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不接受敵人投降的事件

時間 2021-05-10 21:19:33

1樓:依然·千里

難道就沒有人寫歷史上的長平之戰嗎?

秦國白起和趙國趙括對線,趙軍完敗。

這事兒怪在趙王和趙括兩個人頭上,趙括不守著公尺山,沒糧了,趙王不從人民手中徵糧食,徵兵,最後被源源不斷的秦軍給KO

趙括死後有40萬趙軍決定投降,白起不允許直接全部活埋,因為他知道秦國也沒糧食養活他們了。打仗消耗的錢財,糧食太多,養不起。所以就都活埋處理掉了。

2樓:「已登出」

我記得有乙個寫義大利的段子,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一次義大利人不像打仗了要想英中國人投降,英中國人想刷戰績不同意,結果被義大利人打崩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還有乙個應該是真的,就是希特拉提前拒絕列寧格勒投降,圍困900天。

3樓:帶頭乳法曾紀澤

2023年下半年的解放軍不接受西北馬家軍的投降,把這些伊斯蘭聖戰士全部消滅乾淨了

我看過乙個知乎使用者如是說:他爺爺是馬家軍壯丁,聽到解放軍來嚇得連夜逃亡,怕被誤傷...

4樓:奮威

且說李傕、郭汜、張濟、樊稠逃居陝西,使人至長安上表求赦。

王允曰:「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雖大赦天下,獨不赦此四人。」

使者回報李催。傕曰:「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可也。

」謀士賈詡日:「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縛君矣。不若誘集陝人,並本部軍馬,系入長安,與董卓報仇。

事濟,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勝,走亦未遲。」傕等然其說,遂流言於西涼州曰:「王允將欲洗蕩此方之人矣!

」眾皆驚惶。乃復揚言曰:「徒死無益,能從我反乎?

」眾皆願從。於是聚眾十餘萬,分作四路,殺奔長安來。路逢董卓女婿中郎將牛輔,引軍五千人,欲去與丈人報仇,李傕便與合兵,使為前驅。

四人陸續進發。

眾賊殺了王允,一面又差人將王允宗族老幼,盡行殺害。土民無不下淚。當下李、郭汜尋思曰:

「既到這裡,不殺天子謀大事更待何時?」便持劍大呼,殺入內來。正是:

巨魁伏罪災方息,從賊縱橫禍又來。

5樓:

「本希望蘇東陣營投降,轉成資本主義,就會被西方陣營接納,過上美中國人的日子。」

1.蘇聯作為曾經世界一極的超級大國,對公民的教育應該也不會差,為什麼會教出這麼一幫「一廂情願」的公民?

2.蘇聯人是有多天真爛漫才相信投降後能過上美中國人的日子?原來投降可以直接提公升國民財富和生活水平?

3.如此的教育水平,如此的民智,蘇聯又何以維持?

4.如果蘇聯解體是美中國人的宣傳蠱惑導致的,那蘇聯龐大的情報系統和軍事力量是幹什麼吃的?KGB養了一幫閒人麼?

5.如果說蘇聯的建立是蘇聯人民意志和選擇,而蘇聯的解體是叛徒的陰謀,那麼當年人民的意志呢?為什麼沒有儲存下來?

6樓:

秦二世三年(西元前207年)冬天,趙高做了丞相,朝政專權,讒害忠良。鉅鹿之戰後,章邯手下的秦軍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打不贏楚軍,秦二世派使者責備,權衡之下,章邯決定投奔楚國,然而項羽不同意。之後楚軍突襲秦軍,又一次打敗了秦軍,之後連續打了秦軍幾次,項羽才接受章邯投降

7樓:朱仨月

昆陽之戰啊,拒降被打臉。《後漢書》這七個字,改寫了多少人的命運:

王鳳等乞降,不許。小小的昆陽城外,是王莽軍四十三萬。莽軍主帥王邑、王尋,先鋒巨人巨毋霸,還有虎豹熊羆助陣。

城裡,是瑟瑟發抖的一萬多綠林軍,主帥王鳳,偏將劉秀。

尋、邑自以為功在漏刻,意氣甚逸。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雲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

換做是誰,都不會把這點兒龜縮在城裡泥腿子放在眼裡。如果讓二王重新選擇一次,他們一定還是不會選擇納降。

結果就是,劉秀的三千敢死隊,席捲了這四十三萬人的大營。王莽窮途末路,光武王業之始,彷彿天意使然。

至於光武,承王莽之篡起自匹庶,一民尺土,靡有憑焉。發跡於昆陽,以數千屠百萬,非膽智之主,孰能堪之?

我想起了《指環王2·雙塔奇兵》,人類與精靈同守聖盔谷,面臨數倍於己的獸人軍團。在發起最後一刻的衝鋒時,甘道夫率領的援軍終於趕到。

8樓:顧成剛

拒絕接受投降這事個人沒聽說過,倒是聽過乙個有趣的故事。

二戰的時候,義大利一支部隊向英軍投降,英軍因為沒有地方容納戰俘,拒絕受降。

義大利軍隊感覺受了侮辱,於是向這支英軍發動進攻,英軍慘敗,最後無奈接受義大利軍隊的投降!

