能就是唐朝給人一種強盛的原因吧。

宋朝和唐朝就不一樣了,宋朝參與的戰爭勝率肯定是過半的,如果有人呢大致統計一下,至少也要十分之七。但是宋太祖疑心太重,擔心武將會造反,危及自己的統治,不敢重用武將,採用重文輕武的政策。在這個重文輕武的朝代,有許多良將不得善終,他們沒有幾個是戰死沙場的,大多數都是因為朝堂的爾虞我詐。

宋朝的政策導致中原缺少好馬,進而導致了宋朝的軍隊大多數是步兵,只有少數的騎兵,這應該戰爭時一大缺陷吧。一般在這種情況下,戰爭是很難獲勝的,除非你有什麼過人的策略部署,或者人數遠超敵方。

人們或多或少的應該都知道一些岳飛的故事吧,還有類似的楊家將,這應該也是讓人們感覺宋朝懦弱的原因之一吧,靖康之恥這類事件更是把人們對宋朝的印象一降再降。相反的,唐朝以其強大的國力,獲得了很多戰爭的最後勝利,這才使得人們普遍感覺唐朝比宋朝強大很多。你們認為呢?

你們感覺是宋朝強於唐朝,還是唐朝強於宋朝?

11樓:土方君歲三

宋朝人看唐朝分兩個時期,北宋時代,宋人面對唐朝有自豪感,認為自己比唐朝強。南宋時代,宋人越來越羨慕唐朝的大一統,甚至劉宋,孫吳這種強勢的南方政權都成了宋人的羨慕物件。

北宋時代,宋人認為自己政治穩定,一百年來沒有出現過後宮篡位,宦官專權,兒子逼迫父親當太上皇,像李世民那樣弟弟殺害兄長的情況(宋人認為燭影斧聲是野史)。認為自己的盛世持續了一百多年很了不起,不像唐朝那樣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只有二三十年就結束了(范祖禹《唐鑑》的觀點,他以為寫了這本書被尊稱為唐鑑公,可見這個觀點被北宋多數士大夫接受)。而且宋朝人認為唐朝衣冠服飾沿襲北齊的胡服,行為習慣沾染了很多胡人習氣,不像宋文明更純粹,接近古代漢文明(沈括《夢溪筆談》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皆胡服,本朝改之)。

至於宋朝國土狹小,天天被動挨打,宋人視而不見,只是宋朝皇帝偶爾在和大臣對話中承認「本朝家法,遠超漢唐,惟用兵不及」。

到了北宋中期,宋朝經過熙寧變法和紹聖時期再次變法。在變法派的政策指導下收復了唐朝丟失的河湟地區。宋朝人更是歡欣鼓舞,自以為自己在武功方面超過了唐朝。

宋朝大臣章惇更是大拍宋哲宗馬屁。把他說成了遠超唐朝皇帝的聖君。原文如下,請各位看官欣賞。

恭惟皇帝陛下,乾剛而離明,海涵而地載,內陶鎔於九有,外綱紀於八荒。懷柔以文,震疊有武。迺睠河湟之近境,是惟關隴之舊區。

自天寶之不綱,召紇兵而赴難。坐致異類,盜據諸州。唐室欲收復而無從,先帝將經營而未暇。

雖加厚撫,每持兩端,會其乖離,因以招納。種落魚爛、皆壺漿以迎我師,將士鷹揚,不血刃而舉其國。極太蒙之地際、震大宋之天聲。

悉俘戎王,來獻魏闕。三百餘年陷沒之故郡,俄復冠裳,數十萬眾強梗之生羌,涵濡膏澤。一新辮發之俗,舉為右衽之民。

包載千戈,敉寧華夏,自此始矣,可謂盛哉。臣等猥以非才,叨居近列,仰奉至神之略,莫效涓塵,護觀不世之功,惟知鼓舞。

而到了南宋時期,宋朝被打得龜縮在江南一隅。內心越來越羨慕唐朝的大一統。宋史高宗本紀就說過,宋高宗跟唐肅宗一樣都是子繼父業。

但是克服舊物不如唐肅宗。辛棄疾在《美芹十論》中把唐憲宗和漢光武帝並列,認為宋孝宗也有這方面的資質,可以朝這方面努力。那個時候宋朝人不但開始羨慕唐朝,而且開始羨慕孫吳和劉宋這種能擊敗北方人的南方政權(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劉裕小字寄奴)曾住)。

但是不要以為宋朝人自大的想法就消失了,宋史裡面宋朝遺臣是怎麼看宋朝的一生的。他們認為宋朝江山延續了320年,是「過唐不及漢」。雖然版圖不能比,但是壽命畢竟還超過唐朝了。

總之一句話,我們今天的人認為宋朝不行,宋朝不如唐朝。宋人可未必這麼想。他們面對唐朝,心中還是有一定的優越感的。

不過這也可能是人之常情,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所處的時代是乙個最差的時代。即使那個時代真的很差勁。

唐朝人是如何看待漢朝的?

ferrint 貼上幾首關於漢朝的詩 高適 燕歌行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王昌齡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維 老將行 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岑參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

唐朝人如何看待李世民篡位?

乙隻Sophie 貞觀十七年,李世民的第五個兒子李佑在齊州謀反,啥動靜都沒鬧出來呢,就被當地軍民直接捆了送往長安發落 當時有個百姓對著李佑口吐芬芳,開口就是 今主上三尺劍安天下 百姓公認李世民打下了李唐江山 仁義宋襄 李世民不會在意老百姓怎麼想,他怕的是自己開了先例,別的貴族照方抓藥。所以勵精圖治成...

如何看待唐朝前期實行的二都制度?

Adams 政治上 李唐能得天下,主要是依託關隴士族。由於李世民沒有殺功臣做清理,因此這些人的勢力在長安盤綜錯節。到高宗時期,開始拉攏江南士族和山東士族這些文化貴族,抬高庶族,打壓關隴的軍事貴族,以此來鞏固皇權。另乙個是,當初李唐統一的時候,王世充得到關東文化士族支援,因此在這裡設都一方面還有震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