9樓:faychris

昆陽之戰王莽新軍四十二萬圍困小城昆陽,劉秀率十三騎突圍尋找救兵。昆陽城內僅有起義的綠林軍一萬左右。圍攻昆陽,箭如雨下,百姓出門打水都要頂著門板。

城內起義軍實在頂不住,主將王鳳派人請降。新軍統帥王邑王尋因為以前平叛時沒有誅殺盡被王莽責備,同時雙方相差懸殊,不准投降,要踏平昆陽。

後面劉秀就帶著召過來的一萬多人馬救援,具體的情況就不再詳述了,大魔導師、位面之子贏得了這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現役,新朝從此土崩瓦解。

10樓:鯫生

三國志裡至少就有三起這樣的事件

布與其麾下登白門樓。兵圍急,乃下降。遂生縛布,布曰:

「縛太急,小緩之。」太祖曰:「縛虎不得不急也。

」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

」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

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

於是縊殺布。

昌豨復叛,遣禁徵之。禁急進攻豨;豨與禁有舊,詣禁降。諸將皆以為豨已降,當送詣太祖,禁曰:

「諸君不知公常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

豨雖舊友,禁可失節乎!」自臨與豨決,隕涕而斬之。是時太祖軍淳於,聞而嘆曰:

豨降不詣吾而歸禁,豈非命耶!」益重禁。

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請和,公不許。九月,進軍渡渭。超等數挑戰,又不許;固請割地,求送任子,公用賈詡計,偽許之。

韓遂請與公相見,公與遂父同歲孝廉,又與遂同時儕輩,於是交馬語移時,不及軍事,但說京都舊故,拊手歡笑。既罷,超等遂:「公何言?

」遂曰:「無所言也。」超等疑之。

他日,公又與遂書,多所點竄,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公乃與克日會戰,先以輕兵挑之,戰良久,乃縱虎騎夾擊,大破之,斬成宜、李堪等。遂、超等走涼州,楊秋奔安定,關中平

11樓:學行堅白王伯輿

司馬懿平叛公孫淵時,不允許其投降

兩軍交戰,可勝則攻;不勝則御;不守則走;不走則降!即無降,當死也!

一直看不懂這一段,為了軍功嗎,,

12樓:echo

王允美人計殺了董卓,然後掌權,西涼軍李榷,郭汜想要投降,王允說不行,必須要把他們殺了,我大漢才能中興,後來,李,郭二人見投降不成,就造反了,逼死王允,脅迫漢獻帝,然後曹操同學就出來了!

13樓:忠君愛國洪承疇

反對@SaturnHotaru 的回答,回答中說「軍委要求全殲傑特聯隊」是造謠,總參謀部從來沒有下如此荒唐指示給新疆軍區。

關於中印戰爭權威著作《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史》也從無相關記載。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史》

二中印西段印軍114旅只有一傑特聯隊第5營部署在河尾灘空喀山口,哪來的乙個聯隊的兵力?

144旅只有6個步兵營,具體分布如下

軍委總參戰前一系列指示,未見所謂要求殲滅傑特聯隊指示

軍委總參戰前指示

傑特聯隊第5營第1連第1排被全殲

西線第一階段戰果僅殲滅敵人296人

@SaturnHotaru 。再者新疆軍區部隊第一階段只殲敵296人,請問傑特聯隊多少人呢?不會只有296人吧?

14樓:周大俠

清軍和明末農民軍作戰時,經常這樣子。

要麼不接受投降,要麼投降後斬草除根。

顧誠南明史記載,2023年,大順軍餘部和南明何騰蛟勢力聯合,進攻荊州。失敗後,李自成的三弟,原大順政權磁侯田見秀,義侯張鼐,武陽伯李友,太平伯吳汝義在夷陵帶領部眾五千餘人向清軍投降,四月三日被通通殺光。

後來石達開在大渡河邊境遇類似。

15樓:一浮閒雲

西夏的滅國之戰,因為蒙古統帥成吉思汗死於征戰途中。雖然死因有爭議,個人認為大概率是因為西夏做了什麼,比如傳聞是因為乙個西夏女人咬掉了某不可描述部位。然後經過曠日持久的攻城戰,滅族站,現在西夏在歷史長河中的痕跡也就剩那幾座孤零零的王陵了(亦被損毀嚴重)

16樓:月如

昆陽之戰,王莽手下大司空表示李雲龍乙個團就敢打平安縣城,老子百萬大軍憑什麼接受昆陽城的投降?

不抖機靈講一下這段歷史。昆陽之戰歷史上著名的以多勝少的戰例。光武帝劉秀打的最出名的一戰。

當時大致情形是這樣,王莽新朝末年,群雄並起,主要有兩隻起義軍:山東起家的赤眉軍和南方的綠林軍(綠林好漢的起源)。莽新本來一直以北方的赤眉為主要對手,但是發展迅速的綠林軍打到宛城擁戴劉玄稱帝後,王莽終於忍不了了,他明白劉漢的號召力。

所以令王邑集全國大軍42w號稱百萬前來決戰。

經過昆陽城的時候,已經集結了十多萬人。當時綠林漢軍主帥是王鳳(不是王莽他叔,西漢末年姓王的人可真多),加上劉秀3000兵也才1w來人。

當時王邑手下有個叫嚴尤的,可以算名將,建議繞城直奔被劉秀的哥哥劉演圍困下的宛城。但是王邑又表示李雲龍乙個團都敢打平安縣城,他十多萬人拿不下乙個小小的昆陽,王莽這個名字都這麼莽的人不得幹我?李雲龍8:

1都是富裕戰,老子比他還多,十萬人四面圍好,全是主攻。

然後王鳳這幫子人是農民起義,沒聽說過李雲龍乙個團都敢打平安縣城的故事,嚇得不行,想分散了打游擊,但是手下的太常偏將軍劉秀讀過書,表示知道李雲龍的事,主張老子打得就是主力!再說沒有共產主義的信念,分散了只能當土匪,怎麼打游擊。於是說服其他人堅守,自己率領十三騎出城尋找援軍。

這邊王邑的人馬也集結的差不多了,把昆陽城四面圍好,學起李雲龍打平安縣城。昆陽城裡面的起義軍挨了一頓打,劉秀又不在,表示想投降。

王邑不同意,又表示李雲龍……,嚴尤一看陣勢,得,我不勸了。

然後劉秀在周邊號召大家打破瓶瓶罐罐,支援昆陽城,集結了一萬七千精兵回到昆陽城決戰。

劉秀學過李雲龍一炮乾掉阪田,偷偷渡過昆水,直攻王邑大本營,乾掉大將王尋,然後昆陽城裡應外合一舉乾掉了王邑百萬大軍。

此戰直接導致莽新朝土崩瓦解,被後世吹為穿越者的王莽三個月後被攻入長安,身死國滅。

…………

這件事告訴我們,學李雲龍,不能只學他打平安縣城啊!

說句題外話,建國後有不少學者認為昆陽之戰的最大功臣是主帥王鳳,王鳳投降也只是詐降。最後成劉秀的功勞也只是成王敗寇。

但是我不大同意,首先劉秀勸說起義軍不要放棄昆陽打游擊應該沒有異議的,因為他的哥哥劉演此時在率軍攻打宛城,如果昆陽失手,劉演必然腹背受敵。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是有理由的。而其它義軍將領則沒有這個顧慮。

而且,當時王莽軍中的名將嚴尤聽說劉秀勸說起義軍將領的事後,還嘲笑說:劉秀這小子也有這種志氣。可見劉秀應該是起義軍中毫無懸念的主戰派領袖。

其次,王鳳到底是詐降還是真降,這個則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昆陽守軍在戰役中無論是守城還是最後裡應外合的決戰都是次要角色,主要功臣還是集結昆陽附近兵力突擊王邑大本營的劉秀。

此役作為劉秀的代表作應該當之無愧。

所以,有的時候,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所以失敗者才是真正的功臣這個邏輯還是挺無腦的。

歷史上有哪些諷刺的事?

風息霧散 世說新語中關於祖逖的兩件事情都非常好玩。祖車騎過江時,公私儉薄,無好服玩。王 瘐諸公共就祖,忽見裘袍重疊,珍飾盈列。諸公怪問之,祖曰 昨夜復南塘一出。祖於時恆使健兒鼓行劫鈔,在事之人亦容而不問。王大將軍始欲下都,處分樹置,先遣參軍告朝廷,諷旨時賢。祖車騎尚未鎮壽春,瞑目厲聲語使人曰 卿語阿...

歷史上有哪些將領連敵人都非常敬佩?

燈火闌珊 完顏陳和尚 金史 九年正月,三峰山之敗,走鈞州。城破,大兵入,即縱軍巷戰。陳和尚趨避隱處,殺掠稍定乃出,自言曰 我金國大將,欲見白事。兵士以數騎夾之,詣行帳前。問其姓名,曰 我忠孝軍總領陳和尚也。大昌原之勝者我也,衛州之勝亦我也,倒回穀之勝亦我也。我死亂軍中,人將謂我負國家,今日明白死,天...

歷史上有哪些開掛的事?

人民萬歲 唐氏綜合症 患者舟舟的故事。熱愛指揮的舟舟,雖說患有 唐氏綜合症 可他卻對樂隊指揮十分喜愛。後來他本人不斷出現於螢屏,一直為樂隊指揮這個崗位而奮鬥。好像他重新回到視野,是之前的事情了。 今天也要加油鴨 公元352年4月,前燕名將慕容恪受命攻打冉魏皇帝冉閔,當時冉閔正在安喜 今河北定州東 聽...